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由一個個艱難的二選一組成的。這是句廢話。 這篇文章,是為了分享如何做出艱難的二選一的一些心得。我將它分成了三部分: Part 1:人生中那些艱難的二選一,為什么艱難。 Part 2:90%的人在做艱難的抉擇時犯的思維錯誤。 Part 3:最后才是你想要的終極答案。 Part 1: 關于人生中艱難抉擇的三個真相 四個小孩被捆綁在車軌上,火車正駛向他們所在的軌道。而在旁邊一條軌道上,只捆綁著另一個無辜的小孩。你的面前是一個按鈕,只要你選擇按下這個按鈕,火車就會切換到第二條軌道,最終只殺死那一個小孩。你都不認識這些孩子。選擇權在你的手里,第一條軌道和第二條軌道上的小孩都正無助地看著遠方的你......你會選擇什么? 你意識到了關于人生中艱難的抉擇的第一個真相:沒有一個選擇比另一個更好。 其實人生中的很多選擇都是這樣的。在「減完肥才有資本穿比基尼」和「好吃好喝了老娘活得才開心」之間選擇。在「一個驚艷了時光」和「一個溫柔了歲月」之間選擇。在「追求夢想的不負責任」和「平庸一生的可怕」之間選擇。每個選擇都有它正確的理由。沒有一個選擇是錯的,也沒有一個選擇比另一個更好。 那么艱難的抉擇之所以艱難,是不是因為這兩個選擇其實是一樣的好或者一樣的壞?因為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艱難的抉擇就簡單了——我們只要隨便選一個就好。 讓我們來驗證一下這個假設。 從邏輯上,我們知道,如果你給兩端一樣好或者一樣壞的天秤的一端加上一個砝碼,天平就會朝那一邊傾斜。那么我們讓上帝默默地在第一條軌道上,綁上第五個孩子。 你看著兩條軌道,突然發現「被動地看著五個而不是四個孩子送死」和「主動地殺死一個孩子」之間的選擇依然艱難。于是,邏輯驗證完畢。它們原先平等的假設不成立。 這就是關于人生中艱難的抉擇的第二個真相:盡管一個選擇不比另一個更好(真相一),但它們也不是一樣的好或者一樣的壞,所以你也不能拋硬幣解決問題。 絕望中,我們萌生了一種思維:如果我們可以在面對任何一個艱難的二選一時,看到兩條道路未來50年分別會發生什么,選擇就會容易許多。 上帝笑了笑。他把未來50年的道路放在了你面前。 如果你選擇了那份年薪一百萬的工作,你的物質生活會變得非常寬裕,但會有兩次不怎么成功的婚姻,在五十年里,你經常會對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而如果你選擇了那份自己熱愛的工作,你的人生會很精彩,但是——你依然會失去你最愛的那個人,你一直顛沛流離,在五十年里,你依然時常對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 然后你發現了,人生不是有單線主題的完美劇本。它從來不會鼓吹功利主義的成功,也不會賜予理想主義者他們想要的那種遍體鱗傷。你經歷的痛苦比預想中更痛苦,而快樂也并非期望中的那種快樂。 最后,你發現了關于人生中艱難的抉擇的第三真相:即使你完整的知道了未來劇情的發展,艱難的抉擇還是不變的艱難。 這便是關于人生中艱難的抉擇為什么如此艱難的三個真相: 沒有一個選擇比另一個更好或更壞;兩個選擇又不是一樣的好或壞;即使有了完整的信息,它們依然同樣的操蛋。 Part 2: 我們腦洞的最大缺陷 于是,工作中經驗豐富的你撕下一張大白紙,掏出一支筆,當中畫上一條豎線,開始羅列兩個選擇之間的Pro & Cons。 如果你面對的真的是艱難的抉擇,那么108個小時之后,你會在白紙上看到寫滿了的18個Pros和15個Cons,還有一堆樹狀的思維導圖。同時,邏輯異常發達的你的頭發也快掉的差不多了。 但是,你仍然無法在這兩個選擇之間畫上一個大大的「>」或者「<> 你有沒有想過這三個符號本身存在著問題? 當你用這三個符號來判斷兩個選擇的時候,你已經下意識地做出了一個假設—— 你覺得“倫理、道德、美貌、責任、善良、喜怒哀樂”這樣的價值,是可以和“體積、長度、重量、分數、收入、成本“這樣的科學價值一樣用尺子衡量的。 換句話說,你覺得科學的邏輯思考是尋找這個世界真相的唯一鑰匙。這就是你腦洞最大的缺陷。 事實是,我們生活在兩個世界里。 一個是客觀的世界:蘋果比橘子更偏紅色的,足球場比籃球場要長77米,把服務器從國外搬到國內會使得網站平均訪問速度提升1.3秒從而使得用戶跳出率降低25%(這是你比較擅長的那個世界)。而另一個,是主觀的世界,一個叫做“我是誰,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應該做什么”的世界。這兩個世界有著兩種無法互相比較的衡量標準。 當我們越聰明,我們就越容易嘗試用「科學邏輯世界」的成功經驗去努力分析「我應該做什么的世界」的選擇。然后你的頭就禿了。 面對艱難的抉擇時,我們之所以痛苦和糾結,是因為我們的科學腦洞告訴我們這兩個選擇里一定有一個是更正確的。 事實是,沒有“更正確的那個選擇”。 盡管你的邏輯可能無法接受,但是在「我應該做什么的世界」里,存在著除了「>」、「<」、「=」以外的第四種價值關系。就讓我們稱它為「>=<> 喂喂喂,大叔你怎么開始賣萌了。 不是,我這不是要跟你講答案來著。 Part 3: 一個個決定性的機會 遇到「>=<」時,大部分人都很痛苦。但其實,「>=<> 我們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做著簡單的決定,也就是「>」、「<> 換句話說,所有「>」、「<> 從某種角度上看,在面對這些簡單的決定時,我們就是「>」、「<> 但再聰明的電腦都無法做出「>=<」的選擇。這就是為什么那些艱難的「>=<> 忘掉邏輯上已經被完爆的「>」、「<> 我想要成為「減完肥才有資本穿比基尼」還是「好吃好喝老娘才活得開心」?我想要追求多少夢想?我想要承擔多少責任?我想要成為一個怎樣的妻子或丈夫、一個怎樣的女兒或兒子、一個怎樣的媽媽或爸爸? 我們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只能隨波逐流,沒有多少次這樣向內審視、定義自己的機會。而「>=<> 這就是“如何面對人生中艱難的二選一?“的終極答案。它來自于邏輯推導,但是卻又不受限于邏輯。它可能不是你期待的那種答案,至少,它不是伸手黨會想要看到的那種標準框架,這種標準框架只存在于「科學邏輯世界」里。這個終極答案,更多的是看待「人生中艱難的二選一」的一種視角。 我們之所以很痛苦,是因為我們害怕選錯。但現在無論你是邏輯控還是邏輯盲,你都已經知道了,沒有更正確的選擇,沒有標準框架。所以恰恰與我們的第一反應相反,這些人生中艱難的二選一是一個個寶貴的機會。那些通常決定我們正確與否的邏輯理由全部都不管用了。只有在「>=<> 這也就是為什么[>=<> This essay is largely inspired by Ruth Chang's TED Talk on the same subject. *字幕組:如果你的朋友再問你相同的問題,先轉這篇文章給他清洗一下腦洞吧。邏輯分析控會喜歡的。 *字幕二組:什么?你說你不知道你想要成為怎樣的人?好吧...那么下期文字,蜀黍發一篇很久很久以前寫的很長很長的文章,它能幫助你找到答案... 關于作者 Denny Liu。一個喜歡創造和分享東西的人。創造過BIMP、連客、感恩社。熱愛社會化媒體和運營。沃頓商學院最高榮譽畢業。 創業后覺得最好的商學院都不如真正創回業,現在正努力寫文章總結并分享經驗教訓。 本微信Blog專門用于分享提高個人生產力、生活戰斗力的各種知識體系和心得。 」的選擇。這就是為什么那些艱難的「>」時,大部分人都很痛苦。但其實,「>」、「=」以外的第四種價值關系。就讓我們稱它為「> |
|
來自: 靈感集成師 > 《05修養和認知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