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道德經》,越學越感到其中每一章都充滿了正能量。每一句話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越學越感到《道德經》的偉大,也就是說無論你從多高的角度去認識老子和《道德經》這部奇書,都難以望其項背之萬一,只能盡自已最大能力從更高層面去認識而已。 在第二十章中,我個人的認識是,老子在這里從三個方面教導我們 : 怎樣去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 1、追求真理,遠離荒誕,少犯錯誤; 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真理與謬誤同行,科學與荒誕共存。怎樣才能使自已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只有通過認真、刻苦、努力地學習,不斷地提高自已的認識、覺悟、文化和道德修養,才能自覺地抵御那些荒誕不經的奇談怪論對自已的侵蝕,才不至于混淆視聽,才能避免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煩憂。老子在這一章用了兩個極為簡單的例子: (1)、順從地應諾與隨便的應答, 這兩種方式的結果相差有多少? (2)、善意的問候與惡毒的誹謗,這兩者之間相差的距離有多大? 這兩個例子說明了一個很深刻的道理 : 積極與落后、善良與丑陋,正確與錯誤,科學與荒謬等等,往往就差在毫厘之間。所以說,別人都小心翼翼不敢去碰的那些東西,我也不能不小心謹慎地來對待。稍有不慎,就會給自已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 2、注重道德修養,淡泊物質享受; 人的認識不同,追求的目標必然不同。在現實社會中,有些人孜孜不倦地在追求精神上的滿足,有些人津津樂道地在追求物質上的享受。司馬遷說 : “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 在紛雜的經濟大潮中,多少人為了謀求那么一點“ 利益” 而不惜喪失自已的品格,這些人在金錢物欲面前,如同一個餓極了的乞丐面對盛大宴會的美味佳肴。又如同花花公子春天里登上了樓臺看到了美麗景色而欣喜若狂。可是他們除了得到一副腦滿腸肥的皮囊之外又能得到什么?精神空虛的人與行尸走肉又有何區別?而同樣處于金錢物欲誘惑的環境之中去追求道德修養的人,他純真的就像一個還不會笑的嬰兒;對周圍環境淡泊恬靜沒有任何欲望。為了實現自已追求的目標,不知疲倦,不敢懈怠,努力奮斗,在完成使命的道路上,即使累得疲憊不堪,即使忙碌的像一個無家可歸的人,這又有何妨呢?當那些所謂的成功人士們在盡情地享受著歡樂似乎還得意有余的時候,由于追求道德修養的人得到的是精神上的財富,物質方面的確沒有什么收獲。追求道德修養的人沒有過多的閑暇時間進行社會交往而顯得空虛孤獨若有所失。在世人看來,這些追求精神財富的人有的只是一顆愚不可及的心!可是事實上并不是這樣!追求道德修養的人,他們心底深處是非常充實而且是十分豁達的。 3、實現遠大理想離不開道德的升華 追求道德修養的人,整天忙于讀書學習和工作而顯得渾渾噩噩。而追求物質享受的人為了賺取更多的金錢分毫必爭而顯得那么明白清醒。不善于賺錢的人既不會爭權奪利也不會討價還價顯得那么糊里糊涂;追求物質享受的人在生意場上謀劃的非常細致顯得那樣地精明能干,而一個正常的修煉者,對吃喝玩樂是不注重、也是不感興趣的,因此上顯得那么懵懵懂懂。面對外部的世界發生的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我的心中波濤起伏如同浩瀚的大海,思緒如猛烈的狂風欲罷不能。那些深諳物質交易的人們都那么地大有作為,而注重道德修養的人和他們相比就顯得愚頑無知而且又沒有什么名牌華貴的服飾,更顯得形態那么地鄙陋。追求道德修養的人的天性偏偏不會隨波逐流去和那些人為伍,他們的內心深處只崇尚哺育萬物成長的道,他們懂得一個人的價值不在于他從社會中得到了什么,而在于他能為社會奉獻出什么。凡是能為社會做出一點奉獻的人,無一不是依靠有著良好的道德品質這個堅實的基礎為支撐的。 (由于時間緊促,第二十章的心得體會不僅晚了幾天,內容上也會存在許多不足,請大家多加批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