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說:“卻語者,察伺短也……動以忌諱,示以時禁,然后結以安其心,收語蓋藏而卻之。”意思就是說要善于抓住那些膽怯之人的把柄,然后加以脅迫,方能成事。在成功之后還要記得適時安撫,這樣才能在人際關系方面達到收攏人心的目的。
鬼谷子在談到游說之道需要在語氣方面注意的問題時,他認為,跟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語氣,對上司、同事、下屬語氣要有所不同,采取的方式也要不一樣。同樣,對于膽大者、膽小者,語氣不同,采用方式不同,效果也會大相徑庭。 正東是一家運輸公司的老板,公司要擴大規模,他想購買大批卡車。他計劃購買34輛,而其中的11輛,更是非到手不可。起先,正東親自出馬與卡車制造廠商洽談,卻怎么談都談不攏,最后搞得他勃然大怒,拂袖而去。不過,正東仍舊不死心,便找了自己的秘書阿來做自己的代理人,幫他出面繼續談判。正東告訴阿來,只要能買到他最中意的那11輛,他便滿意了。而談判的結果,阿來居然把34輛卡車全部買到了手。正東十分佩服阿來的本事,便問他是怎么做到的。 阿來回答:“很簡單,每次談判一陷入僵局,我便用'白臉’和'黑臉’的戰術,問他們:'你們到底是希望和我談呢?還是希望再請正東本人出面來談?’經我這么一問,對方只好乖乖地說:'算了算了,一切就照你的意思辦吧!’” 因為阿來知道,要使用“白臉”和“黑臉”的戰術,就需要有兩名談判者,兩名談判者不可以一同出席第一回合的談判。兩人一塊兒出席的話,若是其中一人留給對方不良印象的話,必然會影響其對另一人的觀感,這對第二回合的談判來說,是十分不利的。 自己的老板在談判時唱的就是“黑臉”,他的責任,在激起對方“這個人不好惹”,“碰到這種談判對手真是倒了八輩子霉”的反應。而自己唱的是“白臉”,也就是扮演“和平天使”的角色,使對方產生“總算松了一口氣”的感覺。就這樣,二者交替出現,輪番上陣,直到談判達到目的為止。 老板的談判已經做到使對方產生“真不想再和這種人談下去了”的反感,不過,阿來知道,這樣的戰術,只能用在對方極欲從談判中獲得協議的場合中。當對過,阿來知道,這樣的戰術,只能用在對方極欲從談判中獲得協議的場合中。當對方有意借著談判尋求問題的解決時,是不會因對第一個談判者的印象欠佳而中止談判的。所以,在談判前,阿來已經先設法了解對方對談判所抱持的態度,才使“白臉”與“黑臉”戰術派上用場。 地產大亨潘石屹有句名言:“不要犯法,可不擇手段。”用來闡述鬼谷子在這段里表達的精義,十分準確。在合法的范圍內可以做任何事,在基本道德的框架內,我們也可以充分發揮聰明才智、謀略權術,爭個高低,但若超越這兩個標準,危害到他人的基本權益時,就需三思而行了! 世間本無絕對的智者和愚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和短處,人人都有優點和弱點,也都有自己生存的法寶。智者在能力上,在思考方面,也會有笨拙處和短處,愚者也會有其精巧處和長處。只要善加利用,彌補弱項、擴大強項,都能達到自己特定的目的。 “遇弱示強”是說如果你碰到的是實力較你弱的對手,那么就要顯露你比他“強”的一面。這并不是為了讓他來順從你,或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或優越感,而是因為弱者普遍有一種心態,即不甘愿一直做弱者,因此他會在周圍尋找對手,證明自己也是一個“強者”。“示強”則可使弱者望而生畏,知難而退。所以,這里的“示強”是防衛性的,而不是侵略性的,假如變成侵略性的也必為你帶來損失,比如要是判斷錯誤,碰上一個“遇強示弱”的對手,那你不是會很慘嗎?交談中造成一方軟弱的原因有多種,或因弱小無力,或因地位低微,或因其秉性懦弱、缺乏意志,等等。和這種軟弱的對手交流時,如果采用強硬態度,對方就會避開你,你便無法達到目的。相反,你應采用溫和的態度,故意和對方扯平地位,主動、誠懇地體諒對方的苦衷,設法和對方培養起相當的感情。這時,對方不但不會對你產生戒備之心,問題更能迎刃而解。
(1)投其所好 投其所好,也就是順著對方的性情去揣摩。一個人的喜好習慣都可以通過交流得到確切的信息。所以,你要先了解清楚一個人只要活著,他就不可避免地有欲望,只要有欲望,他就有被別人一擊即破的弱點。比如有些人愛財,有些人愛名,有些人重江湖義氣,有些人好色……而這些都是突破點,知道點在哪里就可以采取正確的方式一一擊破了。 (2)旁敲側擊 旁敲側擊,就是看他周圍的事物,判斷其優勢和劣勢。我們在找不到語言上面的理解之后也可以劍走偏鋒,通過別的事情來看一個人如何回答,通過他對一件事情的態度來看他是如何認為的,這些都是考量一個人的方法。正所謂察言觀色,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3)擊破弱點 鬼谷子認為,打擊一個人就是要利用“木桶理論”, 找到最短板,即從最薄弱的一點來著手。弱點是一個人的軟肋,只有找到軟肋才能快速制服對手。
對他人的優點和弱點作一個全面的考量,做到準確把握,我們就知道了如何做,做什么,以及不同的事情我們該采取什么方法。對秉性懦弱、膽小的人,采用震懾的方法,達到我們合法的目的,使自己的成功變得情理相通,人人佩服,這是我們做人和做事的理想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