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渡舟:吳茱萸湯醫(yī)案八則(抓藥證、抓關(guān)鍵詞!) 一 胃痛案 劉某,男,32歲。有十二指腸潰瘍病史,現(xiàn)今右上腹疼痛,每于夜間發(fā)作,伴寒戰(zhàn),嘔吐酸水,大便反干,舌苔水滑,脈沉弦而緩。 (胃痛+夜間發(fā)作+舌苔水滑:吳茱萸證) 吳茱萸12g,生姜15g,黨參9g,大棗12枚;當歸15g。 服藥一劑,疼痛緩而吐酸減,加香附、高良姜各6g,三劑后痛止。 二 胃痛案 某女,32歲。主訴胃脘疼痛,多吐涎水而心煩。舌質(zhì)淡嫩,舌苔水滑,脈弦無力。初以為胃中有寒而心陽不足,投以桂枝甘草湯加木香、砂仁,無效。 再詢其證,有煩躁夜甚,涌吐清涎綿綿不絕,且頭額作痛,辨為肝胃虛寒挾飲。 (胃痛+吐大量清涎+舌面水滑:吳茱萸證) 吳茱萸9g,生姜15g,黨參12g,大棗12枚。 服三劑后諸癥消。 三 嘔吐案 周某,男,27歲。患慢性腎炎而住院治療,癥見:惡心嘔吐,泛逆酸水,至夜間則發(fā)生寒戰(zhàn),全身振栗如瘧,其人面色黧黑,舌質(zhì)淡嫩,舌苔薄白而潤,脈弦緩無力。 (嘔吐+吐大量酸水+半夜寒戰(zhàn)+面色黧黑+舌淡 苔潤:吳茱萸證) 吳茱萸12克,生姜15克,黨參9克,大棗12枚。 共服藥五劑,嘔吐與寒戰(zhàn)皆止。唯腎炎化驗仍有蛋白。 四 呃逆案 姜某,女,39歲。患呃逆,連聲不斷,聲低無力,而且心下逆滿,時時氣竄作痛,納呆,神疲乏力,面色萎黃。舌苔白潤,脈弦無力。此屬胃氣虛弱,中焦運化無權(quán),肝氣挾寒飲沖逆所致。 【1呃逆+舌苔白潤:吳茱萸湯; 2呃逆、心下逆滿、時時氣竄:氣上沖,桂枝證; 舌苔白潤、小便不利:茯苓證。 =苓桂棗甘湯。 吳茱萸湯+苓桂棗甘湯。】 吳茱萸9g,生姜15g,黨參15g,大棗12枚,茯苓9g,桂枝9g,炙甘草9g,陳皮15g。 服藥二劑,小便甚利,胃中覺寬,呃逆止而飲食增進。 五 脘脅脹滿案 丁某,男,53歲。胃脘及胸脅脹滿,進食后更甚,以致飲食日減,四肢乏力。舌質(zhì)淡,舌苔白而滑,脈弦緩無力。此乃厥陰肝經(jīng)之水寒上犯胸陽,氣閉為脹,必口中多涎。 【1胸脅、胃脘脹滿,食后加重:四逆散+半夏厚樸湯。 2舌苔白滑:吳茱萸湯 =四逆散+半夏厚樸湯+吳茱萸湯】 吳茱萸12g,生姜15g,黨參9g,大棗7枚,桂枝6g,厚樸12g。 服一劑則脹滿減,胸脅頓覺舒暢。上方內(nèi)增加吳茱萸至15克,加半夏、茯苓滌飲和中,共服八劑而愈。 六 腹包游移案 楊某,女,42歲。所訴之證甚奇,每日天將拂曉時,小腹部隆起一軟包如雞蛋大小,從下往上游移,抵胃脘則嘔吐苦水黃涎,伴頭目眩暈。每次發(fā)作約2小時,然后自動消失,舌苔白而水滑,脈沉弦。此屬厥陰寒氣挾飲而上沖于胃,以致胃寒氣逆。治當暖肝溫胃,平?jīng)_降逆。 【1小腹包塊從下向上移動:氣上沖,桂枝證; 2眩暈+舌苔白水滑:水飲證。 =小半夏加茯苓湯+苓桂術(shù)甘湯+吳茱萸湯; 3嘔吐苦水黃涎:夾熱,川楝子、黃連】 吳茱萸10g,生姜15g,黨參6g,大棗7枚; 桂枝9g,茯苓12g,生白術(shù)6g,炙甘草6g; 川椒6g,姜半夏9g,川楝子9g,黃連2g。 共服六劑而愈。 七 腹痛案 閆某,男,37歲。有十二指腸潰瘍病史,每夜子時,先左下腹發(fā)脹疼痛,繼而嘔吐酸水,伴寒戰(zhàn),頭目眩暈。夜復(fù)一夜,很有規(guī)律。舌質(zhì)淡嫩,苔白潤,脈弦緩無力。 (腹脹痛+子時發(fā)病+吐酸水+舌苔白潤:吳茱萸湯) 吳茱萸12g,生姜12g,黨參9g,大棗12枚;當歸12g。 服一劑即效,連服十六劑而愈。 八 頭痛案 陳某,男,49歲。癥見:頭痛以巔頂為甚,伴眩暈,口中多涎,寐差,面色黧黑,舌苔水滑,脈弦遲無力。此厥陰水寒循經(jīng)上犯清陽所致。 (頭痛+口中多涎水+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吳茱萸湯) 吳茱萸15g,生姜15g,黨參9g,大棗12枚。 服藥二劑,頭痛止而寐仍不佳,改用歸脾湯三劑而安。 【解說】吳茱萸湯證在《傷寒論》中共有三處,一是“食谷欲嘔,屬陽明,吳茱萸湯主之”;二是“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三是“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金匱要略》中尚有“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之文。涉及陽明、少陰、厥陰三經(jīng)病變,但從其方證分析,以肝胃虛寒而氣逆為其病機特點。 吳茱萸氣辛而味苦,氣味俱厚而能降,為厥陰寒邪上逆之專藥,治嘔吐頭痛最佳;佐以生姜之辛散,溫胃而散飲;合參、棗甘溫補中,益氣以扶虛。全方具有溫暖肝胃、散飲降逆之特點。 從所治各個案例來看,在辨證上均有反映本方使用的共性,即: 1嘔惡+吐酸水或多涎水,舌淡嫩,苔白潤或白水滑; 2脈弦或緩或遲而無力。 3半夜子時發(fā)病,伴寒戰(zhàn)。 臨床上治療嘔吐,胃痛,頭痛,呃逆,脅脘脹滿等病癥,凡具備上述辨證共性者,用吳茱萸湯為主治,每獲良效。 對此仲景書中雖然沒有明言,但實際上已有所指,《傷寒論》說:“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說明了厥陰氣旺之時,必然能與邪氣抗爭。 吳茱萸湯有多種加味方法: 1加當歸。是最常用的一種。當歸性溫而潤,為肝經(jīng)血分之藥,加入本方中寓有氣血兼治,溫寒而不耗血之妙。 2胃脘痛甚,加高良姜、香附; 3脅、脘脹甚,加半夏 厚樸; 4氣竄氣逆(氣上沖,桂枝證),合苓桂棗甘湯; 5頭目眩暈、心下逆滿,合苓桂術(shù)甘湯。 所加諸法,亦均與本方證的病機特點相符而又互相關(guān)聯(liá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