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惟一(約987—1067),又名王惟德,宋仁宗時曾任翰林院醫官,殿中省尚藥奉御等職,并在太醫局教授醫學,王惟一對針灸學有獨到的研究,奉旨鑄造針灸銅人,并負責完成針灸圖經刻石工作,代表作《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為中國針灸學的規范化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 宋天圣元年(1023),宋仁宗詔令整理針灸醫籍,歷時三年至天圣四年,王惟一負責完成了《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的編撰工作?!躲~人腧穴針灸圖經》又稱《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簡稱《銅人針灸經》、《銅人經》等。全書總結匯集共收載腧穴657個,如將左右各一的雙穴統計為一穴,則有腧穴354個,較之西晉針灸學家皇甫謐的349個,新增腧穴5個,其中雙穴3個為青靈、厥陰俞、膏肓俞,單穴2個即督脈的靈臺、陽關。在腧穴的排列上,兼取皇甫謐《針灸甲乙經》與王燾《外治秘要方》之所長。書中還對針刺的深度及其臨床主治病證,注意事項等一一作了詳細而又客觀的介紹,內容全面而又系統,為中國針灸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宋天圣五年,王惟一奉詔負責設計監制針灸銅人模型兩具。針灸銅人的四肢軀殼可以拼拆,胸腹腔有五臟六腑、膈膜,體表的經脈循行,腧穴位置、名稱均標示得清清楚楚。針灸銅人鑄成后作為國家教授醫學的珍貴實用模型,一具存放在翰林醫官院,一具存放在開封大相國寺仁濟殿,長期保存以備觀摩教學使用。針灸銅人的設計和制造,是中國醫學發展史的一大創舉,作為中國醫學最早的教學模型具有直觀具體,形象逼真的展示效果,在為促進中國醫學教育的發展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與針灸銅人相輔相成,共同為促進中醫針灸學的發展做出了十分有益的貢獻。宋天圣八年,王惟一負責將《銅入腧穴針灸圖經》一書全部內容刻石四塊為壁,在開封大相國寺內建成“針灸圖石壁堂,”以保存針灸文獻資料使之得以流傳久遠。每塊石刻高約6尺,寬約2丈余,自上而下分為相等的五層,每層刻字百余行,每行16字。王惟一的針灸刻石,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而又完整的針灸文獻刻石,其文獻學價值十分珍貴。由于歷史朝代的更選,這一刻石輾轉流落到北京后散失。1965—1971年間,北京市文物管理處在配合拆除北京明代城墻發掘中,先后發現了《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刻石殘塊五方。1983年4月,在北京朝陽門南雅寶路東口附近又發現該刻石的一方。這些殘存石刻經專家鑒定確認為北宋汴京大相國寺“針灸圖石壁堂”的遺物,已成為不可多得的研究宋代醫藥衛生的珍貴實物史料?,F有部分刻石殘塊在北京五塔寺石刻藝術博物館陳列展出。 王惟一為了中醫針灸流傳做出了重要貢獻,促進了針灸學的進步,在醫學發展史上為針灸知識的普及和推廣創造了奇跡,他這種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在科學事業的發展歷程中,譜寫下了不朽的華章。(康興軍 王妮)
|
|
來自: 昵稱36878636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