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長榮 麻杏甘石湯合千金葦莖湯治療胸痛 胸痛的原因不一,若是邪熱犯肺,氣機失展,用麻杏石甘湯加味有效;如熱甚傷津,配合千金葦莖湯療效更好。治療胸痛(包括現代醫學所稱的肺炎、胸膜炎、肺膿瘍初期等)屬肺熱津傷者,常常采用此二方配合。 郭某,男,21 歲,淋雨后畏寒發熱,咳嗽,胸痛已三天。昨日起胸痛加重,咳嗽時痛甚,痰黃稠難咳,痰中夾血絲,小便短赤,大便二天不行。舌質紅,苔薄黃而干,脈弦細數。擬以苦辛宣泄,甘寒清熱,用麻黃、杏仁、甘草各 6 克,生石膏 60 克,薏苡仁、葦莖各 30 克,瓜蔞皮、瓜蔞仁各 15 克。服兩劑,寒熱 解除,胸痛顯減,但仍咳嗽,咯黃粘痰。繼予溫膽湯合千金葦莖湯二劑而安。 熊寥笙 逍遙散合半夏厚樸湯治療肝郁氣滯咳嗽 易 xx,女,30 歲。病者患咳嗽已月余,曾服中西藥至今咳嗽不止。出示病歷:中藥已經服過祛風、散寒、清熱、潤燥之劑;西藥則注射、內服鎮靜止咳藥劑已備嘗。癥見咳嗽吐痰,早晚為甚,氣上逆則咳劇,兼頭暈脅痛,脘悶不適,時作寒熱,疲乏少食,口苦咽干,痰涎壅塞,咽喉間如物梗阻,面色欠華,精神抑郁;苔薄白,脈微弦。予曰:病久情志不舒,七情郁結,氣郁成痰,肺道不利而咳,肝亦病也。法宜疏肝解郁,理氣化痰,處以逍遙散合半夏厚樸湯加減。處方:柴胡 9 克,當歸 9 克,白芍 9克,茯苓 9 克,白術 9 克,薄荷 3 克,蘇葉 6 克,厚樸 9 克,法夏 9 克,金錢桔 9 克,甘草 3克,生姜 1 片。水煎,分三次服,三劑,每日一劑。三劑后,氣逆咳嗽減半,喉間如物梗阻感亦消失。囑將原方照服四劑以善其后。 (按):本案為肝郁氣滯致咳,病由內發,亦為不足之癥。咳久肺氣先虛,肺失清肅,金不制木,則肝氣上逆,故化痰致咳。木郁則達之,氣滯則利之,故以逍遙散合半夏厚樸湯為治。二方功用,前者重在疏肝,后者重在解郁,均非治咳之劑。但本案咳嗽為肝氣郁滯所致,二方疏肝理氣實為對證之方,不治咳而咳亦愈者, 亦治病求本之理也。 凡治咳嗽, 最要在分清內外所因, 及新病久病之異,若久而有郁,務要開郁。若不詳細辨證,因循前醫治法,只在通治法上兜圈子,而不別循蹊徑,以呆法套方治活病,無怪乎有咳嗽難醫之嘆也! 劉渡舟 桂枝湯減甘草合“消水丹”治療肝硬化腹水 劉渡舟先生,傷寒學泰斗,提出的“方證相對論” 、 “古今接軌論” ,可謂發前人所未發,堪為經典之論,惠澤后學不淺。提倡經方與時方接軌,臨證聯合應用,用以加強療效,并擴寬了經方的治療范圍。如以小柴胡湯合三甲散治療肝硬化; 麻黃湯合蒼耳子散治療鼻淵; 麻黃附子細辛湯合生脈散心臟病 (心動過緩,心悸氣短,胸背惡寒等) ;桂枝湯合玉屏風散治療中風外感;桂枝湯合桃紅四物湯治療婦科病;桂枝湯減甘草合“消水丹”治療肝硬化腹水;黃連阿膠雞子黃湯合六味地黃湯治療失眠等。 趙 xx,男,46 歲。患肝硬化腹水,腹脹如甕,大便秘結而小便不利,下肢浮腫,不敢飲食,食后腹脹更甚。中西醫屢治無效,痛苦萬分,自謂必死無救。切其脈沉弦有力,舌苔白膩而厚。觀其神完氣足,病雖重而體力未衰。劉老辨證為肝硬化腹水實證。處于邪氣有余,而正氣未衰的階段。治當驅邪以匡正。此證遲遲不攻,挽留水毒,而坐視不救,則正氣日耗,反使水邪猖獗無制。用桂枝湯減甘草(甘草反甘遂)而與消水丹(甘遂 10 克,沉香 10 克,琥珀 10 克,枳實 15克,麝香 0.15 克)接軌。服藥后,患者感覺胃腸翻騰,腹痛而心中不寧,未幾則大便開始瀉下, 為水樣稀便, 瀉至兩次, 小便亦隨之而增多。 而腹脹馬上減輕,如釋重負,即能平臥。時隔兩日,切脈驗舌,腹水猶未排盡。照方又進一劑,大便暢瀉,腹脹更減。此時患者自覺體疲乏力,而有萎頓之感。切其脈沉弦而軟。轉方補脾保元扶虛為急務。為疏:紅人參 10 克,白術 12 克,黃芪 20 克,炙甘草 10 克,當歸 10 克,升麻 3 克,柴胡 4 克,大棗 7 枚,生姜 3 片,砂仁 4 克,木香 4 克,陳皮 10 克,茯苓 30 克。服至 20 劑,體力有增,腹脹未發。小心謹慎進行治療,因而“化險為夷” ,死里逃生。 吳棹仙 百合知母湯合丹參飲治療臍 謝曹氏,女,20歲,農民。主訴:腹痛已半月,時熱時寒,微汗出,臍周陣陣劇痛,按之痛甚,神疲,口淡無味,食量減半,大便四五日一行。今日膿液從臍中流出,遂往某院急診,認為系不治之癥,未予收治。初診書案:腹部疼痛,據按,臍中化膿溢出,小便赤黃,大便硬結,微汗自出。脈象沉數有力。此危證也,主以大黃牡丹皮湯主之。方藥:大黃12克,冬瓜仁24克,丹皮、桃仁各10克,芒硝10克(另包后下)。二診書案:服大黃牡丹皮湯后,下出膿血甚多,腹痛減輕,能進食少許,予百合知母湯合丹參飲加味。方藥:冬瓜仁、白芍、丹參各18克,知母12克,檀木5克,砂頭3克。三診書案:連服百合知母湯合丹參飲加味,腹痛大減,膿血已止。轉現脅痛心煩,改用丹梔逍遙散加減,方藥:銀柴胡、當歸、茯苓、青皮、牡蠣各10克,白芍、冬瓜仁各15克,百合18克,知母、薏苡仁、寸冬各12克,梔子、丹皮、甘草各6克。 (按):《金匱·腸癰》篇載:“膿未 成,可下之;膿已成,不可下也”。吳師認為“危而不救,何以醫為”。他對本案“臍中化膿溢出”確系危急之證,但“大便硬結,小便黃赤,脈象沉數有力”,仍可救治。根據“痛不通,氣血壅”之理,乃投大黃牡丹皮湯,大便泄出則膿血去腑氣通,實熱乃除。后以百合知母湯合丹參飲加味,三診而愈。 王文鼎 大黃蟄蟲丸合陳達夫百勞丸治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患者,王 xx,男性,患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自述 20 天前(1976 年 11 月 17日)經王老診治,并服藥 20 天后,病情好轉。鼻出血已止。白細胞數由 21.8×109 /L 降至 9×109 /L。現肝區有針刺樣疼痛,舌質紫暗,舌體胖大有齒痕,舌苔白潤,脈沉細而澀。王老認為此乃氣虛兼肝郁血瘀,夾有血熱,擬補氣疏肝,涼血化瘀,活絡止痛。仍用 11 月 17 日方:臺黨參 60 克,黃芪 120 克,炙甘草 60克,乳香 60 克,沒藥 60 克,蟄蟲 60 克。水蛭 30 克,桃仁 60 克,紅花 30 克,丹皮 60 克,菊花 90 克。上藥煉蜜為丸,早晚各服一丸,用銀花藤煎水送服,另用水蛭 30 克烘干(不炒)為末每次服 0.15 克,與上方同服。王老謂此乃大黃蟄蟲丸與陳達夫百勞丸加減。王老對不少慢性疑難病癥,喜用丸劑而取效。 李斯熾 白虎湯合千金葦莖湯加減治療肺癰 張 xx,男,43 歲,工人。1955 年 2 月 23 日初診。病員于 1954 年 9 月因感冒,惡寒發熱,咳嗽,吐出大量濃稠痰液,未能及時治愈,遷延二十余日,即發生吐血現象,并逐日加重,竟一次達 400 毫升之多。乃于 10 月 20 日去 xx,醫院住院治療,曾一面輸血,一面以青霉素一天 60 萬單位治療。經治療十余日后,上述癥狀基本控制,體溫降至正常,未再吐血,痰減食增,于 11 月 10 日出院。病員出院后一個月,又因感冒而誘發前病,惡寒發熱,劇烈咳嗽,痰量增多,粘稠而臭,并兼膿血。于 1955 年 1 月 17 日二次入院,經檢查:胸部右上部分呈濁音,有支氣管呼吸音, 白細胞 11650, 中性 76﹪,。 入院注射青霉素, 每天 40 萬單位。體溫仍在 36-39℃之間, 痰量每日 700-1000 毫升, 低燒持續不退。 2 月 9 日照片,右肺上葉尖部有約 7 厘米直徑的整齊實變影,內有不規則之小空洞,診斷為慢性肺膿瘍。曾請外科會診,因痰量太多,不宜手術,服中藥養陰清肺湯加減二劑,不但未能緩解,反而咳嗽更加厲害,體溫更加升高,白細胞竟升至 17550,中性90﹪。病員于 1955 年 2 月 23 日自動出院,來家求診。見病員精神頹廢,頻頻咳嗽,唾出膿血,自述發熱,心煩胸滿,口干而不欲飲,食少乏力,小便色黃。診得脈象浮滑而數,舌質淡紅,上有黃膩苔。 《金匱要略》說“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咳唾膿血。 ”本病案恰與此敘述相符,故應以肺癰命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說: “肺癰者,由風寒傷于肺,其氣結聚所成也。 ”本案發病都因外感引起,故其病因是吻合的。從出現的病狀分析,發熱心煩,口干,小便色黃,脈浮滑數,均為寒邪入里化熱之陽明經證。但從其胸痛,口干不欲飲,舌苔黃膩等觀察,又顯系內蘊濕熱之征。濕熱郁于胃,則食少乏力;郁于肺,則咳嗽頻頻。且濕熱已久,最易化毒。正如《醫學心悟》所說:“咳嗽吐出膿血,咳引胸中痛,此肺內生毒也,名曰肺癰。 ”故其唾出膿血,應視為濕熱久蘊,以致化毒生癰所致。擬方以白虎湯合千金葦莖湯治療。處方:葦莖 12 克,冬瓜仁 18 克,薏苡仁 12 克,桃仁 6 克,知母 9 克,生石膏 12 克,桔梗 6 克,浙貝母 9 克,銀花 9 克,粳米一撮,甘草 3 克。2 月 17 日二診:服上方三劑后,病員已不覺發熱,痰量及膿血均顯著減少,食欲增加,精神愉快。脈象已不似前之浮數,舌上黃苔亦減。 《醫宗金鑒》說“凡治此癥,身溫脈細,膿血交粘,痰色鮮明,飲食甘美,膿血漸止,便潤者為吉。 ”故知本案病員已有向愈之趨勢。因熱勢減退,白虎湯已不相宜。主以千金葦莖湯,加銀花、連翹、甘草以解毒;蘆根、知母以滌熱;桔梗、浙貝以排膿;瓜殼以利肺氣;花粉以養津液。處方如下:葦莖 12 克,冬瓜仁 15 克,薏苡仁 12 克,桃仁 6 克,銀花 9 克,連翹 9 克,蘆根 9 克,知母 9 克,桔梗 6 克,浙貝母 9 克,花粉 12 克,甘草 3克,瓜殼 12 克。4 月 6 日三診,上方連續服用多劑,諸癥大為減輕,經醫院檢查:白細胞 6900,中性 79﹪,透視檢查肺部有顯著吸收好轉,已無咳嗽及吐痰現象,體重增加,并已經參加修理自行車的工作。只稍覺疲倦軟弱,舌質淡紅少苔,此因久病耗傷氣陰所致。乃以氣陰兩補,脾肺雙調之法善后。用參苓白術散加味。處方:泡參 12 克,白術 9 克,茯苓 9 克,薏苡仁 12 克,山藥 12 克,芡實 12 克,蓮子 12 克,瓜殼 12 克,麥冬 9 克,生地 9 克,百合 12 克,甘草 3克。繼續服上方多劑,1955 年 7 月,經醫院檢查,肺部已吸收纖維化,尚有一不規則的小空洞遺留。1956 年 5 月,再次經醫院檢查攝片,肺部已完全恢復正常,無任何癥狀,一直參加勞動。 張琪 烏頭湯合腎著湯化裁治療寒濕痹癥 炙川烏 15 克,麻黃 15 克,赤芍 20 克,桂枝 20 克,黃芪 20 克,干姜 10 克,白術 20 克,茯苓 20 克,甘草 10 克。方從《金匱要略》烏頭湯、腎著湯二方化裁而成。治療痹癥寒濕偏盛者,療效顯著。 王某,女,27 歲,工人,1981 年 10 月 10 日診。患病三年兩下肢膝關節冷痛,陰雨氣候加重,步行艱難,腰痛,白帶清稀,月經延期,少腹痛,畏寒喜暖,脈象沉緊,舌潤苔白。多方治療未見顯效,此乃寒濕痹阻,血脈凝澀之證,宜驅寒濕通絡法。處方:炙川烏 15 克,麻黃 15 克,赤芍 15 克,桂枝 20 克,干姜 10 克,白術 20 克,茯苓 20 克,甘草 10 克,雞血藤 50 克,黃芪 30 克。水煎服。10 月 18 日二診:服藥六劑,下肢及腰痛皆大減,少腹冷痛亦明顯好轉,白帶減少,藥證相符,效不更方。10 月 28 日三診,繼續服前方八劑。諸癥消失大半,唯白帶尚多,宜前方加螵蛸 20 克,茴香 15 克,龍骨 20 克。11 月 9 日四診,服上方十劑,白帶大減,諸癥若失,囑繼服若干劑以善后。 戴麗三 四逆散合小建中湯治療嘈雜證 李 xx,女,四十余歲。自訴七八年來每于經期前后均感坐臥不安,心中嘈雜,時吐清水, 經多方求醫概從胃治, 所以處方不外理中湯、 六君子湯和棗仁、 遠志、龍骨、牡蠣等安神定志潛陽之品,服后不僅無效,尤增煩躁不安。今余查其脈,皆弦微細數,舌質微干,苔薄白。詳問經信情況,訴每月經來色暗量少,且手足心烘熱,乳部脹痛,細審此證,系膽氣不降,肝木侮土,以致懊憹嘈雜。擬四逆散與小建中湯合方為治。處方:柴胡 10 克,桂枝 9 克,杭芍 15 克,枳實 9 克,甘草 6 克,生姜 3 片,大棗 2 個,飴糖 15 克。方中四逆散疏肝解郁理脾,柴胡、枳實配合具有升清陽降濁陰之效;小建中湯滋肝達木,補虛散寒,溫健中臟。四逆散佐小建中湯意在使中陽健運,肝木得升,膽氣下降,則懊憹嘈雜之證自消。 熊寥笙 復脈湯合瓜蔞薤白白酒湯加味治療心氣虛氣滯瘀阻心悸 周 xx,男,51 歲。患心臟病已一年余,曾在中西醫結合醫院住院治療,效不顯,因不能上班工作,心情十分焦急。予診之。癥見心悸,筑筑然動,胸悶憋氣,胸前區時作絞痛,夜間更甚;少寐,多夢;飲食不佳,舌淡,苔白,根部稍膩;六脈沉細,有結代。證屬心氣虛,氣滯瘀阻,治宜補益心氣,調氣行瘀。擬復脈湯合瓜蔞薤白白酒湯加減。處方:紅參 9 克(另煎兌服) ,熟地 15 克(砂仁末拌打) ,瓜蔞 12 克,薤白 9 克,白酒 15 克(分三次服) ,五味子 9 克,麥冬 12 克,炒棗仁 15 克,炒丹參 15 克,桂枝 6 克,細辛 4.5 克,當歸 12 克,黃芪 15 克,炙甘草 6 克,炒五靈脂 6 克。六劑,水煎,分三次服,每日一劑。藥后心悸減,結代脈好轉,飲食漸增。囑原方續服半月復診換方。 (按):本案為心氣虛,氣滯瘀阻心悸癥。治以補益心氣,理氣行瘀為主。氣為陽,主上升,虛則下陷而行滯。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滯,血滯則瘀,瘀則脈道不利而血流障礙。故有胸痹心絞痛之癥。心氣虛,以補益心氣為首要,人參為補氣要藥,輔以行氣活血,使氣行則血行,瘀去絡通,氣血流暢,而病可愈。方用復脈湯以復脈,瓜蔞薤白白酒湯以開胸,行氣、通陽而止痛。生脈散以益氣強心。更加黃芪當歸以益血,五靈脂以散瘀止痛,共奏調氣行血之功。 吳佩衡 四逆五苓散加減治療肝硬化腹水 吳佩衡先生,春城四大名醫之一,一生深研仲景學說,臨證善于運用大劑,屢起沉疴,活人無數,醫名遠播,先生兩方合用的案例眾多,比如以四逆五苓散加減治療肝硬化腹水;四逆湯合瓜蔞薤白湯治療胸痹心痛;桂枝湯合小柴胡湯加減治療痄腮等。 胡 xx,男,五十三歲,因肝硬化腹水臌脹,住昆明某醫院,于 1958 年 12 月12 日邀余會診。詢及由來,病者始因患白痢證一月余,繼后漸感腹脹,逐漸發展而成腹水腫脹之證。余視之,面色黃暗,神情淡漠,臥床不起,腹部鼓脹膨窿,已有腹水內積,肝臟腫大,觸之稍硬,小腹墜脹,小便短少,飲食不進。脈象緩弱,舌苔白滑,舌質青色。此系下痢日久脾腎陽虛,寒濕內停,肝氣郁結而致肝臟腫大,肺腎氣虛,不能行司通調水道,化氣行水之職能,遂致寒水內停,日積月累而成腹水臌脹證。法當溫中撫陽化氣逐水,擬四逆五苓散加減主之。處方:附片 80 克,干姜 30 克,上肉桂 8 克(研末,泡水兌入) ,敗醬 15 克,豬苓 15克,茯苓 30 克,甘草 10 克。同時以大戟、芫花、甘遂各等量,研末和勻(即十棗湯粉劑) , 日服 6 至 10 克。 服后次日, 每日腸瀉稀水大便數次。 瀉后腹水大減,精神稍欠,又繼服上方,扶陽溫化逐水。1959 年 1 月二診:服上方三劑后,腹 水已經消去一大半,體重減輕二十市斤。診其脈來沉緩,右脈較弱,系脾濕陽虛脈象。左肝脈帶弦,系肝寒郁結,寒水內停之象。舌質轉紅潤,白苔已退去其半,再照上方加減服之。處方:附片 80 克,干姜 40 克,川椒 6 克(炒去汗) ,上肉桂 10 克(研末,泡水兌入) ,吳萸 10 克,茯苓 30 克,蒼術 15 克,公丁 5 克。 如前法再服十棗湯粉劑二日。三診:服藥后昨日又水瀉十多次,吐一二次,腹水消去十分之八,體重又減輕十市斤。患者面色轉為紅潤,精神不減,舌苔退,舌質亦轉紅活。小便清長,飲食轉佳,已經能下床行動,自行至廁所大小便。唯升干,但思熱飲而不多。系瀉水之后,腎陽尚虛,津液不升所致。繼以扶陽溫化主之。處方:附片 80 克,干姜 40 克,砂仁 10 克,枳殼 8 克,上肉桂 8 克(研末,泡水兌入) ,豬苓 10 克,茯苓 30 克。服此方十余劑后,腹水、肝腫全消,食量增加,即告痊愈。 (按):寒水內停為病之標,脾腎陽衰為病之本。標實本虛治以攻補相兼之法,皆相得宜。所治之法一如離照當空,一如鑿渠引水,寒水堅冰何得不去焉!如不放膽用此峻猛之劑,姑息養奸,于此危證,終不免腫脹癃閉,衰竭而逝。 岳美中 大柴胡湯合小陷胸湯治療黃疸痞滿 姬 x,男性,年 33 歲。患慢性肝炎,經 xx 醫院治療,已經一年余,仍有輕度黃疸不退,谷丙轉氨酶高達 1570 單位,于 1971 年 6 月 15 日會診。切其脈左關浮滑,右脈滑大,望其舌中部有干黃苔。自訴脅微痛,心下痞滿。綜合脈舌癥候,是少陽陽明并病而陽明證重。選用大柴胡湯,治少陽蘊熱之黃疸與陽明痞結之脹滿,更輔滌熱散結專開心下苦悶之小陷胸湯。處方:柴胡 9 克,枳實 6 克,白芍9 克,川軍 6 克,清半夏 9 克,黃芩 9 克,生姜 12 克,大棗 4 枚(劈) ,糖瓜蔞30 克,川黃連 3 克,水煎服,7 劑。6 月 22 日復診:弦滑脈見減,舌黃苔見退,殘余黃疸消失,痞滿稍舒,谷丙轉氨酶降至 428,是方藥已對證,續進 10 劑,谷丙轉氨酶正常,出院。 (按):這一病例,按中醫辨證,左脈浮弦為柴胡湯證,右脈滑大為陷胸湯證,因之取大柴胡湯與小陷胸湯合劑用之,殘余黃疸很快消失,自覺脘滿亦基本解除,同時谷丙轉氨酶亦隨之下降至正常。由此見到經方若能用之得當,確能收到如鼓應桴的捷效。 陳伯濤 射干麻黃湯合厚樸麻黃湯治療慢性支氣管炎 王 xx,女,21 歲,未婚,工人。1989 年 10 月 28 日來診。主訴:咳喘自幼即有之,先天不足矣。胸悶氣短,有少量風沫痰,哮鳴音明顯,喉中水雞聲,若疾行或勞累后乃加劇,安居不動則漸漸緩解,無喉癢,口干思飲不多,身寒,納少,眠可,雖炎夏遍身少汗,唯頭汗齊頸而還,陰陽二氣上下交阻,不得煦濡之故。脈浮濡弦滑,舌苔淡白黃稍膩,咳喘為病,痰濁留戀,本虛標實,郁熱自生,予射干麻黃湯、厚樸麻黃湯合方:嫩射干 6 克,陳麻黃 3 克,淡干姜 4 克,北細辛3 克,五味子 6 克,法半夏 6 克,肥大棗 12 克,光杏仁 10 克,生石膏 30 克,川厚樸 5 克,炙紫菀 6 克,炙款冬花 6 克,4 劑。另囑購食紫衣胡桃肉。11 月 1日二診:藥后胸悶漸開,哮鳴音大減,如水雞聲消失,風沫痰減少,身寒減輕,口干思飲不多,精神日見振作,氣短而外,其他臨床癥狀較前大有好轉,唯食胡桃肉較多,胃納略減而已。脈濡意去,仍帶滑,舌苔白黃,膩漸退。正氣漸復, 痰濁漸化,治宗原法,上方加鮮生姜 3 克,協大棗以調和營衛,扶正達邪,再 5劑而諸恙悉平。秋意漸深,氣候轉涼,囑其接服鮮胎盤三月,大補肺腎之氣,以培本而固奇經。 張君斗 丹柏四逆散在闌尾炎中的應用 張君斗老先生,川南名醫,學善尊仲景,立法垂方一般不出七八味,善于治療急癥,危證、疑難雜癥,療效非凡。其創立的治療急腹癥之名方丹柏四逆散臨床療效卓著。 根據疼痛的部位在臍右,臍右屬太陰之脈絡,太陰屬肺與大腸相表里,按之牢,是腸之變證也,而非表證不可達汗。經曰諸脈浮數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 飲食如常者, 蓄積有膿也。 脈數而有力, 痛劇而惡寒是腸上瘡瘍欲作膿也,不可攻之,只宜鎮痛、消腫、解熱、清血,如傷寒之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內經曰,熱淫于內,佐以甘苦,以酸攻之,以苦發之,枳實甘草之甘苦以瀉里熱,芍藥之酸以鎮痛解熱,柴胡之苦以泄外熱,再加粉丹皮以解血熱,黃柏之苦以瀉腸熱,服藥 2~3 劑即愈, 而在服藥后四小時即止痛。未潰者服此方甚于大黃牡丹皮湯。處方:竹柴胡四錢,白芍一兩二錢,枳殼四錢,甘草二錢,粉丹皮六錢,黃柏四錢。 陳遜齋 經方加減經驗選錄 陳遜齋先生,清陳修園七世孫,少習科舉,中年行醫,一生治醫,專宗仲景,而能靈活運用,不拘泥于成法,對于經方加減運用經驗豐富。 經方加減舉例:諸如以四逆散加吳茱萸、牡蠣治療鼻淵;吳茱萸湯加附子治療寒疝腰痛牽引睪丸,尺脈沉遲,吐酸嘈雜呃逆等;吳茱萸湯加木瓜治療夏月霍亂后轉筋;調胃承氣湯加牽牛末治療石淋;茯苓甘草湯加龍骨牡蠣治療心下悸,謂之絕妙; 芍藥甘草附子湯加大黃治療寒疝腹中拘急, 惡寒甚, 腰腳攣痛, 睪丸硬痛,二便不利,謂之有奇效;桃核承氣湯加當歸治療閉經;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下利(寒加附子,渴加天花粉,嘔者加陳皮,痛加當歸)等。 張琪 桃核承氣湯去芒硝加涼血活血藥治療瘀熱互結之尿血 張老將《傷寒論》中治療熱結膀胱之桃核承氣湯去芒硝加涼血活血之藥(桃仁20克,大黃15克,桂枝15克,赤芍20克,甘草10克,生地30克,茅根50,小薊30克,側柏葉20克) ,運用于治療急性腎炎和泌尿系感染及其他不明原因的血尿, 辨證屬熱結迫血妄行者甚效。 袁某,男,27歲。1978年5月18日初診。血尿半年余,尿色如醬油色,無尿路刺激癥狀,腰痛,小腹痛,大便干。眼瞼輕度浮腫,手心熱,唇赤干,舌紫紅苔干,脈象沉數有力。尿常規:紅細胞充滿,白細胞2-4個,蛋白(+) ,顆粒管型1-2。西醫診斷為急性腎炎,辨證屬實熱內結,迫血妄行外溢。宜瀉熱化瘀為主,輔以涼血止血之劑。處方:桃仁15克,大黃15克,桂枝15克,丹皮15克,生地20克,小薊50克,茅根50克,蒲黃15克,側柏葉20克,甘草10克。水煎服。5月23日二診:服藥四劑,肉眼血尿消失,繼服十劑,除大便微溏,腹部稍不適外,其他癥狀均已消失。尿常規:紅細胞1-2,蛋白(±) ,無管型。脈象沉,舌潤。停藥觀察,隨訪已經痊愈。 唐步祺 新訂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咳嗽 唐步祺先生,川中名醫,幼承庭訓,行醫半個世紀。擅于辨陽虛、陰虛證,妙于應用姜桂附,屢起沉疴。其新訂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制附片、細辛、桂枝、干姜、甘草) ,如表寒重,咳痰不出者,再加生姜。如患者痰中帶血,或婦女月經烏黯有塊者,再加炮姜溫經,療效既為顯著,此方加味,為其數十年揣摩而成,非特治此一種咳病,能治各種傷寒虛弱咳嗽,以及因傷寒而引起之各種疾病數十種,有時用于奇難之證,其效果常常出于意外,誠屢用屢驗之經驗方。 汪xx, 男,42歲,工人。患者過去曾患過肺結核,已治愈。此次,因淋雨,復脫衣感寒,咳喘大發,吐膿痰,氣緊促,整夜不能睡,心慌,四肢冷,出汗, 口雖干燥,但不思茶水,診斷為支氣管炎,治之無效。面色青黯,精神疲乏。舌苔黃膩,脈沉細。此陽虛不能衛外,寒邪深入少陰。法當溫經散寒以利咳,新訂麻黃附子細辛湯治之。處方:麻黃9克,制附片31克,細辛3克,桂枝15克,干姜31克,甘草31克。服藥二劑后。咳喘均減輕,四肢漸溫和,舌苔黃膩減薄。但全身脹痛,復用上方加重分量,并入生姜以散寒。處方:麻黃12克,制附片62克,細辛3克,桂枝20克,干姜62克,生姜31克,甘草62克。又盡二劑,已能步行,咳喘大減,痰雖多,已由膿痰變為白泡沫痰,已不出冷汗,全身脹痛減輕。但腹痛,小便不利,頭眩,心下悸,用附子理中湯去參加茯苓治之。處方:制附片62克,干姜31克,白術31克,炙甘草31克,生姜31克,茯苓24克。連服二劑,諸證又減。惟白色泡沫痰仍多,治以苓桂術甘湯加。處方:茯苓24克,桂枝24克,白術18克,甘草18克,半夏18克,生姜31克。盡二劑后,基本上已不咳喘,眩悸都止,整夜能安睡。惟大病之后,食欲不佳,微吐清痰,用附子理中湯去參,加砂、蔻、茯苓治之。處方:制附片31克,白術31克,干姜31克,炙草31克,砂仁15克,白蔻15克,茯苓24克。連服二劑,咳喘告愈,隨即上班工作。 李克紹 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嚴重失眠 李克紹先生,著名傷寒學家, 《傷寒學術史》中列為現代傷寒八大家之一,一生深研仲景學說,貢獻良多。 李xx, 女性,年約六旬,山東大學干部家屬。1970年春,失眠癥復發,屢治不愈,日漸加重,竟至煩躁不食,晝夜不安,每日只得服安眠藥片,才能勉強略睡一時。當時我院在曲阜開門辦學,應邀往診。按其脈澀而不流利,舌苔黃厚粘膩,顯系內蘊濕熱。因問其胃脘非常滿悶,并云大便數日未行,腹部并無脹痛。李老認為,這就是“胃不和則臥不安” 。要使安眠,先要和胃。處方:半夏瀉心湯原方加枳實。傍晚服下,當晚就酣睡了一整夜,滿悶煩躁,都大見好轉。接著又服了幾劑,終至食欲恢復,大便暢行,一切基本正常。李老按: 《靈樞·邪客篇》論失眠的癥治是這樣說的: “厥氣客于五臟六腑” ,故使“衛氣獨衛于外,行于陽不得入于陰,……故目不瞑” 。治之之法,是“補其不足,瀉其有余,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 。本癥心下有濕熱壅遏,就是“厥氣”內容,所以盡管半夏瀉心湯在《傷寒論》中并未提到有安眠的作用,但是苦辛開泄,消散濕熱,就能達到 “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得和”的目的,因而取得“陰陽以通,其臥立至”這樣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