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大戲上演了。從1901年至今,共有近900人獲此世界級殊榮。這其中,美國以300多名獲獎者位列第一,隨后依次是英國、德國、法國、瑞典和日本。 有人曾研究了45年來全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傳記,發現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這些科學巨匠成才的一個重要因素。那么,諾獎為何青睞來自上述國家的科學家,我們不妨從他們獨特的家庭教育中找出答案。 獨立個性與開放民主的家風 美國 美國家庭教育的特點概括起來有兩個:獨立個性和民主開放。這也集中反映了美國家教的全貌。 美國家長培養孩子的著眼點在于將孩子培養成為具有適應各種環境和獨立生存能力的人。他們十分注重孩子從小的鍛煉,常常通過各種方式來鍛煉孩子。比如,他們讓嬰兒從小單獨睡覺,無父母陪護;小孩子摔倒,父母讓他自己爬起來,以此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克曼來自美國,他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他的早期教育來源于他有很好的父母,他們給他自由,讓他去探索自己感興趣的,給他很多時間和其他小孩玩。“我甚至記不得小時候我要做作業,也不記得有過什么壓力。我的父母也沒有從小對我做什么人生規劃。”赫克曼表示。 美國家長尊重孩子的想法,讓孩子去決定自己的事情,從不強迫孩子,對孩子的想法給予理解和支持,與孩子建立起一種民主平等的親子關系。孩子犯了錯誤,家長總是耐心地解釋,給孩子講道理。他們對孩子說話時,大多使用禮貌用語。例如,讓孩子幫忙時,他們會說,“請你做……”或“你可以幫我嗎?”等。孩子在這種民主的氛圍中長大,感到了別人對他的尊重,這就自然使他去尊重別人。 紳士教育成就堅毅性格 英國 在英國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無理由的嬌縱與寵愛是絕對不允許的,糾正孩子所犯的錯誤是必要行為,更有甚者,英國父母是不反對懲罰孩子的。他們往往會選擇在尊重孩子獨立人格的前提下,對孩子進行較為嚴厲的行為管束。父母這樣做是想讓孩子從小就明白,他們要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負責。每個人都不可以為所欲為,哪怕是孩子,幼稚和弱小并不能算做任意妄為的借口。與美國等國家不同,英國的法律明確規定,父母體罰孩子是合法行為。 幾乎所有的英國人都認為孩子應該懂得忍耐,因為現實的成人社會里有太多需要忍耐的事情。他們認為,作為一個紳士,如缺乏忍耐和自我克制能力是最令人瞧不起、最沒有修養的。因此,在英式家庭教育中,如果孩子受到傷害,即使他們因在學步時摔倒而大哭,也絕不會在父母那里得到安慰和同情。相反,對那些不能忍受疼痛而肆意大哭的孩子,父母會給予嚴厲訓斥。這樣一來,日子久了,孩子漸漸地就會明白,他是生活在一個只能依靠自己的環境當中,不管是哪種痛苦,都不必求助于別人,要自己去忍耐。時間一長,孩子的堅韌性格便自然養成了。 羅納德·哈里·科斯是英國人,童年時,他的腿有點殘疾,父母給他戴上了鐵制的腿套,把他送進一所殘疾人學校,他手腳笨拙,編不了籃子,只好把時間放在讀書上。科斯的母親熱愛運動,性格堅強。母親一直用行動告訴他,要堅強,學會忍耐痛苦。1927年,科斯因為出色的歷史和化學成績通過了預科考試,這為他打開了倫敦大學的大門。后來,他經過努力,獲得了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從保護動物學習“善良教育” 德國 德國人給人的感覺是嚴謹,他們非常注重規則和紀律,干什么都十分認真。凡是有明文規定的,德國人都會自覺遵守;凡是明確禁止的,他們絕不會去碰它。在一些人的眼中,許多情況下,德國人近乎呆板,缺乏靈活性,甚至有點兒不通人情。德國人非常遵守時間,喜歡清靜的生活,待人誠懇,注重禮儀,這些特點跟德國人獨特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系。 德國格外重視對孩子善良品質的培養,愛護動物是許多德國兒童接受“善良教育”的第一課。在孩子剛剛學會走路時,不少德國家庭就特意為孩子喂養了小動物,并讓孩子在親自照料小動物的過程中,學會體貼入微地照顧弱小的生命。德國人在這方面絕非小題大做——越來越多的德國人已有這樣的共識:小時候以虐待動物為樂的孩子,長大了往往更具暴力傾向。德國人注重從內心影響孩子。 來自德國的倫琴曾獲得過190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的母親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母親時刻教導他做人要正直善良。上小學時,他的同學在黑板上畫了希臘語老師的畫像,當老師問倫琴是誰畫的時,他沒有告密,因此他被學校勒令退學。他母親安慰他說,“你如果向上帝發誓自己做了正確的事,你就不必氣餒,更不必苦惱……”
丁肇中的母親是兒童心理學教授,父親是研究土木工程學的,他們都有著很好的教育背景。母親善于把握孩子的心理,并將知識輕松地傳授給他。 雖然母親教給他知識,可是從不要求他考100分,她說:“100分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沒有什么意義。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培養孩子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才是關鍵。”這一點,對丁肇中以后的學習和研究有著重要的作用。
莫言當年站在世界矚目的諾貝爾文學獎獎臺上,并未談文論志、吟古頌今,卻不惜娓娓長篇講述著自己貧窮的、裹了小腳的、不識字的母親。 莫言的母親,正像那個年代的中國千千萬萬個母親一樣,不識字,沒有讀過書,更沒有系統地學習過《教育學》、《心理學》和教學法,但這并不妨礙讓這位母親成為一名成功的“教育家”。當母親用最樸實的言行,用自己在苦難中仍堅守的正直、樂觀、善良和堅強,教會兒子人生和處世、堅強和不屈、誠實和恥辱、憐憫和同情、寬容和理解的時候,他的兒子有什么理由不成功、不去瑞典領取諾貝爾獎呢?
屠呦呦父母兩大家族皆具有重教傳統。教育后輩,培養健全人格是家族一以貫之的傳統。這樣的家庭氛圍,對屠呦呦的影響是巨大的。嚴謹的家訓內化為一個家族的優秀精神。屠呦呦14歲那年,他的哥哥屠恒學在贈給妹妹的照片后寫到:“呦妹:學問是學無止境的,所以當你局部成功的時候,你千萬不要認為滿足;當你不幸失敗的時候,你亦千萬不要因此灰心。呦呦,學問決不能使誠心求她的人失望。”
有人曾研究了45年來全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傳記,發現以下八點家庭教育經驗: 一是鼓勵孩子立志。 二是努力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三是培養學習興趣,滿足孩子的求知欲。 四是對孩子提出嚴格的要求,讓他們懂得學習要刻苦。 五是指導孩子觀察,讓他們多從大自然中學知識。 六是啟發孩子積極思考,多問為什么。 七是培養孩子動手實驗的能力。 八是把孩子作為啟蒙教育或教育實驗的對象。 本文來源:現代教育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