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拍照聽起來普通, 學攝影呢?有深度一點, 一說學構圖,立馬就高大上 那要你背出構圖方法,你說出多少種? 攝影并不是考試,并沒有什么金科玉律 構圖的最大用意就是組織畫面元素吸引觀眾 方法萬萬千,要講就講經典款 今天就由淺入深,融會貫通 細數20種實用構圖 三分法 畫面長寬垂直各三等分,分成九個等分區域,將表現的主體放在分割線及交點上,會比放在正中更吸引,拍攝時開啟屏幕網格,讓你更容易完成構圖。 中心·對稱 如果你下定決心以后不再將主體放中心,抱歉,現在要讓你反其道而行,場景中帶框式特性的景物,可利用中心構圖,而光滑平面的反射,則可以善用對稱式構圖。 前景·縱深 增強畫面的縱深感必須找狹長中空的場景,用好前景同樣能辦到,平面場景也能拍出立體感。 有時不需要可以調整前景景物的角度拉成一線,選擇一個明顯的趣味中心放置前方就可以。 框中框 框式構圖也是前景運用的變形,但包圍式的結構,比單邊前景更能效制造出深度。尋找窗戶、拱門、樹木斜枝等具有一定弧度的景物作為前景。 引導線 引導線能把觀眾注意力集中到著重表達的主體上,它可以是街道、圍墻、紋路,重要的是把線條從場景中歸納起來,選擇從具有延伸感的線條,并將主體放置于線條的末端。 斜線·三角 常說斜線(或對角線)和三角形是畫面的動感張力,為什么呢?三角形不是很穩定的幾何圖形么?因為日常視角中對事物(特別是建筑物)都有垂直于地面的理解,而在拍攝中,刻意制造線條不平齊,帶有重心偏移的傾倒趨勢,觀看時產生的不安定,就為景物帶來力量和潛在動勢了。 樣式·紋理 人們會自然地會花紋樣式所吸引,吸引的同時由于符合心理預期,還會產生舒適感。根據這個原理,利用場景元素紋理展開和樣式重復,十分容易得到視覺愉悅的構圖。 奇數原則 攝影可以轉化為數學問題嗎?但奇妙的是人們在場景中的元素是奇數(單數)的話,人們能更好的地集中他們的注意力。不配對的單獨個體也許讓人更容易安放視線,雖然在很多場景中不完全適用,但是值得嘗試。 填充畫面 讓主體填滿畫面,完全不留或者留一點點空余位置,讓觀眾關注點全放在主體上,細節更能得到突顯,要填滿湖面,構圖時不得不截取畫面的次要元素,不失為一種簡化手段。 放空留白 好,是時候來反轉了,不填充畫面,大膽地增大背景留白在畫面的比例,也能突顯出你的主體,前提是你選取的背景足夠純凈統一。 簡化·極簡 少即是多,攝影是做減法的藝術,這些話相信你也會背了,減少畫面的無秩序雜亂的元素,盡量把場景分解若干片大區,壓縮畫面的信息量,著重表現一個主體,把畫面簡化下來。 跳出主體 利用淺景深,把背景虛化,是突出主體的有力手段,你需要打開微距模式,貼近主體,并增加主體和背景的距離,獲得更好的虛化效果。 改變視角 平日拍攝大多數的時候,拍攝的視角與拍攝者的眼睛位置角度一致,常規的視角自然符合觀察習慣,但容易產生范圍,改變拍攝位置(高層建筑、貼近地面)和角度(俯拍、仰拍)能帶來新鮮感和沖擊力。 或者跨越場景的阻攔,在人們極少踏至的位置(比如河道中央)拍攝也能拍出有趣的畫面。 色彩對比 顏色的運用常在構圖中被忽視,色彩理論不僅是設計師藝術家所關注,攝影者也應該用好這個畫面元素,利用色彩的對比,能讓畫面更生動。色相的對比,冷暖色的對比以及顏色區域的對比能在拍攝中用到。 空間關系 空間關系簡單來說,就是對畫面中景物的遠近變化和景物運動方向的表現。當主體在空間的一側,應該為其在空間上預留延展的位置,以主體為空間的參照,表現立體空間大小方向、其他景物遠近關系。 從左往右 場景中物體的運動方向,如果符合人們從左往右的現代閱讀習慣,順應視覺流動,觀感更舒適自然。 平衡視重 前面說到的三分法中,主體貼近一側的分割線(或者交點),容易造成畫面另一側的空洞失重,那么使用一個配角(次主體)在另一側線上(或點上),就能達到視覺的平衡。最好能利用近大遠小的透視關系,以一大一小,平衡且不失立體感。 順序排列 利用場景中同類元素的陳列排布,在重復中強調主體群體,得意增強,有時排列的形式還能帶來抽象藝術感。 黃金三角 將畫面按對角線分為兩個直角三角形,并在斜邊上作垂線得到交點,實際上你能得到兩個對角線和四個交點,按照黃金三角,將透視線條放于對角線,主體放在交點之上,也是符合人們視覺美感的構圖。 黃金螺旋 黃金螺旋也是,利用斐波那契螺旋線提煉出畫面的視覺趣味點,選取適合的角度,將場景景物按螺旋線排布,自然地表現主體,把畫面整合起來,并且非常具有古典藝術美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