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知道。所見的西方占星制,黃道回歸制。是將春分之日,黃赤之交。將太陽假定在白羊零度。如果對應現在七政四余所用制(七政四余現制回歸制,回歸古宿制,調整歲差古制)。會發現他借用了這個西方占星上的黃道回歸概念。會在春分之日時,將太陽直接安排到戌宮零度。 那么,我們中國古代的用制又是怎么樣的呢。也就是說,我們要看看。我們中國古代的春分點,太陽在那。從這同是春分,同是太陽,和是否春分之日,太陽在不在戌宮零去區分。 前文“回歸”一文。其實己經講得很清楚。但我們還是有必要,從更數字化點的方面,去看看,古代春分之時,太陽在那。以便讓我們看起來更“科學”的去區分古今七政四余用制之別。 首先,我們不去用天文記錄,因總是有人強項的認為,天文是天文,占星是占星。但實際我們中國古代,天文和占星總是在一起。而所用星歷會直接用著“臺歷”。所以,我們采用直接占星書的數據。而占星的數據我們目前能看到三本常用書,果老星宗,星學大成,星平會海。他們所用的量天尺基調,都是授時歷的。也就是相差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則我們看星學大成的記載。是怎么樣去歷算的。“右 周天都計三百六十五度二十分五十秒,分布十二宮,惟子午兩宮,每宮計三十度四十三分八十秒,其余十宮,每宮計三十度四十三分七十九秒。歲必三百六十五日零三時而交春,是合周天之數。月必三十日零五時二刻而交節,是合一宮之度” 首先,我們從這段文中,可以得出“月必三十日零五時二刻交節”。以歷算之法,一日行一度,則一日有十二時。則每時行度為1/12.以一時有八刻,則一日九十六刻算。則每刻1/96度。由此可以得出。每月的交節行度。是30+1/12+2/96=30.4375(取約數進位30.437466666). 則一節是30.4375/2=15.2188(取約數至秒進位)。(或直接365.25/24個節氣=15.21875/每節行度) 而我們知道,由立春到春分,中歷三節。即立春,雨春,驚蟄,春分。是以,由立春交到春分。行度當為:15.2188X3=45.6563度 定下上面的節度行度。我們這時要找出明朝時的歷算起點。則是本朝立法虛一度。即虛一度立春。那么,我們借著這幾個數據,和量天尺數據,就能知道,每節太陽約可能的所在度。 這時,我們找出授時歷量天尺數據:虛九度,危十五度九十五分,室十八度三十二分,壁九度三十四分,奎十七度八十七分。(見圖) 那么,由立春到驚蟄。驚蟄太陽所在度是:虛9+危15.95=24.95-30.4375=取正數5.4873. 即是走完危十五度九十五分后。再走5.4873度就會是驚蟄節太陽所在。即是在室度5.4873度。 那么,由立春到春分。春分太陽在所度是:虛9+危15.95+室18.32=43.27-45.6563=取正數2.3863.即走完室度十八度三十二分時,再走2.3863.會是春分點時,太陽所在。而室過來是壁宿。即春分點時,太陽會在壁室2.3863度上。 請原諒我的數學不是很過關。因為有約數的問題,總體會約摸這個度吧。即我們明代歷算來講。春分之日時。太陽會在壁宿2—3度間。 那么接著的問題就是,壁宿在那個宮啊?是在白羊宮位呢,還是在雙魚宮位啊。是在我們七政四余上戌宮呢,還是亥宮。然后,我們就要查,宿度過宮的安排。會發現,明是奎一度多過戌宮的。即壁宿安排在亥宮之次。即明時,春分之日時,太陽會在亥宮。不會在白羊零度。(見圖) 這時,我們再算宋元朝,或者說再前朝一點春分太陽所在呢?你就會現,立春虛四度這個定法。同以授時歷來講,如是立春虛四度,則太陽春分之期,會相應加上。則會是在壁宮6度左右。他還是在亥宮。不會跑到白羊戌宮去。 到這,結論己很明確了吧。即我們古代星制,不會將太陽春分時,固定在戌宮零度。那么究竟是什么誤導了。現代人會認為古制,太陽會是在戌宮零度呢。除了大部分不明所以的人,直接借制外。小部分人是因為“回歸”這個詞,前己寫文章。和對古人定義星座的概念和宮辰之次概念不同的,前己寫文。而還加帶了一個因素,就是星學大成“合一宮之度”的誤導。這個會在后文會寫。即對我們的歷算星制來講,并不是每個宮的星宿度數都是一樣的。 --九紫辰(QQ:19003082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