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正名聲日隆,便有不少武林中人欲與之相較,以試其功力。1920年,陳子正執教圣約翰大學,有個湖南人劉典章,精于技擊,志在尋訪名師,見陳子正,便偽作初學者謙謙請教,而暗施絕技進攻。陳子正一看他進退步法,便已知他是拳中老手,乃以“鋤腿”破之。劉典章竟三進三跌,觀者無不駭然。接著陳子正又兩敗圣約翰教授石某。劉、石二人佩服之至,遂與陳子正結為摯友,并送對聯一副:“奔馳閃電稱絕技,卷鐵舒勾著勇名”。繼而陳子正代表上海精武會參加武漢擂臺賽,在臺上連站三天居然無人應戰。返回上海后,又與英國人賭賽空手奪短槍,一如在北平模范軍團時獻技一樣,瞬間奪搶到手。1921年,陳子正赴廣東精武分會指導,擊敗了號稱“香港第一”的香港精武分會總教練葉書田。旋即被葉書田邀往香港,在香港大學、皇仁書院、孔圣會等處的國術班指導。這一時期他收有高徒李佩弦、李宗文、張俊挺、張樹青、梁子鵬等多人。在家鄉又教徒劉致祥、劉法孟、陳國慶、陳國俊等多人。陳子正剛逾不惑之年,桃李已然遍天下了。 陳子正在二三十年的武術實踐中,逐漸體會到“岳氏鷹手”與“翻子拳”完全可以融合在一起,融合后的拳法其實用價值更高于原有兩派。對習練者來說,可以收到刪繁就簡、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他提取“岳氏鷹手”中的精華與“翻子散手”的絕招,組合成一套新的技法,始稱“鷹爪行拳”、“鷹爪連拳”,后便正式稱為“鷹爪翻子”,并整理成書。1924年,上海精武會成立師范班、鷹爪星期班、鷹爪行拳班,專授“鷹爪翻子”,使這門新興拳術得以廣泛傳播。陳子正稱得上是近代中國武術史上杰出的革新家。 陳子正以“鷹爪翻子”名世,技擊精良,一時無對,因此各地舉辦擂臺賽多邀請他前往參加或主持。1927年,上海舉辦與英國大力士比武擂臺賽。陳子正既為主持人。不久,他赴新加坡參加擂臺賽,僅半個回合便擊敗英國拳擊手,被譽為“中國拳王”,并被授予印度尼西亞短劍一柄。 1928年,南京中央國術館舉行第一次國考。陳子正作為中央精武會領隊兼教練率隊參加。在比賽中,其弟子郭成堯、孫成之均成績優秀。擂臺賽的最后一日,國術館負責人希望陳子正一顯身手。陳子正推托不過,慨然應允。據說“形意”名家朱家四杰(朱國福、朱國祿、朱國楨、朱國祥)的大哥朱國福(此次國考第一名)開個玩笑,暗中在陳子正衣服背后用粉筆寫上“河北陳子正”五個字。不意先聲奪人,陳子正數次登臺,所擬定的對手均紛紛棄權。陳子正大名不脛而走。國術館館長張之江特贈陳子正匾額一塊,上書“國術大師”四字。然而陳子正卻極為遺憾。他認為中國的英雄應該有大無畏的精神,有膽、有識、有勇、有技,敢于挑戰一切對手。國術國考之后,陳子正在上海編著了《十路鷹爪行拳》、《五十路鷹爪連拳》兩書,由精武刊物連載。從此,世人皆呼之為“鷹爪王”?!苞椬Ψ印币渤蔀橐婚T名拳。 陳子正是一位愛國愛民的武術家。1930年冬,陳子正返回故鄉河北雄縣尋師訪友,適逢家鄉土匪蜂起,黎民屢受騷擾。陳子正見狀,決計率領鄉親沿村修造墻垣,先行自衛。上海中央精武會、漢口精武分會、香港精武分會、北平國術館都接連電邀他早日出山,他表示“俟民眾(家鄉)樂業之后,再獻身國術界”。不久家鄉平靜,陳子正便欲返回上海任教。尚未動身,傳來“九一八”事變的消息。陳子正在哈爾濱執教數年,對東北頗有感情。乍聽東三省淪陷,悲痛欲絕,憤而止行,他奮筆疾書給他熟悉的白崇禧、萬福麟等國民黨將領,陳述自己的愛國主張,希望他們能以民族國家為重,率軍抗日。 由于國民黨當局執行“不抵抗”政策,陳子正憂憤日增,不能自解,便終日以酒澆愁。常于酒酣之際縱論天下大事,慷慨激昂,悲憤咽泣,終于落病。1933年春,病情加重,吃飯作噎,醫而無效。轉至北平德國醫院,經X光透視,確診胃癌,且已到晚期,醫生已束手無策。 陳子正臥于病榻之上,仍念念不忘兩件事。一是收復東北失地,二是“鷹爪翻子”廣泛傳播。其妻李氏,及侄陳國慶、陳國俊、陳國賢、陳國璞侍奉在側。陳國慶、陳國俊還是他的弟子,曾被他派往廣州、漢口精武分會任教。此時,他指導二人對《鷹爪行拳》、《鷹爪連拳》兩書進行再次修訂,至病危。1933年7月12日上午10時,一代國術大師陳子正與世長辭,壽僅55歲。噩耗傳出,國內外武林無不惋惜。上海中央精武會,廣東、長沙、江西、漢口、香港等地精武分會,河北國術館,北平國術館,桂系軍隊司令部等48個團體寄來挽聯、挽詞、花圈。李宗仁、白崇禧、萬福麟、宋哲元、陳公哲、黃維慶、劉典章等一百七十余位名流發來唁電或寄來挽聯。劉崇本等四位清末舉人協同主持追悼大會。黑龍江省教育廳長、著名愛國人士王寅卿親自到會,手書挽詞:“全國著名武術家、武術教育家、拳術技擊家、鷹爪翻子拳創始人和首傳人、國術大師、陳子正先生流芳千古?!?/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