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丨術】新安黃氏婦科臨證經驗介紹
安徽歙縣黃氏婦科是徽州延續時間最長的醫學世家,始于南宋,至今已歷時800余年,傳至第25代。
始祖黃孝通,精于婦科,孝宗朝(1163-1189)御賜“醫博”。

第14代黃鼎鉉,幼名時遇,字百遂,號渭濱,改名公玉。約生于明萬歷間,卒于清順治初。明崇禎時,皇貴妃田姝患血崩,京醫罔效,御史葉高標薦其術,奉旨入京,一劑而效,再服而安,逾月病體痊可,皇親挽留不允,乃設席宴之,相國方逢年陪宴,令逢年書“醫震宏都”匾額賜之,醫名更噪。
第17代黃予石(1650-1737),字允升。擅岐黃術,尤精婦科,名震江、浙諸邑,有“醫博世家”之稱。著有《婦科衣缽》家傳,另有《婦科秘要》《臨證驗案》惜已佚。

第24代黃從周(1910-1976),字文貴,號叢菊主人。幼承庭訓,隨父竹泉公習岐黃,未甫弱冠即懸壺應診。1936年游學吳門,就讀于國學大師章太炎任名譽校長之蘇州國醫研究院,攻讀婦、內專業。1956年參加縣人民醫院工作。曾任縣醫師聯合會常委、縣衛生協會副主任,徽州地區醫院名譽中醫。
 黃從周處方手稿
第25代黃孝周、黃兆強,繼承祖業。
黃老臨證強調:
辨證論治,貴在靈活變通,重視顧護正氣,善補氣血脾腎,
抓住調肝環節,注意調理奇經。
用藥以和緩見長,善用血肉有情之品,
善用藥引,注意炮制等。
炙黃芪、黨參、炒于術、當歸身、柴胡、炙升麻、炒白芍、炙龜板、煅牡蠣、黃絲(蠶絲自然黃色者)炭、五倍子、五味子、桑螵蛸、陳皮、紅棗、炙甘草 主治:多由難產或接生不慎所致之脬損,即西醫所謂膀胱(或尿道)陰道瘺,病程在3個月以內的,可獲良效。 炙黃芪、黨參、炒白術、當歸、熟地、白芍、川芎、雞血藤、活血藤、桑椹子、紅花、制香附、陳皮、炙甘草 主治:脾虛血少、氣血兩虧、經枯絡澀,以致血海空虛之閉經。 當歸身、炒白術、炙黃芪、熟地、菟絲子、炒白芍、炒杜仲、炒續斷、西砂仁、金狗脊、陳阿膠、炒川芎、炙甘草 主治:習慣性流產、先兆流產(全方能健脾益氣,和中養血,固腎安胎)。 炙黃芪、當歸、川芎 主治:氣血虛弱之難產,有增水行舟,推動胎兒產下之功。 菟絲子、枸杞子、覆盆子、金櫻子、桑椹子 主治:肝腎虛弱、精血虧損、下元不固之月經過多、崩漏、帶下、不孕癥、子宮下垂、孤漿、產后小便頻數等。 炙黃芪、黨參、炒白術、當歸、熟地、茯苓、炒白芍、川芎、炙穿山甲、王不留行、鐘乳石、玉竹、漏蘆、通草、炙甘草 主治:氣血不足之產后缺乳。 金銀花、連翹、土茯苓、敗醬草、炒黃柏、巍白果、蚤休、升麻、貫眾、野菊花、白蘞、生甘草 主治:宮頸炎、盆腔炎等,證屬濕熱毒互結下注之黃帶、赤白帶,其味臭穢,小腹脹痛等癥者。 黃柏、黃芩、金銀花、蒲公英、苦參、柴胡、蛇床子、土茯苓、山梔、荊芥、貫眾、白蘞、甘草、紫貝齒 主治:滴蟲或霉菌或細菌性等陰道炎之濕熱下注證帶下陰癢。每日一劑,頭汁、二汁內服,三汁多加水煎湯熏洗。 人參、鹿茸、蛤蚧 主治:血崩、產后大出血虛脫,失血氣脫亡陽者有效。 當歸、白芍、柴胡、郁金、炒白術、川芎、忘憂草、合歡皮、茯苓、制香附、炙甘草 主治:隨證增損治療因肝氣郁結,氣血乖和所致之婦科諸疾,并重視心理治療。
本篇部分內容摘編自錢秀紅、黃孝周《黃從周婦科臨床經驗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