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 ,抗戰題材電視劇濫又爛,有一部47集諜戰片《旗袍》看來還是下了功夫的,王志文、李幼斌、李冰冰等、大碗齊集。 劇情吧注:電視劇《旗袍》劇情根據中統女諜鄭蘋如和當時著名女作家、中共地下黨員關露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 某位諜報大家很感觸地說過一句話:“凡是搞情報工作的大多數都沒有好下場,中外同行都一樣。” 關露原名胡壽楣,幼年家貧,自學完成中學教育,1928年,入國立中央大學文學系,后轉入哲學系,在此期間她與張天翼、歐陽山和胡風等人相識,開始文學創作。1930年發表處女作《她的故鄉》。九一八事變爆發后,關露積極參與抗日活動,赴上海參加上海婦女抗日反帝大同盟,1932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其詩作《太平洋上的歌聲》,發表后一舉成名。電影《十字街頭》主題歌《春天里》,“春天里來百花香”···,的歌詞也是出自她之手。這位丁玲和張愛玲齊名的才女,直到今天也所知甚少。1939年,關露的文學創作正值高峰期,卻戛然而止,從文壇上消失了。 1939深秋,關露接到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葉劍英的密電,要她“速去香港找小廖接受任務”。關露到香港后,見到了廖承志和潘漢年,在廖承志領導下工作。關露的頂頭上司是吳成方(曾任中共中央社會部上海地區負責人、八路軍駐滬辦事處情報系統負責人等職),他與關露單線聯系。任務是打入上海汪偽“七十六號”特務機關,充當中共與汪偽政權特務頭子李士群之間的聯絡人。 關露當了李士群(中共叛徒、汪偽政權骨干)的秘書,李也知她是中共地下黨員,但他權衡利益,既然要在汪精衛、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搖擺,也要利用關露的地下黨關系。關露促成了潘漢年與李士群會面。 1942年春,任務已經完成,關露要求去延安或蘇北新四軍根據地,地下黨組織決定她要打入日偽雜志《女聲》當編輯,以獲取日方情報。《女聲》雜志由日本大使館和海軍報道部合辦。關露打入《女聲》后,由于精通日文,很快由編輯而后任主編。遵地下黨指示她赴日本本土參加了“大東亞文學代表大會”,消息見了報。3年多時間,關露獲得的情報,使得新四軍一次次躲過日偽掃蕩。 日本投降后,軍統在上海大規模抓捕漢奸,關露是公開的“文化漢奸”,有被抓危險。重慶的周恩來親自下令將關露轉移。由夏衍具體安排,送至新四軍控制下的蘇皖“解放”區。 關露迎來黨的第一個打擊是被迫與戀人王炳南分手。 王炳南是搞外事工作的,跟隨周恩來與國民黨打交道。王本已計劃去蘇南和關露結婚 周明知關露紅色間諜的身份,反說對黨影響不好,不批準。王服從黨的需要,致信關露終止來往,關露只有自己吞下苦果! 關露雖身在“解放區”,也被人目為“漢奸”。 新四軍開展整風運動,關露被隔離審查,多次被命令“交待問題”。后來關露的妹妹找到吳成方、張唯一、潘漢年,寫下書面證明材料,經陳毅批準,才恢復自由。黨的《新華日報》拒登關露的作品,社長范長江要求她換一個署名。這一切使她深受刺激,神經失常。 1949后,關露到北京,她要求“歸隊”先后被安排在華北大學三部、鐵道部總工會創作組工作。1951年,她寫的小說《蘋果園》被陳波兒(文化部電影局負責人)看中,將其調入電影劇本創作所從寫作。1955年初反胡風,關露受牽連,再次被審查,后因關系不深被放過。4月,毛澤東親自下令逮捕潘漢年,潘左右申辯,結果是“不殺,但要判無期徒刑”。同時,關露也被捕,關入功德林監獄,再次誘發精神分裂癥。 1957年3月末,關露獲釋,回到電影劇本創作所工作。不久“反右”,關露又受丁玲牽連,要交待問題。1958年初,電影局領導令關露退職,她沒有了工作。1960年代初,關露向中宣部書面申述,文化部將她安排到商務印書館。文革爆發后,1967年,她又被“中央三辦”抓走,隨即關入秦城監獄,1975方得到釋放。出獄后,關露未返回原工作單位,而是一度被送入養老院。后來她又回到位于香山農村的小屋居住。 1980年5月,關露患腦血栓,搶救脫離危險,但記憶力受到嚴重損害,手拿筆寫字也成問題。此后,為便于治病,關露離開香山,回到北京城內的機關宿舍,居住一間僅有十平方米的小屋。1982年5月,中共中央組織部作出《關于關露同志的平反決定》。 43年的漢奸罵名,十年牢獄,黨終于給她“平反”,潘漢年也“平反”了。她為黨犧牲了自己的一生。當年跟黨干“革命”的理想、追求,都付諸水流了,只剩下一身病痛!活著還有什么意思,1980年12月5日,關露寫完了回憶錄和有關回憶潘漢年的文章,在北京家中服安眠藥自殺而死。 1982年12月16日,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簡單地舉行了關露的骨灰安放儀式,因為是自殺,沒有致悼詞,全程不到十分鐘。曾任外交部副部長備受重用的王炳南默默地參加了儀式,并向關露遺像深深三鞠躬。18日,文化部、全國作協40余名中共文化界高干出席的悼念關露座談會。”夏衍說:關露服從組織決定,甘愿犧牲個人的一切。1949后蒙冤27年,她是一位值得尊重、紀念的好同志。王炳南發言:讓一個已經馳名的左翼作家去當“文化漢奸”,造成不好影響,“這樣的安排是不妥當的。” 另知: 1940·2,中統女諜鄭蘋如刺殺漢奸丁默村(未成)被槍斃。臺北的忠烈祠里面有她的名字,上海福壽園建有鄭蘋如的雕像。《色戒》是以她為原型而拍。 不知為什么,《色戒》和《旗袍》都不肯使用她們真實的姓名。盡管導演、編劇、明星大腕可以使出渾身解數,也只能比那些抗日爛劇拍得更花哨些,真實性或感染力必然大大地打了折扣。 |
|
來自: 昵稱27668764 > 《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