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鑒別是否脫發成病?有個鑒別方法,起床和洗頭時看看,頭發枕頭上的落發、洗頭時手上的斷發,是不是掉得明顯比以前多。 毛發具有周期性生長的特性,其生長周期分為生長期(約3年)、退行期(約3周)、休止期(約3月),80%~90%的毛發處于生長期。正常情況下,平均每天有70根~100根毛發在頭發休止期末期脫落,屬于生理性脫發,同時有大約同等數量的新發開始生長,使頭發數量得以保持恒定。 如果頭發脫落與以前相比,數量明顯增加,平均每天脫落100根以上,并持續2個月~3個月,或出現漸進性毛發稀疏或見斑片狀脫發,可診斷為脫發病。
脫發問題常見,且有斑禿、脂溢性脫發、休止期脫發、生長期脫發、內分泌性脫發、藥物性脫發等不同種類,而臨床則以斑禿及脂溢性脫發最為常見。 中醫認為,肝腎不足及氣血虧虛是脫發病的主要原因,肝腎不足者約占斑禿患者的七八成,其引起的斑禿有跡可循;脂溢性脫發還與血熱風燥、濕熱熏蒸有關。 肝腎不足的脫發者,病程大多日久,平素頭發枯黃或灰白,發病時頭發呈大片均勻脫落,甚或全身毛發盡脫,連眉毛也光禿禿的,或有脫發家族史。 這樣的患者,平常多伴腰膝酸軟、頭昏、耳鳴、目眩、遺精滑泄、失眠多夢、畏寒肢冷、舌淡苔薄或苔剝,中醫師一把脈,可發現其脈細或沉細。 脂溢性脫發,清代才開始出現病名,認為是“發蛀脫發”、“蛀發癬”。但脾胃濕熱、濕熱上蒸才是脂溢性脫發的主要原因,發病不但與虛有關,且與濕、熱、瘀等“實”亦密切,虛實(濕、熱、瘀)夾雜是病機關鍵。 治療:內外兼治+按摩生新 脫發應對癥治療,例如肝腎不足者需補益肝腎,濕熱熏蒸者需清熱、祛濕、健脾,血熱風燥者則需涼血清熱、祛風潤燥。在治療的時機上,切莫等到毛囊萎縮、大片“空地”形成后再來治療,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脫發病的外治法包括:中藥外洗外搽、針灸、足三里穴位注射、梅花針叩刺、TDP神燈照射、頭皮叩擊與按摩。要注意的是,配合內服藥物辨證論治、整體調節機能以治本,才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外用常用中藥: 側柏葉、骨碎補、補骨脂、人參、辣椒、紅花、生姜、制首烏、熟地黃、黑芝麻、骨碎補、透骨草等。在配制過程中,以酊劑為主,辛香走竄和滋補藥并用,更有利于毛根的生長。 頭部及身體按摩: 可促進頭皮的血液循環,增加組織灌流量,從而起到活血化瘀生新的作用,使頭皮血流豐富,頭發再生。可按血海、三陰交、足三里、風池、百會、印堂至酸脹感,配合中藥生發酊或生姜涂擦脫發部。每日1次,每次20分鐘。 頭皮按摩: 端坐,兩腿分開與肩同寬,兩手五指分開,用十個指頭沿發先由前額向后腦稍加用力梳理數次,再從頭頂正中往兩側鬢角向后腦部梳理,使頭皮血液流通,再用手指指腹輕輕叩打頭皮20~30次。
脫發患者往往會吃核桃、花生、芝麻、花旗參等,以滋陰補腎來護發。食療可以,但最好經專科醫生據脫發病因制定方案,尤其不可食吃太甜、太肥膩、太燥熱。若病機明確,可日常應用兩款生發湯,作為防脫保健食療。 【脂溢性脫發調理湯】 藥材:松針、桑葉、芫荽、薄蓋靈芝、公英各15克,豬肺200克,煲湯。 功效:疏風清熱袪濕,補肝腎、袪脂生發。 【斑禿生發湯】 藥材:松針、薄蓋靈芝、生北芪、枸杞子、女貞子各15克;加烏雞肉200克煲湯。 功效:滋補肝腎、益氣養血生發。 【本文為禤國維教授在廣東省中醫院研修樓的講座實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廣東省中醫院,如有疑問微信公號留言。 |
|
來自: 昵稱34812915 > 《脂溢性脫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