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中有關吳茱萸湯的條文“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組方: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姜六兩,大棗十二枚。本方由吳茱萸、人參、生姜、大棗四味藥組成,具有溫肝降逆之功效。本方配伍精良,理法嚴密,藥僅四味,卻力專效宏,實為治療肝經虛寒之良方。臨床運用本方的基本病機為肝經虛寒,只要緊緊抓住這一基本病機,可以廣泛運用它來治療臨床各科多種疑難病癥,且療效顯著。 吳茱萸湯治療陽明、少陰、厥陰三經病證,組方精練,配伍尤妙,有溫肝暖胃、降逆止嘔之效。吳茱萸湯主治雖有病在陽明、少陰、厥陰之別,但其證都有嘔吐,說明他證的產生,其病機是一致的,都是胃中虛寒,濁陰上逆所致。 主治胃中虛寒,食谷欲嘔,胸膈滿悶,或胃脘痛,吞酸嘈雜,以及厥陰頭痛,干嘔吐涎沫,少陰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方中吳茱萸味辛苦而性熱,歸肝、脾、胃、腎經,有溫肝暖胃,散寒降濁的功效,是為君藥,是組成本方的主要藥物,所以用作方名,突出方中溫中散寒之效。重用生姜辛散寒邪,溫胃止嘔,是為臣藥。人參、大棗補虛益胃,甘緩和中,共為佐使。諸藥合用,共奏溫中補虛,消陰扶陽之功,使逆氣平,嘔吐止,余證自除。 1 頭疼 張某某,女,45歲,2009年5月10日以頭部疼痛一周就診。
一周前,病員無明顯誘因于凌晨四時左右,突然出現頭部脹痛,痛勢劇烈,難以忍受,不伴有惡寒、發熱、惡心、干嘔、吐涎沫等癥狀。行急診頭顱CT、血流圖及神經科醫生協查后排除占位性病變,診斷為血管擴張性頭痛。服用曲馬多、西比靈等藥物后癥狀略有緩解,但仍較疼痛。然而至當天上午十時左右,頭部脹痛的癥狀竟然明顯減輕,僅隱隱疼痛,已能忍受,整個下午及晚上12點以前癥狀無明顯加重。第二天凌晨四時,頭痛癥狀明顯加重,癥狀減輕的時間與前一天相同。此后幾天亦是如此循環。曾服用龍膽瀉肝湯、大柴胡湯等療效甚微。 詢知素無大病,病前二便正常,病后大便稀溏,余無所苦。診其脈沉緊乏力、舌質嫩紅、苔薄白。脈癥合參,證屬肝經虛寒,治予溫肝散寒止痛,用吳茱萸加減化裁治療。
處方:吳茱萸10g、人參5g、上桂2g、小茴10g、生姜5g、紅棗6g。
上方服用三劑后癥狀明顯減輕,續服原方治療六劑,癥狀完全消失,大便也變為正常。隨訪至今未再復發。
討論:用吳茱萸湯治療頭痛,古已有之,如張仲景在《傷寒論》第378條中明確提出:“干嘔吐涎沫,頭痛,茱萸湯主之。”此后,大多臨床醫家運用本方來治療頭痛時必遵循臨床三癥:干嘔、吐涎沫、頭痛。本病案僅有頭痛,無干嘔、吐涎沫癥狀,疼痛加重與自行緩解的時間也很特殊(凌晨四時及上午十時左右),用本方來治療卻能收到顯著的臨床療效,何也?下面從肝的生理與病理兩方面來闡述深層次的道理。
厥陰肝為陰盡陽生之地,肝主疏瀉的功能正常,肌體的陰陽則能正常的交替,肌體的陽氣則能正常的升發。厥陰肝患病時,“欲解”的時間是:從丑至卯上(凌晨1點-7點),此期是肝陽升華、由弱轉強的一個過程。陽氣升華,正氣逐漸強盛,有能力驅邪外出,故有“欲解”之勢。相反,如果肝經虛寒,肝主疏瀉的功能失常,氣機被郁,不通則脹痛矣;凌晨四時是肝經陽氣升發的時候,肝經有寒,寒性凝滯、主收引,因而肝陽不能得以正常升華,則導致氣機郁結的程度加重,故頭部脹痛程度亦明顯加重了。白天肌體陽氣較盛,肝經之寒受陽氣的溫煦則陰寒的程度減輕,氣郁隨之減輕,故脹痛的程度亦隨之減輕。用吳茱萸湯溫肝散寒,加用上桂、小茴增強溫陽散寒邪的力量。全方運用能使肝寒散,氣郁消,則脹痛之癥除矣。
本病案僅有頭痛,無干嘔、吐涎沫臨床癥狀,仍用吳茱萸湯來進行治療,似乎與臨床不符。仔細分析發現,其中的道理是可以結解釋通的。吳茱萸湯的核心病機是肝經虛寒,如病變部位僅僅局限于肝經,還沒有涉及到胃,胃和降的功能正常,干嘔、吐涎沫當然也就不會出現;反之,病變部位由肝波及胃,胃失和降,干嘔、吐涎沫的癥狀則有可能出現。由此可知,《傷寒論》中所列之“干嘔、吐涎沫”并非必然。在臨床上,只要存在肝經虛寒的病機,皆可用之,且效果顯著。
2 趙XX,女,36歲,莘縣燕店鄉人,于2000年來門診。頭痛已有多年余,多次治療無效。每年冬天必發作,發作則嘔吐,先吐食物及涎沫,后吐苦水,并伴有失眠、煩躁等證,近十余天因感風寒又復發。證見:面色灰暗,神疲聲微,嘔惡連連,頭頂部及項部陣陣刺痛,四肢不溫,舌淡苔白,脈沉遲。
處方:吳茱萸20克,黨參10克,生姜15克,大棗12個,羌活10克,連服七劑而愈。
按:此證為多年頑疾,每在冬季發作,患者平素怯寒,其體陽虛,頭痛部位在巔頂,又以方測證,屬寒無疑。厥陰經夾陽明上行,寒則陽明經氣寒,胃氣逆而此經氣上逆,而非胃氣直接上逆,故嘔吐。經寒,上布之津液化為涎沫而出。厥陰經上顛,故頭無陽而痛,治當溫散厥陰之寒,增強陽明經氣。故予溫陽降濁之吳茱萸湯,數劑頑癥得愈。根據“有諸內必形諸外”的規律,其全身證侯和舌脈,自應出現一派寒象。因此,還須結合其他臨床見證,如舌淡苔白,嘔吐涎沫,脈多沉遲等,才能判斷正確。
3 經行頭痛 莫女39歲,每次來月經時,頭痛如劈,甚則以頭撞墻,長期服用多種止痛藥。2011年4月初經人介紹求治,帶來多種檢查如B超、CT等,確診為子宮肌腺癥。月事三月未至,頭痛如劈,頸部可見多個皮疹,伴見全身瘙癢,惡心欲吐,煩躁不安,大便三日未行,少腹脹滿,切脈細澀。追問病史自述少女時因家境貧寒,長期在水中打豬草和其他農活,之后遂出現月經不調。方用吳茱萸湯桃仁承氣湯及當歸芍藥散合方:吳茱萸15g,黨參12g,大棗15g,生姜20g,大黃15g,桃仁15g,桂枝15g,當歸15g,白芍20g,茯苓20g,白術12g,澤瀉9g,川芎15g,芒硝10g(沖服)。三劑。一劑后電話告知頭痛減,大便通。更服二劑。復診,減芒硝,余不更方,續7劑。后頭痛消,瘙癢止,月事至,量少。
4 嘔吐 岳××,女,40歲,莘縣張魯人,2008年7月來門診。半月來食后即嘔,有時所食之物全部吐出,飲水亦吐,口中覺冷而不渴:證見精神萎糜,四肢乏力,面色萎黃,舌質淡苔白膩,脈細弱,辨屬胃中虛寒,濁陰上逆所致,用吳茱萸湯加味治療。
處方:吳茱萸10克,黨參30克,生姜15克,大棗12個,半夏10克,藿香10克,云苓10克,連服五劑,諸癥盡除。
按:《醫方集解》解吳茱萸湯言:“吳茱萸、生姜之辛以溫胃散寒下氣,降氣止嘔;人參、大棗之甘以暖脾益氣和中。”胃中虛寒,納谷及運化之力弱,食谷后停于胃中,胃氣不降而上逆,故欲嘔。這是陽明中寒之證,故治以溫中降逆,益虛溫胃,使氣順寒化,嘔吐自愈。但吳茱萸湯是治肝胃俱寒之劑,食谷欲嘔不僅有胃寒不降,而且有肝寒不升的因素。若肝不寒,吳茱萸辛苦大熱入肝,木旺生火,得湯嘔吐反會加劇。臨床應四診合參,方不致誤。
5 眩暈癥 頸性眩暈癥:莫男,50歲,眩暈半月余,CT頸4-5椎體突出及腦萎縮。行擴管等治療癥無緩解,隨求治中醫。眩暈,時見惡心,嘔吐清水,觀其舌滑,脈弦緊,乃為水飲上犯。方以吳茱萸湯、半夏茯苓湯及葛根湯:吳茱萸15g,生姜20g,大棗15g,半夏15g,茯苓30g,葛根30g,麻黃6g,桂枝15g,白芍15g.五劑。復診眩暈消失,胃脘部不適,以半夏瀉心湯合吳茱萸湯7劑以善后。 低血壓眩暈:莫女,53歲,低血壓性眩暈,血壓一般高壓在80-70,低壓在60-50.長期服用多種中西醫。經人介紹求治,每每眩暈,小便不利,巔頂部頭痛,方以吳茱萸湯、五苓散及苓桂術甘湯:吳茱萸15g,生姜15g,大棗15g,太子參20g,豬苓12g,茯苓15g,白術12g,桂枝15g,澤瀉9g,甘草12g。7劑。復診眩暈消失,血壓恢復正常,頭痛愈。后以吳茱萸湯合苓桂術甘湯十劑以善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