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10月15日李笑來老師的《新時代的個人商業模式升級》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大劇院正式開課了。經過一天緊張的學習,現整理如下學習心得以饗讀者,若有遺誤敬請批評指正,歡迎大家參與留言共同交流。 人生財富地圖 笑來老師的課程從一張人生財富地圖開始,只有深刻地讀懂并且牢牢地記住這張地圖,這次學習才算不虛此行。 
從這張地圖上可以看出一個重要的問題:若要達到財富自由的狀態,財富積累必須穿破生活成本線才能實現。圖上有兩條曲線,一條是紅線始終處于成本線之下,另一條是黃線穿破了成本線。請大家仔細想想在社會上的處于紅線狀態的人多還是黃線狀態的人多?大家看看身邊周圍的人,給出的答案一定是處于紅線狀態的人多。每個人年輕的時候都懷揣著發財致富的夢想,可為什么大多數人最終未能實現呢? 認知系統更新升級 “我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卻有著不一樣的命運……”慢著,我們難道真的生活在同一個世界嗎?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佛語:“一念一世界”。由此可知,每個人都是生活在自己思考的世界之中,由于概念對思想產生強大的塑造作用,所以每個人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均不相同,故每個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同時,我們還可以得出另一個結論:想改變命運,只要改變自己的世界就可以了!想改變世界,只要理解和掌握新的概念就可以了!笑來老師給出了認知系統更新升級路徑:概念→方法→踐行→重生→影響。 
【概念】笑來老師用其親身經歷來詮釋這一觀點。其父親告訴他:“賺錢不丟人。”這個概念徹底塑造了李笑來老師的世界,讓他與“重義輕利”的人產生巨大的差距,結果是李笑來老師越來越有錢,而其他人的財富只能在成本線上下掙扎。另外,我想用牛頓的“萬有引力”締造工業時代來進一步說明。牛頓的“萬有引力”概念為人類重新塑造了一個新的世界,“萬有引力”概念未提出之前人類在上千年的時間里只能在農業社會里打轉,這充分說明了“概念”對整個人類和每個人的巨大影響力。 【方法】笑來老師用背單詞的事例來進行說明。學渣都是閉著眼搖頭晃腦地在背單詞,而學霸卻是看一遍、讀一遍、寫一遍地如此循環反復的背單詞,因為只有盡量調動一切感知器官的學習方法才是最有效的。另外,在《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專欄中笑來老師對如何有效提高元認知能力給出了三個刻意練習方法:坐享、興趣、反思。好方法才會有好效果,才會形成競爭力。(具體內容請到專欄內尋找,另外也可以等我整理出來在本公眾微信號內發表后了解,記得要提前關注哦!) 【踐行】世界上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都是在同一時間段產生的,但為什么目前基督教影響力遠遠地超越了其他兩個宗教呢?你仔細研究后就會發現這三大宗教里只有基督教存在為真理獻身的因素,耶穌真的在舍身求義,說明基督教是玩真的,不是嘴上說說的,所以這就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最后遠遠地超越了其他兩個宗教。笑來老師講課的內容和其他人的內容基本雷同,但是他與其他人最大的區別是他先做后講,講的是親身經歷和感受,而其他人根本就沒有做過就開始講,講的只是道理,所以笑來老師更受歡迎。市面上經常問:“懂那么多道理為何還活得不好呢?”因為“懂≠會”,因為沒有踐行,所以道理不產生價值。 【重生】前面說過“一念一世界”,也可以同樣地說每一次觀念、概念的更新和升級都是一次重生,重新誕生一個新的你。但是這要必須強調的是重生是在踐行的基礎上完成的,只要把新的概念運用有效方法在實踐中驗證并內化成以后才能誕生全新的你。 【影響】隨著你不斷地更新升級,將會產生強烈的分享欲望,一開始你對身邊的親朋好友去分享,接著你向更多的人進行分享,隨著接受、認可你的人越來越多,你的影響力就會越來越強大。 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非常詭異的現象,一開始認可你的人往往不是你身邊的熟人,而是那些遠隔千里的陌生人,恰恰相反一開始對你進行嘲笑、譏諷、潑冷水的基本上是身邊的熟人,只有接受、認可你的陌生人越來越多的時候這些熟人才會慢慢從嘲笑、譏諷到不敢嘲笑、譏諷,然后再到接受、認可你。 這個過程是非常恐怖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的人會很快投降的,會很快停止改變退回原處的,因此當你還沒做出什么成績的時候,最好的辦法是壓抑自己的分享欲望,減少被打擊的次數,坦然面對各種各樣的嘲笑、譏諷和潑冷水,把這些當做暫時現象,腦海了始終想象著他們最終會接受、認可你的。 為了表述方便的緣故,我們把概念、方法、踐行、重生、影響進行逐一講解,但它們之間是一個有機組成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在實踐中要通盤考慮,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 財富方程式 前面我們說的是認知系統更新升級,解決的是應該怎么樣的問題,那么接著我們就需要解決具體怎么辦的問題。笑來老師給出了三個財富方程式【詳見下圖】,下面我們就重點講講這三個公式該怎么解。 
【財富積累=可衡量之效率】從上面的人生財富地圖中可以看出,你的財富積累需要穿破成本線以后才能實現財富自由,那么就意味著你財富積累的速度必須超過生活成本增加的速度,唯一的辦法必須提高效率方得解套。 請大家務必注意在“效率”前面還有一個定語“可衡量”。這是什么意思呢?因為大家普遍活在感覺之中,比如:男人會認為別人老婆比自己老婆更漂亮,女人會認為別人老公比自己老公更優秀,父母會認為自己孩子比別人孩子更好看等等,其實這些往往都是一種幻覺,因此我們在財富積累效率方面必須打破這種幻覺,不然很難產生財富積累的強烈動力。打破幻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經常查看自己的銀行賬戶余額,這會帶來非常直接的沖擊感。 時間是一切事物的最重要維度。我們進行財富積累也是必須在時間維度上進行,從本質說我們在出售自己的時間去換取財富,可是我們的時間卻是有限的,這可怎么辦呢? 出售時間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零售;另一種是批發。在零售時間方面,我們需要把時間單價盡其所能地提高,如下圖所示時間單價排序:送外賣<銀行職員<教師<牙醫<律師<投機(犯),因此投機(犯)、律師和牙醫最有可能獲得財富自由,這個判斷與社會現實基本吻合。 
這里想重點說一說投機(犯)。投機(犯)應該是80年代以前的普遍叫法,說的就是商人,那個時代普遍都是“仇富”,所以那個時代就普遍貧窮。我們仔細分析一下“仇富”心理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每個人都渴望發財成為富人,可是每個人在心理上卻非常仇恨自己將來要成為那樣的人,這不是非常滑稽嗎?還記得上面說的“一念一世界”嗎?你思想觀念里如果是仇恨財富,那么你的世界就是貧窮世界。每個人都是希望成為自己喜歡的人,這是在心理學上得到證實的,因此你只有喜歡富人,甚至是崇拜富人,你才能成為富人。另外,富人都是靠謀取不義之財致富的嗎?至少笑來老師就不是,他掙得每一分錢都是合法所得而且還全部按章納稅。 笑來老師坦誠地說自己的智商并不高,他就發現身邊很多人都比自己聰明,但是為什么這些聰明的人反而未能發財呢?因為很多人把智商和智慧給搞混了,能發大財的人一定是有智慧的人但不一定是最聰明的人。簡單來說,智商是解決單個問題的能力,比如解一個高深的數學題、復雜的理論;而智慧是解決系統問題的能力,牽涉面非常廣泛,問題的原因也是錯綜復雜,即需要宏觀的把握,也需要微觀的深入。比如發財致富就是一個系統問題,就需要對經濟走勢有了解和把握,還需要在具體產品服務的打造有深入研究,甚至對處理每一個消費者的具體問題都需要耐心解決。只有把這些問題全部解決了你才能實現財富自由,這需要多大的智慧啊?那些對某個問題高談闊論,說的頭頭是道的人怎么會有能力解決如此復雜的系統行問題呢? 笑來老師投資了比特幣讓自己財富增值了800倍,主要是對比特幣研究后判斷出巨大的商業價值,所以才做出了投資決定。可是,話又說回來了這世界上難道就沒有其他人也同樣能看出比特幣的商業價值嗎?答案是一定有。那么為什么這些人沒有因此發財呢?答案是他們沒錢或者沒能力融資。由此可知,發財致富真的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才能完成的事情。 
接著我們再來說一說“批發時間”的問題。還記得我在前面說:時間是有限的。這句話對嗎?在用時間換取財富的角度來說,這句話不完全對。針對大多數人是對的,但對那些可以把自己的時間進行轉化、凝結的人來說就是不對的,他們的時間不僅不是有限的,反而是無限的。比如《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把自己時間轉化成這本書后,也就意味著她的時間隨著書籍被不斷地販賣,不斷地增加。笑來老師在新東方當教師的時候,由于父親生病住院雖然掙得多但大部分都交給醫院了,因此他的財富積累也始終在生活成本線上下跳動,但自從《TOEFL核心詞匯21天突破》一書開始大賣以后,才徹底實現了財富自由,每天都會有金錢自動地入賬。因此,他對財富自由作了如下定義:不再為生計出賣自己時間的狀態。 
除了把時間轉化、凝結的方法來增加自己的時間以外,另外還可以通過購買他人的時間來增值自己的時間,這也就變相地增加了自己時間。舉一個常見的事例來說明:若家里打掃衛生需要一個小時,這個時候你的時間單價已經到了每小時2000元,而請個阿姨只需要支付500元,這個時候你請阿姨實際上等于幫你節省了1500元,也可以說你賺了1500元,這是多么劃算的事情啊!可是很多人就是沒算過這筆賬。因此,笑來老師有句名言:付費就是撿便宜!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無所事事的時候時間過得很漫長,在專注做事的時候時間反而會過得很快。這說明什么呢?說明第一個狀態下對時間的利用效率非常低,而第二個狀態對時間的利用效率就非常高,也可以說高度集中注意力的狀態下時間才是有價值的。時間本身是沒有價值的,時間的價值是需要注意力來體現的。 從上述可知,財富積累=可衡量之效率,這個公式的關鍵詞是“效率”,是提高時間的利用效率,具體方法有提高時間單價、購買他人時間、批發時間。重新認識時間,對時間不斷地進行微調,最終可以重塑整個世界,把自己從貧窮世界中拽出來,慢慢地向富裕世界靠攏。時間的價值和效率都是在充分運用注意力情況下才能產生。于是笑來老師又推導出另一個公式:注意力>時間>金錢>其他身外之物。 
【個人價值=社會貢獻度】從這個公式可以推導出,社會貢獻度越大個人價值就越大。那么該怎么提高社會貢獻度呢?笑來老師給出了下面三個真知灼見: ①為自己做事而不是為工資做事 ②重視自身價值而不是價格或者估值 ③剔除情緒的影響才是真正的效率提高…… 笑來老師講述在新東方的親身經歷來詮釋上述內容:新東方的教師流動性比較強,因此就會經常出現老師離職無人上課的情況發生,這個時候笑來老師就成了救火隊員,會被臨時安排頂替上課。笑來老師在課程已經安排滿了,而且頂替的課程還經常在自己的教學范圍之外,但仍然欣然接受,經常在天津、北京高負荷運轉。 笑來老師有著自己的計算。“教是最好的學習”,笑來老師并不把增加的教學當做負擔,反而當做很好地學習機會,干的越多也就意味著學的越多,自身成長就越快。從成長的角度來看待工作的話,認認真真做完一件事實際上就會產生雙份價值:一份是給老板,另一份是給自己,更關鍵的是給老板的價值是一次性的,而給自己的價值卻是可以反復產生,終身受益。認識到這一點,笑來老師怎么會去拒絕工作或者在工作中馬馬虎虎呢?正因為笑來老師用如此樂觀、積極的態度對待工作,使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掌握了新東方各門課程,在新東方的期間等于完成了相當于英語碩士、博士的專業學習。因此笑來老師即使離開了新東方仍然還在利用新東方練就的本事賺更多的錢。 
社會上非常流傳這樣的話:“給我多少錢,我就干多少活。”這句話該怎么理解呢?如果老板按照員工創造價值支付工資的話,那么老板就一定會破產,因為老板就不能從員工身上獲取利潤,不能擴大生產,不能在市場競爭中取勝,就只能被市場淘汰。從此可知,每一位員工的工資都是低估的,越卓越的員工,其工資被低估的程度越大,可那又怎么樣呢?想想笑來老師吧! 我們已經知道只有全面提高“效率”才能沖破生活成本線,所以效率應該始終是我們關注的重點,但是人在情緒發作的時候是效率最低下的,因此控制、剔除情緒的影響是提高效率的最基礎方法。“控制、剔除情緒影響”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真的好難,即使是李笑來老師也曾經與羅永浩發生了“撕逼”事件,因為人在沒發財之前基本上沒幾個是好脾氣的,因為人在貧窮的時候都活著無形地焦慮之中,那種感覺如影隨形地折磨著他們,你說脾氣會好嗎?。大家越來越發現越有錢的人脾氣都很好,涵養也越高,為啥呢?因為理智的人才更有機會發財致富。按照這個思路想:我總將要成為富人的,所以這是我必須邁過去的坎。 每次情緒發作的時候馬上告訴自己:這會影響我成為富人,我不能發脾氣!我發脾氣對結果改善有幫助嗎?沒幫助,我干嘛發脾氣呢?我為什么會生氣呢?在找生氣原因的過程就非常自然地把情緒的注意力給轉移走了,也就非常自然地不生氣了。這是提升自身的內修方法,下面再說說外修的方法。 
人具有社會屬性,就意味著每個人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實現財富自由,都必須與身邊的人建立廣泛地連接,而他們的效率也會直接影響自身的效率,所以與身邊的人共同成長就會變得非常重要。如上圖所示,我們挑幾個重要的概念來講解。 “對話”分兩種:正常對話和情緒對話。我們應該極力避免情緒對話,努力采用正常對話。上面已經說過自己得控制和剔除情緒,但是對話者如果出現了情緒該怎么辦呢?第一,你沒權力要求別人沒情緒,你得接受對方的情緒,也就是你得有消化他人情緒的心胸,千萬別出現爭辯和“撕逼”的現象;第二,你得搞清楚對方情緒發作的根本原因,用理解對方的交談方式去消除對方的情緒;第三,你得密切觀察身邊人的喜好,多做他們喜歡的事情,當他們處于開心狀態的時候合作也就更有效率。 “有效溝通”不等于“聊天”,其本質區別是讓對方明白對方原先不明白的信息,而不是把自己知道的信息傳遞給對方,并不管對方明白與否。 “領導”是一個過程,是一個階段,并不是一種狀態。其定義是把學會的東西并教出去的過程,一旦對方學會了那么領導也就結束了。 “邏輯”“寫作”“講演”都是整理、傳達思想的工具和方式,也就不再多言了。 “創造”的概念后面再說。 【社會進步=好人能賺到錢】因為“好人”是一個道德概念,判斷標準非常模糊,我個人認為把“好人”改為“普通人”會更準確些。 為什么“普通人”比“好人”更準確些呢?首先,好人不好界定,一個人即可能被認定為好人也可能被認定為壞人,這就出現了概念不清;其次,在傳統社會中一般把“好人”等同于無私奉獻的人,不能涉及利益,一旦涉及利益就不是好人了,而這一點正好與“財富自由”的主題相違背;最后,壞人如果“改惡從善”了,又做出了對社會有益的事情,那么也是應該賺到錢的,不能因為曾經的錯誤就斷了發財致富的路。所以,我認為普通人的概念外延更廣泛,表達的更平和、更準確。
在傳統社會里財富增長速度非常慢,這就導致了財富分配方式只能是零和游戲,是你多我少、你死我活的方式,因此只能通過“暴力”來分配財富,壞人比好人更具暴力,壞人就能分得多。而商業社會里財富增長速度非常快,財富蛋糕越做越大,財富分配方式就變成了增值游戲,按照誰會創造財富誰就分得更多。創造是一個智力活動,拼的是“學識”。“學識”這東西普通人只要下苦功都可以很快習得,所以普通人通過自身努力獲得財富的機率在不斷地增高。
笑來老師抱著一包從新東方領取的鈔票放在母親面前,卻把母親給嚇癱倒在地,母親的第一反應是這錢從哪里偷來搶來的?因為在傳統社會里好人是不可能賺到那么多錢的。可是后來笑來老師只是憑著一本書就可以做到吃喝玩樂不愁,完全實現了財富自由。這個世界真的已經開始改變了,你的世界有沒有改變呢?還記得前面說的“一念一世界”嗎? 個人商業模式 笑來老師的《把時間當作朋友》一書,如果在以前的話是根本沒機會出版的,也就談不上賺錢了。內容產品的商業模式:創作→制作→發行。而制作方對作品的類型是非常關注,因為類型才能確定發行渠道和預測商業利潤,但是《把時間當作朋友》這本書是非類型化的,與市面上的圖書類型都不對應。好在現在是互聯網時代,笑來老師可以先在網上傳播自己的作品,當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和喜愛這部作品的時候,制作人反而會主動聯系笑來老師商談出版發行事宜。 
個體崛起的時代早就開始了,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學識”創造成產品,然后售賣出去,從而獲得財富自由。 很多人一提到“創造”就感覺高深莫測、高不可攀,而實際上“創造”隨處可見,人人皆會。創造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也是一個東拼西湊的技術。該怎么理解呢?比如寫這篇文章的過程就是一個創造過程,因為這篇文章在以前是不存在的,現在被創造出來了,可是這篇文章里的每個字卻是以前都存在的,這篇文章只是已經存在的字的一個有機組成體而已。這就是創造。聽起來是不是很簡單,并沒有以前想象的那么可怕了,所以說只要會寫作文人人就都會創造。 創造不存在會不會的問題,只存在好不好的問題,至于好不好,那就不是創造者說了算了,而是用戶說了算。最終有很多人花錢購買的東西就是好產品。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對市場進行分析,需要找到大市場,用戶的需求是剛需、高頻。 
笑來老師在“得到”里開辟《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專欄的時候就知道訂閱量一定會是所有專欄中的第一名,為什么會如此自信呢?笑來老師分析了其他專欄后發現他們說的都是企業商業模式,而自己說的是個人商業模式,請問到底是個人用戶多還是企業用戶多?很明顯是個人用戶多嘛!請問金錢是不是人的剛需?那不是傻子都知道的事嘛!這兩個問題一旦搞清楚了,得第一那不就是必然發生的事情嗎? 
創造的道路上不應孤單前行,應該多參加自己真正熱愛的,與成長相關的話題社群,多與他人交流溝通,把他人的思想借鑒過來進行創造。還記得創造就是一種東拼西湊的技巧嗎? 
產品的設計不要采用“打怪模式”,別總想著去替代別人,應該采取“游擊模式”,要尋找別人沒關注的地方,要成為別人的替補。比如商業模式按照主體劃分為企業商業模式和個人商業模式,但如果按照內容劃分是不是就可以劃分為寫書商業模式、講課商業模式、寫軟件商業模式。要相信市場無限大,劃分標準無限多,只要用心找總是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哪一款! 另外還需再說明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產品只需要完整,并不需要完美!一個產品只要達成基本框架,能滿足用戶基本需求即可,并不需要完美無缺。比如笑來老師的文章內就經常出現錯別字,甚至有一篇文章都把主人公的名字都寫錯了,但是笑來老師的文章能說得清道理,讓人讀得明白,有些瑕疵又有何妨呢?商人需要完整思維,科學家才需要完美思維。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是漫長的,需要有耐心和堅持,需要在時間維度上不斷積累,但首先需要改變觀念,學習方法提高成長效率,不斷踐行,不斷重生……當你達到財富自由狀態的時候也是影響力發揮作用的時候,期待著你也像笑來老師一樣再去影響更多的人,讓我們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美好。 
愿各位朋友一起攜手,共同前行,永不放棄……
貧窮是種病,得治!以下為治病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