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書 8:35:49 西風 2016/09/22 20:04:40 【嘮叨】一剪閑愁 2016/9/22 20:03:20 【活躍】晉觀(124818795) 20:02:38 從天文觀測的視角來看,要在黎明太陽初升或黃昏太陽初沒之際,準確的觀測到一顆初現于位于地平線上的星,其實并不容易。但參宿一、二、三這三顆星因為是緊密相連在一起的,所以在晝夜交替昏暗不明的時刻,即使錯過第一顆星也能捕捉到第二顆星、再錯過第二顆星也能通過第三顆星來彌補 西風 2016/09/22 20:05:56 【嘮叨】一剪閑愁 【活躍】晉觀(124818795) 20:04:36 參宿這緊密相連的三顆星給了一般天文觀測者足夠多的機會來補救觀測的失誤。此外,參宿一、二、三的亮度都很高,也較容易被觀測到。不僅華夏先祖注意到了這點,古埃及、古希臘也很重視參宿:如埃及的吉薩金字塔的排布就是按參宿一二三的次序排列,參宿對應古希臘的獵戶座、也是個重要星座。 西風 2016/09/22 20:07:06 【嘮叨】一剪閑愁 【活躍】晉觀(124818795) 20:06:28 再從目前出土的甲骨文、以及之后的金文等等來看,“參”字的本義也應當是對參宿中參宿一二三這三顆星的觀測:其上段的三個圈象征著參宿一二三這三顆星,而下段則是一個觀測者的形象。由此可見,古人對參宿的觀測有多么重視。 西風 2016/09/22 20:08:37 【嘮叨】一剪閑愁 2016/9/22 20:08:12 西風 2016/09/22 20:10:29 【嘮叨】一剪閑愁 【活躍】晉觀(124818795) 20:08:39 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參宿不止有中間的參宿一二三,還有外圍的參宿四五六七和觜宿三星,這些星共同組成了整個參宿。既然我們觀測的是參宿一二三這三顆星,那又為何要在外圍再添上一圈星呢?其實,這也是當時為了沿著天赤道創建二十八宿時,通過參宿四、參宿五和觜宿三星的加入,使得整個參宿看上去恰好貼著天赤道 西風 2016/09/22 20:11:22 【嘮叨】一剪閑愁 【活躍】晉觀(124818795) 20:10:28 既然參宿四和參宿五加入其中了,那么也干脆把亮度相近、與參宿一二三距離也相同的參宿六和參宿七也加入其中,這樣看著更顯對稱——最終,以參宿一二三為核心、參宿四五六七和觜宿三星為外沿的整個“參宿”就此誕生了。 西風 2016/09/22 20:13:44 【嘮叨】一剪閑愁 【活躍】晉觀(124818795) 20:12:29 那么“紫微垣”又因何得名呢?在眾星宿中,參宿是夏人最崇拜的星宿——因此夏人會想到以與參宿相關的形象來命名北天極周圍的宮苑圍墻。而此時“參宿”又被賦予了另一個形象——人參。之所以參宿能被與人參聯系起來,主要原因在于人參地上部分的葉與果同參宿(含觜宿)的形象很像: 西風 2016/09/22 20:14:50 【嘮叨】一剪閑愁 【活躍】晉觀(124818795) 20:13:39 人參中間的人參果,就像參宿一二三;人參是五加科,其葉分五瓣,而外圍的參宿四五六七和觜宿,就像人參的葉分五瓣;最關鍵的是,人參有起死回生般無可比擬的藥效、堪稱“百草之王”,這與參宿當時在二十八星宿中獨占鰲頭的地位也相對應——因此把天上的“參”(參宿)用于命名地上的“參”(人參)就顯得再合適不過了。 西風 2016/09/22 20:16:56 【嘮叨】一剪閑愁 【活躍】晉觀(124818795) 20:15:47 或許有人會問:人參不是出在關外的長白山嘛,當時生活在中原地區人就知道人參了嗎?其實,中國最早被發現的人參并不在長白山,而是在上黨地區、即現在的山西長治地區,《說文解字》就如此記載“參,人參,藥草,出上黨”。在唐朝以前,上黨地區是人參的主產地;只是到了南宋以后,上黨地區天然植被極大破壞,人參的生長環境被不可逆轉的毀壞、上黨人參也因此而絕跡。所以在4000年前的上古,與上黨地區毗鄰的中原人自然能知曉人參的生長環境和藥效。 西風 2016/09/22 20:18:23 【嘮叨】一剪閑愁 【活躍】晉觀(124818795) 20:16:36 有經驗的采參人都知道這么一句口訣:上有紫微,下有人參。因為發現人參的幾率非常小、需要大規模長時間的仔細搜尋,所以采參人就會先去尋找適合人參生長的環境、以提高搜尋幾率。人參需要陰冷潮濕的生長環境,而在水汽充沛的陰濕環境下,光線中頻率較高藍紫光被空氣中的小水滴折射反射掉的最少,最終照射到林地上——于是采參人從地面上抬頭望天時,就會發現自己被籠罩在一片藍紫光中 西風 2016/09/22 20:19:38 【嘮叨】一剪閑愁 【活躍】晉觀(124818795) 20:18:32 另外,從甲骨文和金文中“微”字的星象來看:其甲骨文 西風 2016/09/22 20:20:10 【嘮叨】一剪閑愁 【活躍】晉觀(124818795) 20:19:32 另外,觜宿的產生與十二次、以及四象有關。之前講道二十八星宿中觜宿是對壁宿第二個月食位點的標注,其本身只有人文意義、而無天文意義。“觜”是“嘴”的本字,其本以為鳥類堅硬的喙。考慮到其他27個星宿除了翼宿外都與鳥無關、翼宿也與觜宿相隔太遠而并無聯系,所以觜宿的命名一定是在確定了四象中的南方朱雀(鶉)、有了十二次“鶉首”的概念后才會被引申出的命名。 西風 2016/09/22 20:21:41 【嘮叨】一剪閑愁 2016/9/22 20:21:24 【活躍】晉觀(124818795) 20:20:37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到了殷商時期,當時已經知道了壁宿附近會在19年內出現兩次月食、并可能已經掌握了“19年28次月食”的規律——若真如此,那么此時的歷法學家就應該已經具備了制作“推步歷”的能力、而不再受限于觀象授時。 西風 2016/09/22 20:22:22 【嘮叨】一剪閑愁 【活躍】晉觀(124818795) 20:21:43 另外,講講“建木”與圭表法立竿測影的關系: 關于“建木”的記載主要見于《山海經》等古籍中。《山海經·海內南經》:“有木,其狀如牛,引之有皮,若纓、黃蛇。其葉如羅,其實如欒,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 《山海經·海內經》:“有木,青葉紫莖,玄華黃實,百仞無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大暤爰過,黃帝所為。”《呂氏春秋·有始》:“ 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中無影,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淮南子·墬形訓》:“建木在都廣,眾帝所自上下。”從上述記載來看,建木似乎是種能通天的神木,而此超自然神木又有違于常識,那么“建木”究竟是什么呢? 西風 2016/09/22 20:23:47 【嘮叨】一剪閑愁 【活躍】晉觀(124818795) 20:22:42 值得慶幸的時,山西陶寺遺址中出土的一把圭尺揭開了“建木”的謎團: 西風 2016/09/22 20:25:17 【嘮叨】一剪閑愁 【活躍】晉觀(124818795) 20:24:38 黎耕、孫小淳在《陶寺IIM22漆桿與圭表測影》一文中詳細記錄了此圭尺的發掘、復原、功能探究等專題: “該漆桿IIM22下葬時樹立在墓室的東南角,緊靠東南角壁龕口的西側。漆桿發掘開始時曾被損壞部分,但損毀部分不超過10厘米。現保留下來的漆桿全長171.8 厘米,下端保存完好,上端略有殘損。漆桿為黑色、石綠和粉紅三色環狀,從漆皮剝落處可以看到木制纖維以及細線橫向捆扎凹痕…因此可以推斷粉紅色環可能是作為刻度來使用的 西風 2016/09/22 20:26:35 【活躍】晉觀 根據何駑的研究,陶寺時期一尺約相當于現在的25厘米,故八尺之表高相當于現在的2米。如果以此標準來計算,一年內最長影長為冬至,長約344.4厘米。而最短影長為夏至,長約40厘米…在圭表測影的過程中,表的影子投射到圭尺上,所呈現出的通常是一條具有一定寬度的像,因此其刻度不是一條窄線,而是寬約1厘米的環帶是可以理解的。 根據漆桿的殘存數據,我們復原了漆桿,并于2009 年6月21日夏至于陶寺遺址進行了實地模擬測量。使用黃赤交角進行改正之后,日中影長于下午12點半恰好達到11號色環改正后的位置。 西風 2016/09/22 20:28:30 【活躍】晉觀 在模擬觀測過程中,我們發現實際投影到圭尺上的影長邊緣十分模糊,而且受云和風的影響非常強烈。這讓我們想到在IIM22墓葬中隨漆桿同時出土的幾件玉器,其中一件約長10厘米,寬5厘米的片狀物,上開有直徑1厘米左右的小孔。經實際測驗發現可以起到景符的作用,用于在陽光不十分理想,或者影長較長的時候通過小孔成像原理精確測定影長的位置。玉景符上開孔直徑正好吻合漆桿粉紅色環帶約1厘米的寬度,表明粉紅色環帶的寬度可能與景符的使用有關 西風 2016/09/22 20:28:44 【活躍】晉觀 通過計算,發現以何駑研究的25厘米為一陶寺尺計算,在陶寺時期立八尺之表,一年內最長的冬至影長約為344厘米,其一半約合172.2厘米。而漆桿殘171.8厘米.因此可以推斷,漆桿的原長很可能就在173厘米左右。而經過一次翻桿后,圭尺的全長正好相當于陶寺冬至的影長。” 西風 2016/09/22 20:30:03 【活躍】晉觀 ![]() 西風 2016/09/22 20:30:46 【活躍】晉觀 通過專家對陶寺天文臺圭尺的研究后,可以發現“建木”原型就是此圭尺: “有木,青葉紫莖,玄華黃實”:其中“青葉”“玄華”所指為陶寺圭尺上較長的黑色與綠色的色環、“紫莖”則為較短的粉色色環,“黃實”則是其旁作景符用的黃色玉片。 “百仞無枝”,則指圭尺和桿影沒有一個分叉。 西風 2016/09/22 20:31:48 【活躍】晉觀 “有九欘”,是以夏至時40厘米的影長為基準,將冬至時344厘米的影長分為9段;“下有九枸”則為9個節點上的標記。 “其實如麻,其葉如芒”,則描述圭尺上的刻線密密麻麻、刻度細密如芒針。 “大暤爰過,黃帝所為”指明其用途,為上古帝王的圭表法測日影工具。 西風 2016/09/22 20:32:49 【活躍】晉觀 可以推斷,與陶寺出土圭尺相同制式的圭尺不僅在陶寺遺址處使用,還會在當時其他天文觀測點使用,如《山海經·海內經》所述“有九丘,以水絡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參衛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陶寺遺址是當時眾多天文觀測點中的一個。 西風 2016/09/22 20:33:48 【活躍】晉觀 2016/9/22 20:33:33 所以創作二十八星宿的東夷先民,把“建木”的形象反映在“建星”上,是合乎邏輯的。后世將定歲首稱為“月建”的緣由正在于此。反映在十二次中,就是包含“建星”的那個月被作為紀年的月建,因此被稱為“星紀”,對應小寒前后這段時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