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下生殖道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黃晨玲子,羅新 【作者單位】510632廣東廣州,廣州市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婦科 【作者簡介】黃晨玲子,畢業于暨南大學,醫學碩士,住院醫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婦科腫瘤,婦科泌尿與盆底重建外科 【通訊作者】E-mail:tluox@126.com 【摘要】目的宮頸癌是威脅女性健康和生命的疾病,早期篩查并及時發現宮頸癌前病變是阻斷宮頸癌病變過程的關鍵。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的持續感染是宮頸癌的病因,其必要條件是hr-HPV的基因整合到宮頸上皮細胞內,才能在各種原因作用下促成宮頸癌的發生。因此,清除hr-HPV是干預和阻斷宮頸癌發生和降低復發的重要環節。 【關鍵詞】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宮頸癌;感染;治療 【中圖分類號】R 737.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4020(2016)09-0008-04 【doi】10.3969/j.issn.1674-4020.2016.09.03 【Key words】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cervical cancer;infection;treatment 人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是極為常見的一種病毒,通過分子水平分析識別和鑒定了200多種HPV基因型別[1]。絕大多數情況下,HPV感染不引起任何癥狀,并且無需治療即可自愈,但其中部分型別可能導致宮頸癌、陰莖癌、外陰癌、肛門癌和喉癌等。德國的Harald zur Hausen教授[2]最早證明HPV感染與宮頸腫瘤發生的相關性。1995年WHO宣布HPV是引起宮頸癌的首要因素。Harald zur Hausen教授也因此獲2008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隨著研究深入,現已確定90 %以上的宮頸癌前病變和99 %的宮頸癌是由HPV感染所致,HPV持續感染是宮頸癌發生的必要條件[3- 4]。 宮頸癌是威脅女性健康和生命的疾病,患病的高峰年齡為40~60歲左右。近年來宮頸癌的發生表現為年輕化趨勢,早期篩查、及時發現宮頸癌前病變,阻斷宮頸癌的病變過程是關鍵。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將HPV根據引起宮頸癌的可能性分為高危型、疑似低危型和低危型。目前可以肯定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是宮頸癌的病因。常見的高危型包括:16、18、31、33、35、39、45、51、52、56、58、59等型別[5]。 1 人乳頭瘤病毒病原學特點及致病機制 HPV是一類病毒的總稱,由環狀雙鏈結構的DNA核心和表面密布的72個蛋白衣殼微粒組成,沒有其他病毒常見的外膜,其主要成分88 %是病毒蛋白。HPV在自然界分布廣泛,可長時間耐受各類環境,有明顯種屬依賴性,人類是目前所知的唯一病毒宿主。 HPV通過皮膚或黏膜的微創口進入上皮細胞,然后感染基底層或副基底層細胞,其DNA可以持續存在于宿主染色體外,不引起病變或僅引起低度病變,但通過在宿主細胞核內DNA復制并整合入宿主染色體可發生癌變[6]。 低危型HPV感染宮頸鱗狀上皮后, HPV DNA呈游離狀態,不產生病毒復制。隨著基底細胞分化成熟,HPV DNA遷移至表皮中淺層細胞并大量復制,使細胞變形死亡,但不產生惡性變。 hr-HPV感染早期人體細胞中可出現多量呈游離狀態的拷貝病毒DNA, 與宿主基因組各自獨立存在。感染一段時間后部分病毒DNA整合入宿主DNA。E6蛋白通過E6/AP能特異性結合p53蛋白形成復合物,促使p53蛋白迅速降解,導致細胞周期失控,其效應等同于p53突變。E7蛋白與pRb有高親和性,使pRb功能失活降解,改變細胞生長周期而發生永生化[7-8](圖1)。宿主同時存在活動性感染和潛伏性感染。長期感染病毒情況下,HPV DNA與宿主細胞基因組發生完全整合,即發展為潛伏性感染。HPV持續感染情況下可由活動期轉變為潛伏期,在宮頸組織損傷或機體免疫抑制情況下潛伏期還可再演變為活動期。這種感染損傷和免疫防御機制可相互轉化。 2 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持續感染與宮頸病變發展進程 絕大多數女性在性活躍期均有感染攜帶HPV可能性。80 %女性一生至少有過一次HPV感染,可以是一過性感染后自動清除,也可以成為持續感染,進而誘發不典型增生,導致不同程度的宮頸上皮內瘤變(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成為宮頸癌的高危因素。 感染HPV后80 %的宿主在12~18個月內免疫系統會將病毒清除,大部分癌前病變也會自行消退,但是部分持續感染hr.HPV的女性面臨HPV感染轉為慢性潛伏期,癌前病變發展為浸潤性宮頸癌的風險。一旦機體免疫力消除了某型hr-HPV,一般認為機體不再感染同一型別的hr-HPV,但并不意味著對其他型別的HPV也產生了交叉免疫。對于免疫系統正常的女性而言,按照宮頸癌發展規律進展為宮頸癌通常需要10年或更長的時間。對于免疫系統功能較弱的女性,則宮頸病變病程進展時間縮短。研究表明,HPV陽性的女性在兩年內發生CIN Ⅰ/Ⅱ的概率為28 %,而HPV陰性者則為3 %[9]。女性感染HPV后僅有1%的可能發展為宮頸癌。宮頸感染HPV后由CIN進展至宮頸癌的自然歷程自20世紀50年代起就有統計評估[10]。綜合文獻報道的數據[11-14]表明:CIN Ⅰ中約62 %可轉歸為正常,約22 %維持現狀,進一步向高級別發展占16 %左右;CIN Ⅱ中約54%可轉歸為正常,約16 %維持現狀,進一步向高級別發展占30 %左右(圖2)。進展隨著病變嚴重程度增加而增加,但即使高級別病變也有相當比例的轉歸。研究表明僅由診斷就醫作細胞學和病理學形態觀察無法預測CIN病變的進展與轉歸,鑒于此,清除下生殖道hr-HPV感染是防治宮頸癌的重要環節。 3 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的清除方法與臨床意義 目前對于宮頸HPV感染尚無特異性的治療方法,相關疾病的治療多采用去除局部組織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療(如激光、冷凍、熱療等)、細胞毒藥物(咪喹莫特、鬼臼毒素等)及手術切除等[15]。然而,這些方法均不能徹底清除病毒,研究發現40 %接受臨床病變根除治療后的女性仍存在下生殖道hr-HPV陽性[16]。 現今的策略是通過疫苗杜絕hr-HPV的感染或治療HPV感染造成的病變,并使HPV在一定時間內清除。由于缺乏有效的HPV離體細胞培養和感染動物模型,對清除hr-HPV藥物的研制與臨床應用研究造成困難。 3.1 人乳頭瘤病毒疫苗 目前已經上市的九價、四價和二價HPV預防性疫苗(Gardasil 9、Gardasil 4、Cervarix)均針對致癌性HPV基因型。3種疫苗均在接觸HPV之前接種最為有效,對已感染疫苗覆蓋范圍內的HPV亞型女性基本無保護作用,也不能防止已接種者感染未覆蓋的HPV亞型[17]。另外,預防性疫苗不能治療HPV感染或與HPV有關的疾病。但目前研究發現已用于臨床的四價和二價HPV疫苗,可預防70 %~75 %宮頸癌的發生[18]。HPV治療性疫苗包括重組載體疫苗、多肽疫苗、蛋白疫苗、核酸疫苗等,其通過激發細胞免疫反應清除HPV感染及抑制與HPV感染相關的癌變進程。 3.2 中藥制劑 藥物派特靈使用幾種中藥材成份混合,加強了機體殺菌、清除病毒、抵抗內毒素活性,可抑制腫瘤增殖、提高機體免疫力活性,達到抗癌的效果。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對已患高級別的宮頸病變(意義不明的非典型鱗狀上皮細胞或CIN),且宮頸癌手術后hr-HPV再次陽性的患者使用了保婦康栓/凝膠,瑞貝生,派特靈等清除生殖道hr-HPV的方法,經嘗試均有一定的臨床療效。實踐結果顯示派特靈的近期清除率高。派特靈宮頸上藥可以加快HPV的清除,促進宮頸病變的消退,加快宮頸錐切術后殘留病毒的清除及病變的消退,并且此類治療不會造成患者器官功能的損傷。 鑒于健康女性一生中至少80 %有過一次HPV感染,但由于機體免疫力的作用,尤其對于<30歲的女性來說感染不一定導致宮頸病變,且大部分可以自動清除,臨床上以藥物幫助清除HPV有一定的意義,但意義不顯著。從圖2可以看出因感染HPV出現宮頸病變后雖然大部分轉歸結局較好,大多數病例向低級別甚至正常轉歸,但有一部分可能進一步向高級別病變發展。臨床上各種癌前篩查方式均無法準確預估其轉歸方向。且研究表明,CIN II/III病例接受手術治療后檢測HPV仍為陽性者,復發風險明顯上升,并可能病變升級,甚至進展為宮頸浸潤癌。治療后監測hr-HPV DNA是及早發現復發病例的有效措施[20]。此外,研究發現原位腺癌治療后隨訪期間hr-HPV陽性可作為腺癌復發的顯著獨立預測因子[21-22]。因此,清除或杜絕hr-HPV持續感染,對宮頸病變患者意義重大。 綜上所述,清除下生殖道HPV感染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但在實施過程中還有如下問題值得關注:① 目前沒有好的治療方法。② 初次感染或重復感染難以區分,容易引起感染者的恐慌。③ 活動性感染與潛伏性感染無明顯界限,對感染者造成心理壓力。④ 感染早期-感染中期-長期感染難于鑒別,資深專家也難以分辨。⑤ 年輕女性依賴自身免疫功能并不能100%自動清除HPV。⑥ 因病毒的毒力不等,持續性感染的時間眾說紛紜。⑦ 確診宮頸病變術后隨訪病毒轉陰時限共識不夠,專家意見不統一。⑧ 確診宮頸癌根治術后隨訪局部HPV感染復發清除方法有限。⑨ 藥物清除治療不會造成患者器官功能的損傷。因此,有效地清除病毒對于治療下生殖道HPV感染,只要把握好指征一般無過度治療之嫌。 【參考文獻:略】 來源:選自醫學空間戰略合作伙伴《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雜志2016年第8卷第9期,轉載請注明出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