無論哪位哲學家,他的著作總是可以歸屬到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特征群組,這類群組有時叫作流派或學派,有時也叫作運動或方法。所有哲學家都試圖創造出超越流派界限的著作,但他們大多都未能成功。不過,少數人提出的觀點非常新穎,成為全新流派誕生的基石。
對哲學領域分門別類的方法有很多種。按照最粗略的分類方式,哲學具有數個分支學科,而每個學科都具有其特有的目的性。下文列舉出五種類別,每種類別都可以衍生出另外的研究領域。
形而上學,是對存在的研究,旨在發現現實的性質。
認識論,對知識的研究,試圖揭示真理的性質以及我們認識事物的方式。
道德哲學,是研究對與錯的哲學,旨在探索人們生活如何變得美好,以及評論事物好壞的標準。
政治學,研究權利以及美好社會的哲學,主張建立各種系統,使不同群體的人能夠和諧共處。
美學,研究藝術并試圖解讀美的本質,及其如何影響人們的世界觀。 本文摘選自《哲學的奧秘》中的《哲學流派》一節。本書目前正在哲思學意預售,限時8折優惠,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或者掃描二維碼即可訂購。 每個分支學科都會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而各個哲學流派則會提出解答問題的方法。哲學流派多達數十個,很多起源于古老的流派,而現代流派則與另外的領域密切相關,如心理學、數學和經濟學。下文將介紹一些主要的流派。
唯我主義 唯我主義者對世界的客觀現實和人們想象的主觀現實不加區分。唯我主義理論稱這兩者為同一事物,客觀屬于主觀的一部分。因此,一個人能夠感受的唯一存在的事物便是他自身的存在。其他人和其他事物實質上是一個人精神的產物,其精神內容與另一個人(如果另一個人真的存在的話)的精神內容完全不同。
代表人物:勒內·笛卡爾、喬治·貝克萊 主要著作:《哲學原理》,笛卡爾,1644年;《人類知識原理》,喬治·貝克萊,1710年 “唯我主義者死的時候,一切都將隨他而去。” ——大衛·福斯特·華萊士 決定論 決定論學派主張過去、現在和將來發生的每一件事都已經確定。先前發生的事是導致未來某種結果的直接原因。因此,星球爆炸、原子反應以及人類思維都是精心安排的宏大現實的一部分。決定論者不需要探討現實是如何開始運轉的,或者是什么讓其開始運轉的。可以是神明,也可以是物理法則,或者兩者皆有。相容論者提出了不那么激進的“弱決定論”,認為雖然宇宙的一切已被確定,但自由的意志還是存在的。
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波伊提烏、巴魯赫·斯賓諾莎、皮埃爾-西蒙·拉普拉斯、摩西·邁蒙尼德 主要著作:《哲學的慰藉》,波伊提烏,公元524年 “一個人能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想要的。” ——亞瑟·叔本華
功利主義 這是道德哲學的一個分支理論,認為決定一種道德原則是否值得付諸行動,應該參考其為公共利益,或總體效益做出貢獻的程度。行動的關鍵點在于其導致的結果或產出。從最根本的角度來看,真正重要的是行動產生的效果,而不是行動本身的內容。簡單來說,只要結果好,可以不擇手段。這個理論具有兩種詮釋方式:社會可以對那些使效益最大化的行為進行定義,也可以懲罰不能帶來任何效益的有害行為。
代表人物:尼科洛·馬基雅維利、杰里米·邊沁、約翰·斯圖亞特·密爾 主要著作:《論自由》,密爾,1859年;《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邊沁,1780年;《君主論》,馬基雅維利,1532年 “只要能夠證明結果是正當的,那便可以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 ——列昂·托洛茨基
《哲學的奧秘》內文截圖
伊壁鳩魯主義 伊壁鳩魯主義以伊壁鳩魯命名。該哲學思想提倡生活的目的是及時行樂。這個觀點與宗教的教導背道而馳,宗教要求人們將享樂的時間推后(通常是在死后),且為了實現死后安樂需要生前忍辱受痛。一個地地道道的享樂主義者并不只是熱衷于尋求性、食物和娛樂帶來的愉悅,而是還會通過習得知識、建立友誼以及過著品行正直的生活——換句話說,為他人獲取快樂——來使自身獲取快樂。從這一點來看,伊壁鳩魯主義區別于純粹以生理愉悅為目的的享樂主義。
代表人物:伊壁鳩魯、盧克萊修、杰里米·邊沁、托馬斯·杰斐遜 主要著作:《名哲言行錄》,第歐根尼·拉爾修,公元250年 “抓住今天!” ——賀拉斯
實證主義 實證主義哲學觀認為,只有定義正確,或已由嚴格科學調查所證實的知識才可為世人所接受。換句話說,只有理論被驗證無誤過后才可形成知識。實證主義與經驗主義聯系緊密。從定義層面看,真理只揭示瑣碎(即不重要)的事實,而重要事實基于人們的感官經驗,而不僅僅是理智推理。邏輯實證主義者非常重視用于表述知識的語言,確保其不具有誤導性。
代表人物:A·J·艾爾、魯道夫·卡爾納普 主要著作:《語言、真理與邏輯》,1936年,A·J·艾爾;《哲學和邏輯句法》,1935年,魯道夫·卡爾納普 “通過對謬誤的不斷追查,最終抵達真理的彼岸,這是人類優于其他生物的獨特之處。” ——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
荒誕主義 荒誕主義者聲稱,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只會以失敗告終,因為我們存活在這世上本來就毫無意義。而荒誕之處在于我們珍惜自身的生命勝過一切。虛無主義者面對毫無意義的生命失去了信仰,但荒誕主義者通過行動尋找意義——盡管(十分荒謬的是)他們接受這些行為本質上并無意義的現實。
代表人物:阿爾貝·加繆 主要著作:《局外人》,加繆,1942年;《西西弗的神話》,加繆,1942年 “自由,只是一個追求更好的機會。” ——加繆
客觀主義 客觀主義是個相對比較現代的哲學學派,由艾茵·蘭德(又譯安·蘭德)于20世紀60年代創立。該學派主張現實完全客觀且獨立于精神之外。精神借由感知同現實相連,而所有的理性思維源于個人在做出選擇時對現實的認知。因此,理性是人性化且具有個體色彩的。社會系統要順利運作,必須允許社會成員按照個體意識,依據個人興趣來行動。
代表人物:艾茵·蘭德 主要著作:《源泉》,蘭德,1943年;《阿特拉斯聳聳肩》,蘭德,1957年 “請勿將利他主義與善良、友好或者對他人權利的尊重所混淆。” ——艾茵·蘭德
人文主義 真理和道德全部掌握在人類手中,而不是神明制定的絕對準則——世俗的人文主義者們如是說。因此,美好的生活也是由人類自己所創建。“你希望他人怎么對你,你就怎么對他人”是世俗主義的“黃金法則”。人文主義者做出道德決策時,并不遵從宗教準則或屈服于威脅,而是投入理性與同情心。實際上,最初的一批人文主義者是十分篤信宗教的——包括宗教改革運動的代表人物馬丁·路德——對他們來說,人文主義的目的是將對人性、藝術和文學(所謂的人文科學)的思考提高到宗教和經典哲學的高度。
代表人物:德西德里烏斯·伊拉斯謨、馬丁·路德 主要著作:《愚人頌》,伊拉斯謨,1511年 “做一名人文主義祝,意味著規規矩矩地做人行事,并且不會關心死后會得到何種獎賞或懲罰。” ——庫爾特·馮內古特
《哲學的奧秘》內文截圖 虛無主義 這究竟是不是一種哲學觀念?虛無主義對此毫不在乎。一切都毫無意義。虛無主義者駁斥了那些哲學家們探討了幾千年的觀念:真理并不重要、物事無所謂好壞、神明并不存在,而整個宇宙也沒有意義。虛無主義者看起來就像是孤獨悲傷的悲觀主義者,當然他們當中一些人確實是。但該學派卻啟迪了很多現代藝術,比如超現實主義和達達主義。
代表人物:索倫·克爾凱郭爾、弗里德里希·尼采、馬丁·海德格爾、讓-弗朗索瓦·利奧塔 主要著作:《父與子》,伊萬·屠格涅夫,1862年 “一切均不存在;哪怕是存在的東西,也無人知道它的任何信息;即使有些信息為人所知,關于它的知識也無法傳播流通。” ——高爾吉亞
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研究我們如何獨自出生、獨自生活并獨自死去。對存在主義者來說,人比一切更為重要。人的存在本身超越了思維、感覺和倫理道德。因此,存在主義者將自身和宇宙的其他事物分隔開來,創造出一種焦慮、荒謬甚至絕望的形象。不過這種形象卻是非常真實的。
代表人物:索倫·克爾凱郭爾、弗里德里希·尼采、讓-保羅·薩特、西蒙娜·德·波伏娃 主要著作:《恐懼與戰栗》,克爾凱郭爾,1843年;《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尼采,1885年;《惡心》,薩特,1938年。 “不斷嘗試,不斷失敗,在失敗中取得進步。” ——薩繆爾·貝克特
新柏拉圖主義 新柏拉圖主義是對柏拉圖哲學的重新詮釋,在羅馬帝國后期迅速崛起。在那個時候,原汁原味的希臘哲學正在被源自中東的神秘主義所侵蝕,這造就了一種將一神論(世界只存在一個神)和一元論(萬物只存在一個本原)合二為一的哲學的誕生。同猶太教一樣,新柏拉圖主義者不談論罪惡,只談論至善的缺失。盡管我們如今所熟悉的基督教條在這之后才出現,但從某些角度來看,新柏拉圖主義主張的宇宙階級(以“太一”為首)與“三位一體”概念相似。
代表人物:普羅提諾、希帕蒂亞、普羅克洛斯、阿維森納 主要著作:《九章集》,普羅提諾,約公元270年 “靈魂部分存在于永恒,部分存在于時間長河之中。” ——馬爾西利奧·費奇諾
斯多葛學派 如今,“斯多葛”(stoic)這個詞仍然是個習慣用語,指的是默默忍受痛苦且毫無怨言的人。耶穌誕生的前后數個世紀曾是斯多葛學派的鼎盛時期。斯多葛學派者試圖控制自身的感情和欲望,從而獻身于理智——這種被看作人性中最為優秀的部分。斯多葛學派的哲學家小塞內卡曾說過一句非同尋常的話:“美德無過于正確的理性。”斯多葛學派在很多方面都與享樂主義背道而馳,盡管兩者都認為世界的真理是可以為人類所發現的。
代表人物:基提翁的芝諾、小塞內卡、埃皮克提圖 主要著作:《沉思錄》,馬可·奧勒留,公元180年 “自由的保證不是滿足欲望,而是消除欲望。” ——埃皮克提圖
懷疑論 “我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懷疑論之父蘇格拉底曾這樣說道。懷疑論將所有的知識推翻。古典時期的懷疑論者認為,知識是不可能存在的。這個觀點對懷疑論學派的建立制造了障礙,直到16世紀,米歇爾·德·蒙田的研究著作問世后,懷疑論哲學理論才得以繼續發展。蒙田并不像蘇格拉底那樣反駁所有人的觀點,但他作為一位懷疑論者,會努力減少辯論中的感情成分,并最終揭示出理論嚴密的真理。
代表人物:蘇格拉底、皮浪、米歇爾·德·蒙田、大衛·休謨 主要著作:《蒙田隨筆集》,蒙田,1580年 “很明顯,盡管懷疑論不會讓人發生實際改變,但它總是讓人們感覺更加良好。” ——安布羅斯·比爾斯
《哲學的奧秘》內文截圖 唯心主義 這個哲學學派主張世界的真理存在于思想當中。你也許認為你獲得的信息可能是真實的,但所有這些信息必須通過思想來進行實證檢驗。因此,實證檢驗可以說是一種思維的構建,類似于去想象不可能和不真實的東西。實際上,最激進的現代哲學——認為宇宙是在某種巨型計算機內部的人工模型——便是一種唯心主義形式。宇宙存在于其他人或其他事物的思維當中,而不是在你的思維當中。
代表人物:喬治·貝克萊、伊曼努爾·康德、格奧爾格·黑格爾 主要著作:《愚人頌》,伊拉斯謨,1511年 “一個唯心主義者,一旦注意到玫瑰比白菜更香,便得出結論:玫瑰也可以做成更美味的湯。” ——伯特蘭·羅素
結構主義 簡單來說,結構主義是指人類認知是基于某種無所不在的大型結構而形成的。世界上的各類事件在這種結構中發生,我們認知它們的方式也由這種結構來決定。在通常情況下,“結構”這個術語并不指物理法則,而是指語言和語義的相互關系,以及文化禁忌和傳統的框架。雅克·德里達創立的解構主義是一個與結構主義相關的現代哲學思想。
代表人物:弗迪南德·索緒爾、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雅克·德里達 主要著作:《野性的思維》,列維-斯特勞斯,1962年 “結構主義并非主張真理是虛無縹緲的,而是認為真理是制度化的。” ——泰瑞·伊格頓
現象論 現象論中的現象一詞具有特殊的含義。這里的“現象”是指人們思維中認知的東西,是一種心理圖像或構造。如果一種真實物體被認為促成了現象的產生,那這種真實物體便被稱為“本體”。本體是在思維之外,且只能被看作一種“現象”的實體。因此,現象論是研究人類意識中的主觀內容——比如感情和判斷——的哲學,但并不借助本體來解釋這些內容。此外,為了描述本體,人們必須利用現象界的先驗性概念,比如空間和時間。
代表人物:格奧爾格·黑格爾、伊曼努爾·康德、埃德蒙德·胡塞爾、馬丁·海德格爾 主要著作:《純粹理性批判》,康德,1781年;《經驗與判斷》,胡塞爾,1939 “身體是我們擁抱世界的通用媒介。” ——莫里斯·梅洛-龐蒂
經驗主義 經驗主義思想學派與理性主義(見下文)相反,主張知識僅能通過感知獲取。思維活動只有基于從外部世界獲取的證據才能揭示真理。經驗主義者主張,如果不具備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人的腦海中也不會存在任何認知和任何想法。腦海中任何一個想法,只有由證據驗證或通過經驗測試,才能被稱為真理。
代表人物:亞里士多德、約翰·洛克、大衛·休謨、約翰·斯圖爾特·密爾 主要著作:《人類理解論》,洛克,1689年;《人性論》,休謨,1740年 “理性主義者設想著一個沒有愚者的社會;而經驗主義者則設想著一個不受愚者影響的社會,更加理想的甚至是一個不受理性主義者影響的社會。” ——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理性主義 對理性主義者來說,知識主要源于推理。為使推理過程運作起來,現實必須具有一個僅通過推理便可揭示的邏輯結構。數學原理是正確的,并不是因為我們看到了它的證據,而是由于其遵從了邏輯規則。理性主義哲學家則試圖將這一道理擴大到整個真實世界的范圍。為此他們主張某些知識是先驗性的——也就是說我們天生便知道這些知識——并且我們的直覺與經驗證據共同運作,引導我們獲取知識。
代表人物:勒內·笛卡爾、巴魯赫·斯賓諾莎、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茨、伊曼努爾·康德 主要著作:《方法論》,笛卡爾,1637年;《單子論》,萊布尼茨,1714年;《純粹理性批判》,康德,1781年 “如果我們無法確定什么是真實,就應該追隨最可能是真實的事物。” ——勒內·笛卡爾
《哲學的奧秘》內文截圖
柏拉圖主義 柏拉圖主義以柏拉圖命名,由他的形式理論發展而來。柏拉圖使用的一個希臘術語是eidos,通常譯為“理念”。該術語為唯心主義這樣的分支學派帶來了靈感,唯心主義認為理念僅存在于精神之中。不過,柏拉圖認為他提出的eidos并不依賴精神,而是依賴存在于時空之外的多種“形式”,只能通過推理來認知和理解。由此可得,現實與我們感知到的世界有很大出入:感官上的認知具有誤導性,這種認知只讓我們接觸到一個不斷流動的非現實領域。我們必須依靠推理來認知真實和實在的事物。這些事物是不會改變且客觀的。
代表人物:柏拉圖 主要著作:《理想國》,柏拉圖,約公元前380年 “在知識的世界里,至善的根本形式是人們探究知識的限制,并且幾乎不可被認知。” ——柏拉圖
亞里士多德主義 亞里士多德主義可能是整個中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哲學思想,涵蓋從邏輯到生物、從物理到形而上學的多個學科。亞里士多德哲學家認為自然有目的性且朝著某種終結狀態演進。人類通過感官經驗(以及正確的推理)最終了解到關于世界的真理。但在現代,上述觀念在道德倫理的討論中受到制約。根據現代道德倫理,要過美好的生活,就必須將美德(即良好的品格)發揮到極致,而不是遵從責任、社會規則或契約等其他道德領域的規范。
代表人物:亞里士多德、阿維森納、阿威羅伊 主要著作:《工具論》,亞里士多德,約公元50年 “我們是自己反復行為的總和。因此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 ——亞里士多德
分析哲學 分析哲學是現代英語國家中影響力巨大的哲學流派,與20世紀流行的大陸哲學形成鮮明對立。分析哲學把對語言的分析作為解開哲學謎題的鑰匙,或者說至少利用了語言分析使哲學研究取得進展。實踐者將注意力投向言辭的準確和明晰,并經常用循序漸進的方法解決問題,這與更加接近大陸哲學特色的大系統構建法截然不同。
代表人物:伯特蘭·羅素、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 主要著作:《邏輯哲學論》,維特根斯坦,1921年 “我語言的極限決定著我世界的極限。” ——維特根斯坦 |
|
來自: 幻心bqd7h3g4cq > 《哲學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