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milio González Martínez; EugenioCárdenas Ruiz-Valdepe?as; Jose García Cosamalón; et.al
簡介 遠外側入路用于處理位于腦干腹外側以及上位頸髓的病變。這種入路需要切除枕骨包括同側枕髁、寰椎后弓后部。神經外科醫生可以確認解剖標志以避免神經血管損傷,特別是椎動脈和舌下神經。


枕髁是枕骨與寰椎關節面相結合的區域。枕髁為一向下的凸面,通與髁后靜脈的后孔相關聯。


舌下神經管穿過枕髁基底部,方向為由后向前、由內到外,舌下神經由此穿過出顱。顱內出口區位于枕髁后方腹側8mm和前方背側21mm處。舌下神經與矢狀面呈45°角向前外側走行。舌下神經管顱內口的外側界大約在枕髁后1/3處。


從枕骨大孔內側觀察舌下神經管。
Step 0: 體位 患者取“公園長凳”體位,頭部屈曲至下巴距離胸骨1cm,向病變對側旋轉,向對側肩膀外側屈曲30°以增大寰椎和枕骨大孔的角度。 Step 1: 皮膚 Step 1A 
必須確認的三個重要的解剖標志:枕外隆凸和乳突(接下圖)
Step 1b

(接上圖)和C1的橫突,在下頜后角和乳突尖之間可觸及。
Step 1c


頭皮切口采用反轉的馬蹄形切口。由枕外隆凸下5cm開始沿中線上升至上項線上方,然后沿胸鎖乳突肌后緣下降,最后止于C1外側塊下方5cm處。在神經外科手術實際操作中,皮瓣和肌肉一起翻轉,本文出于教學目的,將它們分開。 Step 2: 肌肉 Step 2a




通常肌肉都按一層解剖開來,本文為教學,將其逐層分離。首先,將皮膚和皮下組織翻開后,淺筋膜及枕動脈暴露出來。
Step 2b 
 外側為胸鎖乳突肌,內側為斜方肌,共同構成第一層肌肉。胸鎖乳突肌上方附著于乳突尖和上項線外側部分,然后向前下方附著于鎖骨和胸骨柄。斜方肌附著于上項線、枕外隆凸以及頸后韌帶。
Step 2c

頭夾肌在胸鎖乳突肌下面。它起自乳突尖向內下方止于項韌帶下半部。頭半棘肌位于頭夾肌的內側下方,它上附于上、下項線之間,下止于C4、C5、C6的橫突。
Step 2d

分離頭夾肌后可見枕動脈。它是頸外動脈的一個分支,常出現在下頜角水平距離頸動脈分叉處20mm左右,上升并向后走行,首先穿行于頭外側直肌之間,然后走行于上斜肌和二腹肌后面之間,枕靜脈與其伴行。根據位于乳突切跡內側的枕動脈溝是否存在,可以推斷它的兩種走行路徑。如果枕動脈溝不存在,枕動脈走行于頭最長肌表面;相反,如果有枕動脈溝,那么枕動脈走行于頭最長肌深面。
Step 3: 枕下三角 Step 3a


枕下三角是由一層致密的纖維脂肪組織覆蓋。上外側為上斜肌,下方為下斜肌,內側為頭后大直肌。其內有椎動脈水平部和C1神經,位于寰椎后弓上表面的椎動脈溝內。
Step 3b

圖為移除C1和C2椎板外側后,枕下三角所見。
Step 3c C1橫突和腦膜入口之間的椎動脈段分出肌支和腦膜后動脈,將這兩支電凝是安全的。PICA偶爾會起自硬膜外段,術中可能不慎造成損傷。
Step 3d: 椎動脈轉位


椎動脈轉位后,磨除枕髁更容易也更安全。為進行椎動脈轉位,需要打開C1橫突空并將動脈向內下方移動。
Step 4: 開顱


枕下開顱的骨瓣范圍:上方始于下項線,下方到枕大孔后緣,外側一直到枕髁。
Step 5: 硬膜內解剖 Step 5a: 打開硬膜

硬膜切開采用曲線切口,從乙狀竇后到C2椎板切開,內側外側均懸吊固定。如果必須進入橋小腦角區,硬膜切口可延伸至橫竇和乙狀竇的交匯點。
Step 5b: 磨除枕髁之前 雖然硬膜切開是磨除枕髁后進行的,但在這之前,已經將硬膜打開以暴露神經血管結構。舌下神經起自橄欖前溝,向外側行走入舌下神經管。從圖中角度觀察,舌下神經被副神經根覆蓋。
Step 5c: 磨除枕髁后  髁后導靜脈行走于頸靜脈球與硬膜外靜脈復合體之間,必要情況下可以允許損傷并止血。枕骨髁切除程度有很大的不同,雖然切除后內側1/3對于腹外側腫瘤已經足夠。如果超過50%的枕髁被切除,那么顱頸關節將不穩定,需要另行枕頸融合術穩定。
Step 5d: 遠外側入路下的CPA


RHOTON遠外側入路視頻------
3D手術入路系列--精美圖集-step by step 【入路】3D手術入路--翼點入路 【入路】3D手術入路--乙狀竇后入路 【入路】3D手術入路-前縱裂經胼胝體入路 【入路】3D手術入路-顱骨測量與皮層定位(上) 【入路】3D手術入路-顱骨測量與皮層定位(下) 【入路】3D手術入路-內鏡視角下的腦室系統 【入路】3D手術入路--經膜髓帆入路到第四腦室
【入路】3D手術入路-鞍區及鞍旁區:經鼻和經顱對比解剖圖集 【入路】3D手術入路-幕下小腦上入路解剖圖集-step by ste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