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飲茶史 中國有很悠久的飲茶歷史。唐代(618-909年)茶仙陸羽,他的著作《茶經》舉世聞名,茶經中記載:“茶之為飲,發乎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早在神農時期,中國古代人就先發現了茶葉的藥用價值,后來它才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日常飲品。中國古代人在選擇茶葉、水、茶具以及泡茶、奉茶和喝茶方面都有具體的限制。總的來說,有四種主流的飲茶方式貫穿茶葉歷史,并隨之改變制茶的工藝。 煮茶意義的改變由于當時生產力低下,人們經常需要忍受疾病的痛苦和食物的匱乏,有人就發現了茶葉是無毒、可食用的。把茶葉作為食物的本能是推動他們去尋找茶葉的主要原因。后來,有人發現茶葉有退熱、提神等各種治愈身體不適的功效,茶葉開始作為一種草藥使用,而不僅僅是作為一種食物。根據這些我們可以判斷,煮茶作為中藥是飲茶方式的一個轉折點,在那個時期,茶葉的產量很低,它經常被用作為貢品。 像煮粥的方式烹茶從先秦(公元前221年)到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茶葉的角色從藥材演變成飲品。當時的飲茶方式,郭璞在《爾雅》中記載,最早的茶葉可以像濃湯一樣煮著喝,更確切地說,在煮茶的過程中與茶葉混合加入小米和其他一些調味品一起煮,直到粥狀,這種飲茶方式延續了幾百年,直到唐代(618-907年)。如今,在茶湯中加入食物的元素在中國的少數民族地區還是很普遍。 把茶葉研磨成粉沏茶 把茶葉研磨成粉末沏茶的方式最早出現在三國時期(公元220-280年),之后在唐代(公元618-907年)普及,在宋代(公元960-1297年)盛行。最早在三國時期的張揖的《廣雅》中就有記載“荊巴間采茶作餅,成以米膏出之,若飲先炙令色赤,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姜蔥芼之”。說明當時的飲茶方式是先把茶餅炙烤一下,搗成茶末后放入瓷碗中,然后沖入開水,喝時還要加些蔥、姜等調料。或許現代飲用普洱茶的方式就是從此演變過來的,現在在茶湯中加入糖、牛奶等已經很普遍,加入蔥、姜等調味還是很罕見。總的來說,這種傳統的方式還是很有它的獨到之處,飲茶方式總是在不斷的改變和過渡。 在唐代(618-907年)喝茶成為一種風俗。《茶經》的作者陸羽(公元733-804年)在書中說到喝茶的人應該關注茶葉本身的滋味,在沖煮茶葉過程中加入調味料是不可取的,他的這個觀點把喝茶變成了一種風俗。 在當時,這種沒有加入過任何其他成分煮成的茶有一個很優雅的名字叫做“清茗”,字面上可以理解為清茶,純茶的意思,據說慢慢咀嚼葉底給喝茶的過程增加了極大的樂趣。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除了在一些偏遠地區外,社會上煮茶的方式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把茶葉研磨成粉末沏茶。 全葉沖泡方式這種方式最早出現在唐代,在明代(1368-1644年)和清代(1636-1912年)開始流行。在唐代,茶葉鮮葉經過加工成為了散茶,這是制茶歷史的又一重大轉折點。散茶相較于之前的茶餅擁有更好的滋味,飲茶全面流行起來。制茶方式的提升從而帶動茶葉質量的提升。研磨成粉末沏茶的方式和全葉沖泡的方式曾經共同長期存在于宋代,自15世紀,散茶和全葉沖泡方式逐漸在中國流行起來。直到現在,全葉茶沖泡方式還是適合大多數中國的茶。 現在豐富的茶葉種類制造出來,不同地區的飲茶方式也大有不同,除了六大茶類(綠茶、紅茶、白茶、烏龍茶、普洱茶、黃茶)之外,出現了一些現代的茶產品,比如速溶茶、冰茶、茶飲料在全世界廣受歡迎。那些功效性的茶比如保健茶、草本茶、水果茶,與傳統茶葉本身無關,因其令人愉快的香味和滋味也受到大家的喜愛。 |
|
來自: 木頭1018 > 《生活 美食 喵子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