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語文教學中朗讀訓練的反思
語文教學,主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其中掌握朗讀的方法是閱讀教學過程中的一個訓練重點。新課標中特別強調“要加強朗讀,而且把朗讀的要求貫穿于各教學階段的目標之中,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可見,語文教學中的朗讀訓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朗讀訓練呢?我在半學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通過不斷地摸索、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總結出一些比較好的做法:
一、教師的示范朗讀。每教一篇課文,我都認真地去鉆研教材,深入地挖掘課文的語言文字中所表達的深刻的思想感情,多聽錄音帶,自己反復練習。在講課時示范朗讀,用自己的有感情的朗讀和身體力行的行為去感染學生,去打動學生,去激發學生朗讀的熱情。如,
在教學《在山的那一邊》時,我首先示范朗讀,因為我在朗讀中注意了感情的處理,注意了語氣語調的合理處理,所以學生被感染了,他們向我敬佩的目光,然后學著我的朗讀方法來讀,從而調動了學生朗讀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二、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訓練時,一定要注意方法的靈活多樣,否則學生就會單調乏味。因此,我在教學中,很注意采用多樣形式進行朗讀訓練。如教學《理想》、《秋天》、《化石吟》,我采用了以下幾種形式進行朗讀訓練:①齊讀,②分小組讀,③一人領讀,其余人分男女生讀,像朗誦會一樣,由于采用了多種形式讀,學生在讀中感知詩意,培養了語感,并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在讀中積累語言,學習表情達意的技巧。再如學習《春》和《濟南的冬天》,我采用配樂朗讀的形式,讓學生借助音樂,發揮想象力,去領會文章所描繪的美麗景色。
三、就一句話的多種朗讀形式。同是一句話,用不同的語調去讀,效果是不同的,表達的含義是不同的。如,在教學《白兔和月亮》時,我讓學生用不同的語調、語氣、語速去讀“這是我的月亮”這句話,要求語調由輕到重,語速由慢到快,語氣由柔到狠,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漸漸品出味道來了,漸漸體會到愛的感情要“氣徐聲柔”,憎的感情要“氣足聲硬”,問的語氣要讀“升調”,感嘆的語氣要讀“降調”。經常進行這種一句話的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學生就逐漸學習到了朗讀的技巧,并在以后的學習中逐步掌握與運用,從而內化為學生自己的一種學習能力。
四、精選課文中的段落進行朗讀訓練。我們知道一篇課文的教學是有時限的,不可能每篇課文的教學都必須做到有聲的朗讀,尤其是以默讀為主的自讀課。因此,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處理的,每教一篇課文,我都精選其中的一段作為朗讀訓練的重點,有的側重對話描寫的段落,有的側重景物描寫,有的側重人物內心世界的描寫等。在訓練中注意指導朗讀方法,注意指導學生讀出祈使、疑問、反問、感嘆等語氣,表達出愛憎感情;注意指導學生在讀的時候處理好強與弱、重與輕、果斷與委婉、緊急與輕快、嚴肅與活潑等變化,要求學生做到“五不”(不讀錯字、不丟字、不添字、不唱讀、不破句破詞)和“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久而久之,學生的朗讀水平就會進步,并不斷有所提高。
五、充分利用有聲有形的教學資源。如課文的朗讀帶、音樂帶、影片等教學資源,讓學生有可學習的榜樣,注意咬字吐字;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的配樂中去聲情并茂地朗讀,體會文字中所表達的深情;讓學生耳聽動人的朗讀,眼觀美麗的圖片,領略文字中透露出的美的境界。這些有聲有形的教學資源,讓學生懂得在朗讀中要展開豐富的想象與聯想,使自己進入角色,達到忘我的境界,才能讀得有感情,才能真正理解作品內在的深刻意蘊。
一堂語文課的教學,只聽教師滔滔不絕,不聞學生書聲瑯瑯,那就不是好的語文課。新課標也呼喚語文教學回歸到朗讀上,所以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我會繼續探索、總結朗讀訓練的更有效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