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中西醫兩派的流派之爭越來越激烈, 今天可能聽到有些擁護中醫的粉絲說“中醫好!副作用小!” 明天又一批西醫的粉絲跳出來發言:“西醫見效快!更科學! 中西醫之間的戰爭一直存在,每個人有自己的看病習慣,然而其實,很多人并沒有看對醫生! 很多人可能聽過“西醫治標,中醫治本”這一說法,其實在理解中西醫的角度,是有道理的。 在對待疾病的思維上,西醫從身體某部位發病器官著眼,對病變部位進行微觀研究,堅持機械的唯物主義。中醫從整體出發,在判斷疾病時,從細小部分診斷到整體身體狀況,堅持樸素辯證唯物主義。 在疾病診斷上,西醫堅持什么病用什么藥治,每個人發病了用相同的藥。中醫則講究個體差異,從個人不同體質出發,所用藥方也是不同人不同處理辦法。 在文化背景上,中西醫都以“健康長壽”為目的。西醫以”疾病“為對立面,以找病治病,從而達到健康的目的;中醫更注重從”健康“著眼,以保養健康達到防病祛病的目的。 一般人們有疾病,對看中醫西醫的選擇上,記得一句話就可以:說得清病源的看西醫,說不清病源的看中醫。 西醫的臨床優勢表現在三個方面:精密的儀器檢測、高超的外科手術、先進的急救手段。 西醫最大的特點是:針對性強,見效快。如感冒發燒時,服用“安乃近”,會很快退燒,這是任何療法都不能相比的。但是,縱觀西醫治病的過程,則是“抑制、控制和替代”的過程。 所謂“抑制”,就是:頭疼吃止痛片,失眠吃安眠藥,就是用藥物來麻痹神經。 所謂“控制”,就是:用降壓藥控制血壓,用降糖藥控制血糖。 所謂“替代”,就是:用胃藥替代胃的消化功能,用胰島素替代胰腺的分泌。 這些病在西醫治療更有優勢: 眼科疾病:西醫在檢查、手術矯正、眼科制劑等方面有較強優勢。 口腔疾病:西醫牙科相關醫療器械完善,在手術矯形、治療等方面優勢明顯。 濕疹、皮炎等過敏性皮膚病:如接觸性皮炎、藥物性皮炎等,應用西藥迅速控制病情、避免誘發因素。 感染類疾病(如盆腔炎、陰道炎)等:西醫在控制血壓、改善血管梗阻方面有可靠的療效證據。中醫藥主要在改善患者具體癥狀方面發揮作用,可配合治療。 心腦血管疾病:西醫在控制血壓、改善血管梗阻方面有可靠的療效證據。中醫藥主要在改善患者具體癥狀方面發揮作用,可配合治療。 感冒:在抗病毒治療方面,中藥較西藥更有優勢,而在細菌感染方面,西藥的抗菌治療針對性更強。 腫瘤等重大疾病:西醫在手術、放化療方面的治療效果確切,尤其是腫瘤早期,但要注意手術及藥物的毒副作用。 中醫的臨床優勢就在于:整體觀指導下奧妙、靈活的辨證施治法則和完整的理法方藥系統,并且有幾千年積累下來的臨證實踐經驗。一個中醫幾乎可以看包括各種疾病,幾乎是全科。 中醫治療疾病的整體觀念原則,具體應用時主要體現在診斷、藥方和劑量三個方面: 1、整體上的診斷觀念。中醫認為人是一個完整、相互聯系的整體。當某些部位發生疾病時,需要檢查整體有聯系的器官。 2、藥方上的整體觀念。注重主藥和輔藥的結合。 3、計量上的整體觀念。比如一些慢性疾病只能用小劑量治療,過量的試劑怕引起其他部位的病變。 這些病選擇中醫治療更有效: 失眠:失眠大多屬于功能性紊亂,中醫可從氣血、陰陽等角度辨證治療,有較好的療效。 痘痘:中醫從全身調理,作用緩和但持久,刺激性小。 色斑:中醫治療可以從根本上抑制黑色素的產生和沉淀。 過度肥胖:主要是通過針灸相應穴位加之其它中醫常用的輔助治療手段實現減重。 腎氣不足:中醫擅長從內調理,治標治本。 原發性痛經、月經不調:多數為功能性失調,用中藥調養效果更明顯。 頸椎病:中醫推拿理療配合中藥調養,更有優勢。 便秘:西藥對便秘的治療較為短效,只能作為應急措施。中醫從內調理,促進腸道機能自動調節。 當前,中西醫在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等方面都在自覺地進行結合,采取的方式多樣。 其結合診療常見的有四種模式。 1、診斷思維:現代醫學診病與中醫辨病辨證結合。 2、治療手段:西醫手術與中醫調理、康復結合。 3、用藥:中藥和西藥聯合用藥。 4、預防疾病:中醫“治未病”與現代預防醫學結合。 這些病通過中西醫結合治療,能將危險性降到最低: 偏頭痛:首先可用西醫檢查明確病因,在排除器質性問題后,采取中醫調理。 祛疤:西醫的肌膚再造和疤痕修復技術越來越成功,建議在進行基本的肌膚修復之后,涂抹純中藥制劑,淡化疤痕。 痔瘡:最好的方法是中西醫結合。既能很好的保護個人隱私,還能將身體的傷害降到最低。 不孕不育:屬于輸卵管阻塞等有明確器質性病變的,西醫治療較好,大多數功能性病變引起者,可選擇中醫藥調理。 兒科病:對于新發疾病,建議首選西醫明確疾病性質,迅速控制病情,對于慢性病的調養期間,可選擇中醫。 牢記! 對于是已經明確知道某部分器官出現病變的疾病,應該交給西醫,做針對性更強的治療。相反,則可以選擇中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