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怕走怕站能騎車,打一骨科相關的歇后語?腰椎管狹窄癥! 作者:Med 來源:醫學界骨科 腰椎管狹窄是何方神圣? 往高大上了說,腰椎管狹窄癥就是一組慢性進行性脊髓、馬尾及脊神經疾病,是由椎管發生的骨性或纖維性狹窄引起的脊髓、馬尾及脊神經根的壓迫而出現相應的神經功能障礙。往簡單了說,大部分的腰椎管狹窄癥是由于腰椎退行性改變,因椎間盤突出、韌帶肥厚、骨質增生而引起椎管狹窄,壓迫神經。它在中老年人中發病率較高,是中老年人群腰腿痛最常見的原因。 腰椎管狹窄癥的病人通常以“行走一段路后腰疼、腿疼、跛行、休息后緩解繼續行走”為主要癥狀前來就診,醫學上稱之為間歇性跛行。 臨床有兩個常見的疾病會引起間歇性跛行,一個是腰椎管狹窄,一個是下肢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癥,二者如何區別?見下圖 : 除了以上區別之外,二者之還有個很典型的區別,就是腰椎管狹窄癥患者騎自行車完全不受限,不出現間歇性騎行障礙;而下肢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癥的患者會出現騎行障礙。 其中的原因是,腰椎在長時間直立或后伸狀態下腰神經根受壓或缺血,從而出現腰腿疼痛、下肢麻木、無力等癥狀,而騎車時腰椎處于彎腰狀態,原先受壓迫的部位得到緩解,所以不出現神經壓迫或缺血癥狀。但是,騎行時雙下肢運動量加倍,使得下肢缺血缺氧癥狀加重,所以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癥的病人就會出現騎行障礙。 除以上之外,ASO的患者一般不伴有腰部癥狀及會陰部癥狀,而腰椎管狹窄癥的患者,常有腰椎后伸疼痛,以及鞍區、會陰部不適。 為什么會發生腰椎管狹窄? 引起椎管狹窄的病理改變是多方面,常見的主要有以下因素: 1.椎體后緣骨質增生,后縱韌帶肥厚、骨化,椎間盤后突; 2.關節突肥大增生,從后方造成側隱窩狹窄,壓迫神經根; 3.椎弓根短縮或內聚,造成椎管矢狀徑和橫徑狹窄; 4.黃韌帶增厚,從側方、側后方及后方造成椎管狹窄; 5.椎板增厚,從側后方及后方壓迫硬膜及馬尾神經; 6.椎體滑脫,由于上下椎體的相對前后移位而造成椎管狹窄; 7.硬膜外病變(如硬膜外脂肪增生及纖維化,硬膜外束帶、粘連等)造成椎管狹窄。 引起椎管狹窄的發病機制: 懷疑腰椎管狹窄癥,該做哪些檢查? 1、腰椎X線 通常做腰椎正測位片及過伸過屈位片,腰椎X線片主要觀察脊柱曲度的改變,椎間隙變窄程度,椎體緣是否有骨贅,關節突關節退變肥大程度,椎體是否滑脫等。 2、CT檢查 腰椎CT可準確顯示異常組織的性質,直接顯示椎間盤突出的真實性質和范圍??汕宄仫@示椎管橫斷面的骨性結構,對側隱窩狹窄,黃韌帶肥厚,椎間關節病變及神經孔周圍極外型椎間盤突出的顯示有獨特的臨床價值。 3、MRI檢查 MRI能進行橫斷面、矢狀面、斜切面的掃描,彌補了CT檢查的不足。同時軟組織顯示好,尤其對髓內病變診斷率高。 得了腰椎管狹窄,該怎么治? 1、保守治療 保守治療適用于輕度腰椎管狹窄,癥狀較輕,并對生活、工作影響不嚴重者。治療方式包括:臥床休息、消炎止痛藥物治療、物理治療、骨盆牽引、腰背肌鍛煉、腰圍保護。 普遍認為,腰椎管狹窄癥總的自然發展趨向不良,應盡早手術。 2、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指征包括:1.癥狀、體征嚴重影響生活、工作,經系統保守治療3個月以上明顯無效者;2.神經根和馬尾神經廣泛被壓受損或癱瘓者;3.腰椎間盤突出合并腰椎管狹窄者;4.椎管狹窄合并腰椎峽部不連與滑脫;5.經椎管造影、CT、MRI證實有局部明顯狹窄伴有相應的臨床癥狀者。 手術治療原則: (1)腰椎管狹窄癥的治療以手術為主,對椎管及神經根管準確而徹底的減壓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2)術前應明確定位,減壓的區域應是引起相應的臨床表現的部位,對所有狹窄節段和部位進行充分減壓。 (3)在徹底解除壓迫因素前提下,盡可能的少破壞結構,盡量保持脊柱的穩定性。 (4)對于多節段椎管狹窄病人,減壓術后對脊柱穩定性影響較大時,應同時作腰椎內固定。 (5)腰椎管狹窄合并腰椎不穩的病人,在徹底減壓同時亦行腰椎內固定術。 (6)術中發現硬膜囊增厚、纖維化等病變時,應切開硬膜,行神經探查、松解術。 手術治療方法: 常用手術方式有:單純黃韌帶切除術、局限性腰椎管及根管后方減壓術、常規腰椎管減壓術、腰椎管擴大減壓術、腰椎管成形術、腰椎管減壓、內固定術。 減壓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