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運用針刺補瀉手法 一. 十二經捻針補瀉手法 手陽明大腸 手少陽三焦 手太陽小腸 補法:左側針向右轉,大指向后,食指向前 足太陰脾 自下至上 右側針向左轉,大指向前,食指向后 足厥陰肝 瀉法:左側針向左轉,大指向前,食指向后 足少陰腎 右側針向右轉,大指向后,食指向前 手太陰肺 手少陰心 手厥陰心包 補法:左側針向左轉,大指向前,食指向后 足太陽膀胱 自上至下 右側針向左轉,大指向后,食指向前 足少陽膽 瀉法:左側針向右轉,大指向后,食指向前 足陽明胃 右側針向左轉,大指向前,食指向后 二. 任督二經捻針補瀉手法 皆自下至上,向左轉,大指向前食指向后為補;向右轉,大指向后,食指向前為瀉。 進針三進方式,以天地人三部,初步5分,在進一寸,三進寸半,刺到一定深度,則施震顫手法催氣候氣,針下沉緊似魚吞鉤餌之沉浮,患者覺酸麻沉脹時,施補瀉手法,補法先深入一二分,瀉法則提出一二分,捻針至不動時為止。 原理:人身體左側為屬陽性,右側屬陰性,陰主升陽主降,順經捻針為升,逆經捻針為降,所以陽側降是補,陰側升是補。 三. 臨床針刺常用的幾種方式 1.輕刺:左手按學,右手持針,輕手緩慢巧妙捻針入穴,適應于虛癥,體質脆弱者。 2.重刺:重手急快著力而入穴,適應于實癥體質強壯者。 3.立刺:刺營無傷衛,將針直立刺入穴內,如取任脈經穴,三脘氣海關元中極等。 4.臥刺:刺衛無傷營,將針躺倒貼近皮膚刺入穴中,如曲池透臂臑,絲竹空透率谷,地倉透頰車等。 5.仰刺:將針向上刺入穴內,如素髎,人中,大迎,廉泉,臂臑,長強等。 6.俯刺:將針向下刺入穴內,如太陽,天突,肩髎,肩髃,居髎,環跳,陽陵泉等。 7.橫刺:將針橫著刺入穴內,如腋縫透胛縫,地倉透頰車,巨髎透顴髎,陽關透曲泉,陽陵泉透陰陵泉等。 8.斜刺:將針斜向穴位刺入,如丘墟,商丘,大鐘,列缺,合谷,犢鼻,膝關,以及頭面諸穴。 清代著名針灸學家李守先說過針灸之難“難不在穴,在手法耳。明于穴而手法不明,終生不醫一疾;明于手法而因癥尋穴,難者多而顯而易知者亦不少矣……習此,首學手法,次學認癥,而以尋穴為末務”(《針灸易學·序》 頂禮大悲足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