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熟知的“百威”啤酒是美國的牌子,它的原文是Budweiser,譯成漢語就是“百威”。 到了捷克的ceske
budejovice-布杰約維采,才知道這里也有一個Budweiser,并且說是正宗的“百威”。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看看捷克的“百威”或許能夠更好地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001。藍色的大樓時捷克百威的總部,整體看上去很像啤酒糖化罐和儲藏大罐,晶瑩剔透的藍色是水的純潔,說明啤酒很清澈。右上角掛著:Budweiser
budvar 百威啤酒。這可是捷克的當家民族工業啊,當地人婦孺皆知。

002。從后門進入大廳,人家說參觀要預約的,我又開始軟磨硬泡,最后答應把我塞進一個有預約的德國人的旅游團里。不過鈔票不能少啊,100克朗。圖為墻壁上的參觀示意圖。

003。進入廠區就看到一個小皮卡,寫著Budweiser。

004。廠區另一角一伙光著膀子處理廢酒瓶子的工人在干活,好像是外面清潔的工人。

005。美麗的小導游在用德語介紹百威的歷史。

006。因這里的水很好,清澈無需過濾。這是當年在這里選址為啤酒廠的重要原因之一。

007。廠區的大罐。

008。不銹鋼的大罐是該廠引以自豪的“技改項目”,1987年開始采用不銹鋼桶處理麥芽糖化發酵過濾等。

009。廠區內很安靜,除了這個參觀團以外,幾乎看不到幾個人。

010。捷克的百威和美國的百威在制作工藝有很大的區別,這是“百威”商標百年大戰中北歐盟裁定“各霸一方,井水不犯河水”的重要技術依據。圖為捷克百威的工藝流程圖。

011。這個大銅帽子就是外邊看到的那個不銹鋼大罐的“腦袋”,
“銅頭鋼身”為的是質量第一。好熱好熱的,直烤臉,里面在用高溫氣體蒸大麥呢,能不熱么.

012。美女導游知道大家熱了,好吧,換一個涼快的地方。啤酒儲藏車間,頭頂上的管道就是啤酒管道吧。

013。碰巧看到一個工人身著棉襖棉褲在維修管道,可見有多cool吧!

014。進了這個小房間,導游換成了工廠的工作人員。捷克的“百威”和美國的“百威”不是一回事,更不是美國的分廠,這里才是正宗的“Budweiser”--講解的人很強調這里的歷史。

015。免費的啤酒隨便喝,味道果然不一樣,和德國的“黑啤酒”差不多,是甘苦的口味,與國內的“淡爽”的百威完全是不同的味道。如同這啤酒的甘苦一樣,捷克的“百威”也充滿了苦澀的艱辛。捷克的“百威”在1895年就開始生產啤酒了,并且曾經向美國出口。在出口美國以后,不斷要求在美國的注冊“百威”商標,后因共產黨接管以后實行“國有化”而于1947年終止申請。Budejovice--布杰約維采的德語名字就是Budweiser,由于歷史的原因,這里曾經居住著很多的德國人。美國的“百威”就很可能是在budejovice生活過的德國人在美國開始了“Budweiser的創業。由于實行了商標注冊這一現代經濟的游戲規則,捷克的百威和美國的百威開始長達百年的“世紀大戰”,最后,歐盟來了個“和稀泥”——“各霸一方,井水不犯河水”,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市場判給了美國。看來歐盟也是“大蓋帽,喝了原告喝被告”。

016。游人邊喝啤酒邊參觀著啤酒的原輔料。

017。大麥芽。

018。身著制服的工作人員不斷地給客人“斟酒”。

019。喝過啤酒,進入了瓶裝車間,全部是無人操作的流水線。
020。封瓶后,再裝箱。

021。再裝大箱,從封瓶到小箱再到大箱全是無人流水線作業。捷克百威在歐洲很有市場,人人皆知“Budweiser”是捷克的牌子。當聽到有人說百威是美國的牌子時,那表情就如同中國人聽到“漢字是韓國的”一樣,人們全都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