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很好奇是哪些技術對汽車工業的發展產生了革命性的意義,所以點開仔細讀一讀嘍! 回顧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汽車工業發展,有許多技術對汽車工業具有革命性的意義。下面車云列出了二十五年來,里程碑式的,極大地推動了汽車工業發展的15項重要技術。 15. 電子控制扭矩分配差速器,1996 三菱是最早提供電子控制扭矩分配差速器的廠商之一。此項技術被該公司命名為主動式偏航控制系統(Active Yaw Control),三菱在其90年代末生產的高性能版Evolution車型中使用了此項技術。由于EVO系列車型直到2003年才進入北美市場,所以筆者在該技術初期未能有幸體驗。不過今天,這種通過電子控制給不同車輪分配所需扭矩的技術已經應用在了許多高性能車型當中。 如果在全輪驅動車型的前軸和后軸均安裝此種裝置,差速器通過精密控制可以根據不同路況和車輛行駛情況,向四只車輪有效分配各自所需的扭矩。這不僅給汽車在爬坡或重載等需要大推力的情形下提供更穩定的控制能力,在復雜路況或惡劣天氣情況下,也給車輛提供更高的操控穩定性。而且這項技術已經不是運動轎車的專屬,比如路虎的LR4就在后軸加裝了電控扭矩分配差速器,確保該車在巖石路面爬坡時能夠得到足夠的抓地力,而在普通街道順暢行駛時就不再提供大抓地力。 14. 不斷更新的前照燈技術,1992 最近幾十年,汽車前照燈已經非常普及了,你幾乎可以在汽車配件市場上找到任何車型的前照燈配件來升級您的愛車。但是在上世紀90年代早期,前照燈的技術革新才剛剛開始。 在1992年,高壓氣體放電技術(氙氣前照燈,其亮度遠大于傳統鹵素燈泡)開始應用在歐洲生產的轎車前照燈上。從那時開始,一些新技術向傳統優勢技術發起了強有力的挑戰。進入21世紀,使用發光二極管(LED)的前照燈開始出現在量產車型上,LED燈體積更小,能效更高,而且可以排列成不同的形狀,這讓汽車設計師們可以沖破傳統燈泡的限制,設計出更加新穎的車燈形狀。而今天的自適應LED前照燈可以根據不同的光線環境自動控制每一個LED燈珠的開關,這種先進的前照燈在照亮前方道路的同時還可以自動調節亮度避免晃到其他駕駛員的眼睛。 在將來,汽車前照燈技術還會繼續發展。德國汽車制造商正在致力于發展激光前照燈技術,盡管這項技術在美國還沒有被允許合法使用,但是根據寶馬公司提供的信息,激光技術可以在極低的功耗下提供比LED高達千倍的亮度。 13. 智能鑰匙,1998 如果你開過無鑰匙啟動的新款汽車,就會感覺掏出鑰匙打開老款汽車的車門再將車鑰匙插進鑰匙孔點火是一件很過時的事情。在過去的二十年里,由于智能鑰匙的出現,使你從開門上車到發動汽車的過程變得毫不費力。你只需要把智能鑰匙裝在衣服口袋里,當你走近愛車時,輕按按鍵甚至自動感應就可以打開門鎖,而坐入車里按下按鈕就可以啟動發動機。目前個性化和便利化的智能鑰匙已經成了許多車型的標配。 不過這種便利的體驗其實并未出現太久,直到1998年奔馳公司才首次使用智能鑰匙技術。許多早期版本的智能鑰匙甚至還是如同門禁卡一樣的塑料卡片形狀,不過如今的智能鑰匙已經更加美觀而且實用了。 12. 雙離合自動變速器,2003 可以說雙離合自動變速器(DCT)與傳統的自動變速器相比優勢巨大且沒有明顯缺點。在一個6速雙離合變速箱中,一個離合器負責奇數檔位(一、三、五檔)變換,而另一個離合器負責偶數檔位(二、四、六檔)變換,雙離合器可以實現汽車檔位的高速無縫切換。其結果就是在為用戶提供免于手動換擋的輕松體驗同時,還實現了比手動換擋更快的檔位切換速度。 雙離合變速器技術最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應用在賽車比賽當中了。而大眾公司是第一個將該技術推廣到普通家用轎車中的。大眾的雙離合變速器有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DSG,最早推向民用市場是在2003年,應用車型是大眾面向主流市場推出的性能跑車GTI。如果硬要說雙離合變速器帶來的負面效應,那就是它就要殘忍的將手動變速器推入棺材了。今天,幾乎所有品牌的高性能車都采用了雙離合變速器,從奔馳到蘭博基尼無一例外。 11.第二代車載診斷系統(OBD II),1996 經常被人們提及的第二代車載診斷系統(OBD II)是由上世紀80年代的第一代車載診斷系統進化而來的。OBD II提供更強的車輛故障診斷能力,允許現場及遠程技師通過一個16針的接口連接器獲得代表車輛狀態的特殊代碼,從而判斷車輛的具體故障原因。想知道為什么你的汽車發動機運轉不良?OBD II會診斷出有可能是某一個汽缸未能點火。OBD II還允許進行更加復雜的車輛設置,并且可以精確調節發動機的進氣量和燃油噴射量。在過去的20年里,依靠OBD II帶來的發動機精細化管理,車輛的性能和燃油經濟性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在初期,人們對OBD II并不重視。因為最初使用OBD II的主要目的是檢測車輛尾氣是否符合環保標準,而且OBD II確實給那些以提升車輛性能為目進行的改裝工作增加了不少困難。不過OBD II出現至今已有20年的時間了,隨著車輛性能的快速提升以及消費者對減少汽車尾氣排放的要求越來越高,OBD II的作用也越來越顯著。與此同時,OBD II已不再是一個檢查車上Check Engine指示燈為何亮起的簡單工具,圍繞OBD II技術已在汽車零配件領域形成了車輛性能調節和燃油經濟性測量等多個細分市場。 10. 高級渦輪增壓技術成為主流,2008 渦輪增壓技術其實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已批量投入使用。這項技術采用發動機排出的廢氣來驅動壓縮機增加進氣氣壓,進而為發動機汽缸提供更大的進氣量,使得燃料燃燒更加充分,從而提高發動機功率。使用渦輪增壓技術可以使小排量發動機實現與大排量發動機相當的輸出功率。 在2008~2009年間,通用和福特率先在其生產計劃中提到了小型渦輪增加發動機,這標志著此項技術已相當成熟,可以在兩家公司的最低級別車型上使用。目前許多汽車制造商已經部署了排量更低,效率更高的渦輪增壓發動機來代替同功率(甚至渦輪增壓功率更高)但排量更大的自然吸氣發動機。今天,為了更高的性能和更好的燃油經濟性,幾乎所有的汽車制造商都在研發小型渦輪增壓發動機。 渦輪增壓技術在最近10年發生了哪些改變?首先是設計的精細度大幅提升,渦輪增壓發動機的組件更加小型化、輕量化,同時響應速度更快。雙卷軸渦輪增壓和雙渦輪增壓技術使得發動機在整個運行周期內可以像老式渦輪增壓發動機那樣以極小的遲滯提供動力和扭矩,同時新的渦輪增壓發動機選用的材料更堅固。現代燃油直噴技術也對渦輪增壓技術的發展有所貢獻,由于直噴技術可以協助發動機進氣管降低溫度,這有助于渦輪增壓發動機得到更大的空氣壓縮比,從而更可靠的輸出動力。 9.強制執行的胎壓監測,2000 現如今,因為癟了輪胎停在路邊上修理的汽車已經不多見了,這是因為汽車輪胎技術也有了重大進步,漏氣續行功能可以使輪胎在被釘子扎入的情況下繼續行駛。不過車輛標配的輪胎氣壓監測系統(TPMS)會及時警告使用者其輪胎氣壓已低于標準值,要及時維修避免造成更大麻煩。 目前有兩種類型的胎壓監測系統。間接胎壓監測系統利用車輛防抱死系統(ABS)和車輪轉速傳感器的數據來判斷在剎車時車輪轉速是否快于標準值,并根據這些數據計算胎內氣壓值的減少量,當胎壓比標準值下降達25%時,系統的指示燈就會報警。而直接胎壓監測系統的監測結果則要精確得多,它利用安裝在每個車輪內部的壓力傳感器直接測量輪胎氣壓,并將監測結果輸入車載電腦。 第一個胎壓監測系統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的保時捷959超級跑車上,初期使用并不廣泛。不過經歷了90年代福特探險者(使用火石輪胎)的翻車事故引發的軒然大波,美國政府通過立法大力推動了胎壓監測系統的普及。200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TREAD法案,正式確定自2008年起,所有廠商生產的乘用車均需安裝胎壓監測系統。 8. 倒車影像系統,2002 直到本世紀初,想在倒車時觀察車身后部的情況還只能通過觀察后視鏡或者干脆扭著脖子回頭看兩種方式。而兩種方式都無法直接觀察到車身后部下方的情況,特別是車后有小孩或者寵物的時候,就會將他們置身于危險之中。 2002年,英菲尼迪首次在Q45車型中安裝了倒車影像系統。攝像頭安裝在車尾的行李箱門上,而顯示器安裝在中控臺上。這款早期的倒車影像系統不僅起到了保護生命的作用,也使得令數千用戶頭疼的停車入位難題變得更加簡單。后來日產公司又推出了全景影像系統,使用多攝像頭合成車身周圍360度全景影像供用戶使用。一些功能更強大的倒車影像系統,例如新款奔馳E級轎車所用的系統,在倒車時不僅提供影像,甚至可以幫助駕駛員識別出路沿的位置。 今天幾乎一半的車型都將倒車影像系統作為標準配置,這項技術能夠有效的防止交通事故造成傷害,美國政府將在2018年將其作為乘用車強制標準推行。 7. 通用EV1:第一款量產純電動汽車,1996 純電動汽車是未來汽車技術的發展方向,不過實際上這項技術很早就已出現了。早在19世紀初就有城市居民使用電池驅動的車輛在街道上行駛的記載。這些古董電動車速度很慢,雖然沒有噪音,但是在當時仍無法和內燃機強大的動力相抗衡。于是在那之后的一個多世紀時間里,電動車便銷聲匿跡了。 直到1991年,通用汽車公司發布了純電力驅動的汽車——EV1。這款汽車在當時就像是未來之車,不過由于當年的技術所限,這車也有很多不足之處。首先EV1的充電時間很長,官方數據一次充電可行駛70到90英里(112到145公里),Popular Mechanics雜志當時對該車進行了實地測試,續航里程為50到60英里(80到96公里),而且在那次測試的回程中EV1還遭遇了車禍。 不過EV1仍然是汽車行業的先行者,它的出現為純電動汽車及電池技術的發展開辟了嶄新的道路,在它出現的20年以后,電動汽車革命正逐漸走上歷史舞臺。目前電動汽車領域的領軍企業是特斯拉,它只專注于純電動汽車。而通用最新推出的純電動小車Bolt,不僅價格比特斯拉便宜很多,而且一次充電續航里程可達240英里(386公里)。 6. 車載集成藍牙功能,1998 上世紀90年代末,藍牙無線通信技術開始運用到汽車領域,起初其對汽車工業的意義并不顯著。但到了2001年,有企業將藍牙免提通信車載套件安裝到了汽車上。今天這項技術已在大多數轎車上出現并且每個人的手機都具有藍牙功能。藍牙的普及率如此之高,以至于我們幾乎很少仔細去想它到底有多大用處。不過根據美國各州的法律規定,至少14個州要求在駕車時如果接打電話,必須確認手機已與車輛設備連接,并必須使用免提功能接打電話,而車載藍牙技術是實現這一功能的最主要方式。 5. 基于雷達的巡航控制系統,1999 一些個別領域的微小創新在當年雖未產生太大影響,可卻為如今自動駕駛話題的火熱和日后無人駕駛時代的到來鋪墊了道路。基于雷達的巡航控制系統于2000年前后出現在市場上。區別于當時已有的定速巡航控制系統,雷達巡航控制系統實現了無需人工介入的車距保持功能,而且此功能突破了定速巡航的限制,在車速發生變化時仍能提供車距保護。奔馳公司在該技術問世初期便首先將其應用在了2000款的S級轎車上。 隨著此項技術的發展,其應用領域也越來越廣闊。在一些車型上,這種雷達技術發展為汽車防碰撞系統,可以在車輛處于危險時對駕駛員發出警示,并且自動提供最大制動力。奔馳于三年前將此系統引入現有車型當中,而去年特斯拉推出了頗受爭議的Autopilot系統也是基于此種雷達技術。在未來的某一天,當你悠閑的坐在全自動駕駛汽車中享受路途中的樂趣時,是否還能記起當年巡航控制系統那不起眼的小小進步呢? 4. 全方位防護的安全氣囊,1998 安全氣囊的使用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不過在當時這種前瞻性的設計缺乏足夠的可靠性和實用性,所以未能在汽車上普及。像奔馳這樣的豪華汽車生產商也是在80年代才開始使用現代安全氣囊技術,而福特率先于1990年將安全氣囊作為其全系車型的標準配置。 隨著1991年美國ISTEA法案的頒布,要求在1998年美國市場銷售的汽車全部配備安全氣囊。,正是由于這一法案的頒布,如今在交通事故中安全氣囊已經成為了眾所周知的生命保衛者。同時法案及配套規則中還鼓勵低功率安全氣囊的使用,用于減少車輛碰撞中安全氣囊鼓起時對人體造成的次生傷害。 自安全氣囊實現大規模應用以來,它已拯救了成千上萬人們的生命,而且安全氣囊的設置位置也從駕駛員和副駕駛位置拓展到了整個車艙內部。在今天,即便是低級別的緊湊型轎車,除去標配的前排雙安全氣囊,也會配置側面防撞氣囊和側面氣簾,用來在車輛發生翻滾事故時保護車內駕駛員和乘客的安全。 3. GPS衛星導航功能,2000 以前在野外長途旅行中,要尋找方向和路線往往需要一大沓地圖、一大摞旅行指南或者干脆找一個向導。不過現在有了GPS,這些都用不著了,你只需告訴GPS你要到達的目的地,它就會自動給你規劃路線并引導你前往目的地。 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汽車制造商開始利用GPS系統將導航設備運用到部分車型當中。奧茲莫比爾1995年在美國首次使用GPS衛星導航設備,不過當時美國政府出于某些目的將GPS系統中民用衛星導航信號的定位精度降級,導致新產品的使用效果并不理想。直到2000年高精度GPS信號開始向民用市場開放,各廠商開始在豪華車型中使用衛星導航設備,典型代表是當年的寶馬7系。隨后在汽車零配件市場,便攜式GPS設備大量出現,GPS進入了尋常百姓家。這些前裝或后裝的GPS設備憑借著高性能和使用的便利性,很快使得原來放在汽車手套箱里的紙質地圖失去了用武之地。 2. 車身穩定控制系統,1995 電子車身穩定控制系統(ESC)用來在車輛發生側滑時糾正車身姿態,它是自上世紀7、80年代剎車防抱死技術(ABS)問世以來,車輛主動安全技術的發展延伸。 在ABS之后,隨著車載電腦運算能力的增強和傳感器性能的提升(成本隨之不斷下降),汽車廠商運用這些技術來獨立控制四只車輪的制動以減少車輪打滑和提升牽引力,于是牽引力控制系統(TCS)誕生了。而ESC則在此基礎上增加了車身橫向擺動傳感器,用來判斷車身是否發生側滑。如果ESC監測到車身發生側滑,系統就會分別控制四輪獨立采取剎車措施來確保車身姿態穩定。一些ESC系統還能通過調節風門進氣量來間接控制傳遞到車輪上的驅動力。 奔馳和寶馬在90年代中期首先將車身穩定系統應用到豪華車市場,隨后此項技術漸漸被美國廠商所采用,典型代表是1997年凱迪拉克產品陣容中使用的“穩定牽引控制系統”。由于此項技術大幅度提升了車輛主動安全性,美國于2012年將其列為乘用車強制標準。 1. 豐田普銳斯和混合動力技術,1998 沒有哪種動力傳動方式能夠像燃油-電力混合動力傳動系統那樣大幅度提成燃油經濟性。時至今日,混動技術已相當普遍,以至于人們忘記了自其問世至今甚至還不到18年的時間。 1998年款的豐田普銳斯是最早量產的混合動力汽車。它將一個1.5升排量的小型發動機和一個電動馬達以及鎳氫電池組件結合在一起。在早期這項技術的市場接受度并不高,但是這一技術卻引領了汽車工業領域的一次革命,并且整個汽車產業的面貌隨之發生巨大改變,幾乎所有的汽車品牌都在其產品線中增加了混合動力或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 盡管第一代普銳斯的單調外觀不那么討人喜歡,不過豐田很快就在其換代車型的設計中增加了未來元素。自90年代以來,豐田累計銷售了近400萬輛普銳斯轎車,并且目前擁有全系混合動力車型。 *本文是車云「翻譯官成長計劃」作品,編譯/ HappyKing。 F E 專場 錯過MMC展會直播,還想(敢)錯過這個視頻?! Formula E速成指南:如何「偽裝」成一個電動方程式賽車內行? FE電動方程式香港站前夜, 樂視“FF龍之隊”的賽車亮相了 行業交流、每日資訊、活動直播 掃碼關注個人號↓↓↓“車云菌”(cheyunjun2016) 錯過我就如同錯過一段姻緣…… 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進入車云網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