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 穴位經典配伍應用(二) 1、合谷、太沖 功能:宣導氣血鎮肝熄風 主治:癲癇狂邪各癥 手足抽搐小兒驚風 中風昏迷、口禁不開等。 方義:合谷屬手陽明原穴 為陽主氣 太沖屬足厥陰原穴 為陰主血 兩穴皆為氣血通行之關 故為治氣血失常疾病之主方。 2、豐隆、陽陵泉 功能:降逆通便 主治:大便秘結 方義:豐隆為足陽明胃經之絡穴,別走太陰其性通降,陽陵泉為膽之合穴,亦有沉降之能,二穴同用有承氣之功,而無承氣之峻猛,治大便秘結,甚為穩妥。 3、氣海、天樞,主下腹部疾患 功能:補腎壯陽,導滯清濁 主治:腹痛、腹脹、腸鳴、泄瀉、奔豚、疝瘕、遺精陽萎、小便不利、婦女月經諸疾。 方義:氣海為任脈之要穴,是本經脈氣所發,生氣之海,氣血所會,呼吸之根本,藏精之府,故為下焦之要穴。 針宜補法,猶如釜底添薪,蒸蒸不衰。天樞以分利水谷,吸收精微,傳話糟粕,清導濁氣為其所長。 兩穴配伍,具有振奮下焦陽氣,清濁導滯非常適應于下焦積寒與痼冷。 4、中脘、足三里,主上腹部疾患 功能:燥濕健脾,升陽益胃 主治:胃中虛寒,飲食不下,脘腹脹痛,聚或停痰;停食宿飲;痞塊霍亂等癥。 方義:中脘為君;統治六腑之疾。虛證;用補法者;以壯胃氣;散其寒邪;調暢中氣。 瀉中脘者;以疏其滯;胃氣降脾氣升;津液上潮;嘔吐等證自除。取三里為臣;為其有升陽益胃之能;可助中脘安胃益脾。 瀉三里;為其能降濁導滯;而佐中脘以利運行;二穴相合為君臣之方;臨床確有殊功。 5、內關、三陰交 功能:養陰清熱 主治:治陰虛勞損之癥;如骨蒸盜汗、干咳、失血、夢遺、經閉等。 方義:內關清心胸;利達三焦;三陰交滋陰養血;交濟心腎;此法確有交濟坎離之功。6、魚際、太溪 功能:滋腎清肺 主治:虛勞骨蒸、咳嗽、咯血。 方義:魚際清肺火;太溪滋腎陰;上清下滋;使火不上炎;金不受克;勞諸癥悉平。 6、合谷、足三里 功能:調理中焦;宣通胃府 主治:胃氣虛弱;納谷不香;濕熱壅滯;穢濁滯于中焦;宿食停飲;腹脹噫穢。 方義:合谷為大腸原穴;能升降宣通。三里為胃經之合穴;補之益氣升清;瀉之通陽降濁。 二穴皆屬陽明;手一足;上下相應;腸胃并調;若清陽下陷;胃氣虛弱;納谷不暢;則補三里;應合谷以升下陷之陽;俾胃氣充足而飲食自進。 若濕熱壅塞;濁滯中焦;這樣則蓄食停飲;腹脹噫噦;則瀉三里;引大腸合谷下行;以導濁降逆;中氣自然和暢。 7、勞宮、足三里 功能:清瀉心胃之火;開胸降逆 方義:勞宮屬心包絡性清善降能開七情郁結尤能清胸膈上焦之熱導火下行配足三里從中焦迫降邪熱上清下降確定。 8、大椎、內關 功能:調氣行水驅飲降逆 主治:胸膈滿悶喘咳氣逆痰多胸膈積水等癥。 方義:飲為水邪停于胸脘之間上逆則肺漲滿胸悶咳喘氣逆之癥作然停水總責乎焦因它是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而三焦乃體腔油膜運行水津道路津液蒸發是由三焦下屬膀胱這樣則決瀆通暢水無停留之患。 大椎屬督脈手足三陽之會調太陽之氣陽氣通行則水自利且性能寬胸降氣。 內關穴乃是手厥陰心主之絡別走手少陽宣心陽而且退群陰利油膜而通淤塞則決瀆暢飲邪也可自蠲。 9、少商、商陽、合谷 功能:清熱解毒宣肺利咽 主治:太陰陽明熱邪內蟠上結咽喉咽喉腫脹疼痛。兒科內熱上攻爍肺外感交攻咳嗽喘逆發燒。 方義:少商為手太陰井穴其性能宣瀉肺熱。商陽在指端為手陽明井穴能利氣泄熱。 二穴點刺出血有和里清滎之效。合谷為手陽明原穴它可清散上焦客熱有釜底抽薪之功。 本方對小兒發熱、咳嗽、乳蛾、痄腮等癥見效甚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