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可可老師 不想寫作業 故事案例 琪琪今天沒去上學,因為她沒有寫完作業,不敢上學,怕老師批評。琪琪媽很困惑,覺得是不是自己做錯了? 昨天晚飯后,琪琪放下筷子,就拿起“庫羅牌”玩兒了起來,半小時過去了,媽媽提醒她該寫作業了,她還是埋頭苦玩,不亦樂乎,我又催促了她幾次,她才戀戀不舍地收起了卡片,卻又鬼使神差地看起了電視。 琪琪媽的氣就不打一出來,“再不寫就完不成了,咱們約好的,10點收拾書包,到時候寫不完也不能寫了。”琪琪媽再次重申和琪琪的約定,這是為了應對她的磨蹭而想出的辦法,琪琪多數時候都能在10點之前寫完作業,偶爾10點半寫完,琪琪媽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知道了!”琪琪拉著長聲答應一句,慢吞吞坐到書桌前,不勝其煩,滿臉不屑的樣子讓琪琪媽受不了了,琪琪媽很生氣,但看看表已經8點了,還是讓琪琪抓緊時間寫作業吧。 琪琪媽什么也沒說,坐在旁邊看著她,琪琪好像故意與媽媽作對,動來動去一會兒削鉛筆,一會兒擺弄鋼筆,一會兒又去喝水一會兒小便,琪琪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9點半了她又站起來,“坐下!”琪琪媽終于忍不住怒喝道。 “怎么啦?”琪琪嚇了一跳,不僅沒坐下,還跺了兩腳,抻了一下褲腿兒,抖動雙腿和雙腳,“我褲子不舒服,活動一下。”說完還對著琪琪媽做了一個鬼臉。 “你玩牌、看電視的時候怎么沒這么多毛病,一學習寫作業就渾身不舒服,喝水、上廁所,成心的吧?這么半天你都干什么了?”琪琪媽把積壓已久的怒氣怨恨一股腦的發出來,機關槍似的掃向兒子。 就這樣說著、吵著、鬧著,不知不覺到了10點,“到點了,該睡覺了,趕緊收拾書包,別寫了。”琪琪媽意猶未盡地下達了命令。 “不行,我還沒寫完呢,明天老師該批評我了。”琪琪小聲嘟囔著,“10點了,咱們說好的不能再寫了。”琪琪媽堅持著,當然是帶著情緒的。 “可是上周你就讓我寫到10點半了,而且今天是你耽誤的時間。”琪琪大聲抗議,據理力爭。 “說好的10點不能寫了!”琪琪媽合上她的書本就往書包里裝。 “不行,你別動,我還要寫呢!”女兒大哭起來,兩只手緊緊按住作業本,爭執了一會兒,最后還是琪琪媽勝利了,琪琪無可奈何地去收拾書包、洗漱、上床睡覺了。 不知為什么,琪琪媽的心空落落的。 第二天,琪琪媽6點半叫女兒起床,半天不見動靜,過去一看女兒在流眼淚,“怎么了?不舒服?”琪琪媽關切的問。摸摸女兒的前額,“不發燒啊?“ “我不想上學了,作業沒寫完,老師肯定批評我”,女兒沮喪地嘟囔了一句,轉過頭不讓琪琪媽看見她的眼淚。 “誰讓你昨天磨磨蹭蹭的,害怕了吧?”琪琪媽幸災樂禍的樣子更讓女兒傷心。 “是你不讓我寫的”,她哭的更厲害了,“好了好了,我跟老師說說。”琪琪媽好言相勸。 我今天不想去上學了!”女兒的扭勁上來了,琪琪媽知道再說什么也沒用了,哎! 溫柔的媽媽 分析診斷 琪琪和媽媽都沒有錯,只是她們遇到了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媽媽希望琪琪飯后立即寫作業;琪琪卻需要放松一下,再寫作業。 在父母和孩子之間,寫作業是孩子的問題,應該由孩子負責任,即是否寫,什么時候寫,如何寫等應該由孩子決定,孩子完成得如何,應該由老師評判,孩子要接受自然的行為結果,完成的好,老師表揚;完成的不好,老師批評。 琪琪沒有完成作業,害怕老師批評而不敢上學,說明可以用“自然行為結果”的方式解決問題(當然也有例外,對于不害怕老師批評的學生另當別論)。 琪琪媽混淆了問題所有權,把應該由琪琪負責的“寫作業”當成了自己的任務,試圖控制琪琪,因而引發了琪琪的反控制—逆反行為: 懶散、喝水、小便等各種小動作,總之“我的行為我做主”看你能把我怎么樣,琪琪媽只能忍耐,再忍耐,直至大發雷霆,發泄所有的不滿,用所謂的“約定”懲罰女兒,阻止琪琪完成作業,實則是用父母的權威控制女兒。 當琪琪媽生氣、發脾氣的時候,和琪琪所面對的問題發生了轉移,不再是“寫作業”,而是權力爭奪戰(琪琪爭奪權力的行為目的出現),媽媽的權威受到挑戰,最終以媽媽勝利、琪琪失敗結束。 表面看,媽媽贏了(媽媽控制了琪琪),實際上,媽媽和棋棋都輸了(激起了琪琪更強烈的反抗和連鎖反應:傷心、執拗,不上學)。 另外,孩子的天性就是游戲、玩耍,可是現在的孩子功課很多,除了學校的學習作業外,還有各種課外班以及相應的作業。家長認為孩子就知道玩,不主動學習,所以一再提醒催促,孩子認為自己沒有時間玩兒,總是玩不夠。 孩子也知道自己要完成學習任務才能玩,但是這需要孩子對自己的天性有所控制即自制力的培養。 寫作業可真是件麻煩事 解決方法 面對琪琪的“寫作業磨蹭”,媽媽首先要分清問題的所有權,寫作業是孩子的問題,應該由琪琪負責任,媽媽的作用在于幫助琪琪達成目標,而不是代替琪琪完成任務。 這樣的態度有助于媽媽和琪琪結成聯盟,共同解決問題,不會發生你贏我輸的“權力爭奪戰”,然后琪琪和媽媽都要明確具體的問題是什么?媽媽希望琪琪先寫作業再玩兒;琪琪希望先玩兒放松一下,再寫作業。 琪琪知道作業是要按時完成,寫作業是琪琪的事情,建議媽媽尊重琪琪的決定,先玩兒再寫作業,因為琪琪在成長中,自制力也在發展中,媽媽的作用在于幫助琪琪培養自制力,比如琪琪晚飯后玩牌時,媽媽可以平靜的跟孩子這樣說:“琪琪,你計劃玩多長時間?準備什么時候開始寫作業呢?” 通常孩子會說10到30分鐘,這時候用鬧鈴或定時器(推薦有賣番茄鬧鐘的很好使,我自己也在用)提醒琪琪,剩下的時間就由琪琪安排了,等到鬧鐘響了,琪琪自然會去寫作業。 如果琪琪沒有按時開始寫作業,媽媽提醒琪琪約定的睡覺時間,告訴孩子10點要關燈睡覺,因為昨晚睡覺影響睡眠,這是媽媽應該負責任的;千萬不要催促琪琪去寫作業,也不要陪孩子寫作業,因為這是琪琪自己的事情,她要學會獨立面對。 如果琪琪在10點之前沒有寫完作業,媽媽可以提出兩個選擇:一是繼續寫,但是第二天要先寫作業,再玩兒;二是停止寫作業,立即睡覺,第二天還可以先玩,再寫作業(這個選擇的前提是孩子不完成作業,害怕老師批評,琪琪就是這樣的孩子)。 琪琪一定會選擇第一個,那么第二天就要遵守自己的選擇。孩子對于自己的承諾通常都會遵守的,玩和作業的矛盾迎刃而解。 第二天,如果琪琪不遵守承諾怎么辦?媽媽如果認為孩子出爾反爾,說話不算話,明知故犯,可能會很生氣,又會重復上面的故事;如果媽媽換一種想法,即孩子在成長中,自制力沒有那么強,玩兒的吸引力很大啊,“知行不合一”在所難免,媽媽就不會那么生氣,反而會想出應對的解決方法。 比如,琪琪媽可以說:“琪琪,你昨天答應了要先寫作業再玩兒,現在卻先玩起來了,今天10點準時關燈睡覺。”注意態度平靜,語氣堅定,千萬不要生氣,否則前功盡棄。 用這樣少說多做讓孩子體驗行為結果的方法,不僅幫助孩子學會時間管理,而且提高自制力,培養孩子為學習負責任的態度,孩子主動學習不是夢。 PS:文中故事案例都是真實的,我稍作改變和化名。 可可老師,微信公號:師者公會 頭條號:熱愛一生,微信公號:熱愛一生 |
|
來自: 鄭公書館298 > 《父母學習與社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