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指標反映經濟回暖 作為經濟指標,BDI、鐵路貨運量、用電量對實體經濟的冷暖更為敏感。上證報記者觀察今年以來三大指標走勢變化發現,三大指數走勢基本一致,步入三季度以來,增長速度均出現明顯回暖。 BDI是衡量鐵礦石、水泥、谷物、煤炭和化肥等資源的運輸費用,常被視為反映國際經濟形勢的晴雨表。近年來,中國市場幾乎以一己之力撐起了國際干散貨運輸市場。 數據顯示,BDI綜合運價指數,從今年2月11日的290點開始,一路攀升至9月23日的941點,目前在900點左右震蕩。 生意社鋼鐵社主編何杭生接受上證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后期國內對進口鐵礦石的需求仍較大。再加上人民幣貶值的因素,預計下階段鐵礦石進口量將有所增加,發貨量增加也將推動BDI指數上升。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學智對上證報記者表示,BDI持續上漲,國際海運市場回暖,表示未來出口形勢會繼續回升。 事實上,海關日前公布的外貿先導指數以及統計局公布的PMI新出口訂單指數,都已經體現出外需環境處于改善之中。 鐵路貨運量也釋放出回暖信號。2014年以來,鐵路貨運量一直呈現同比負增長的情況,直到今年8月首次轉為1%的正增長,9月份增速更繼續攀升至4.6%。 “鐵路貨運量的走勢,與PPI的變化幾乎是同步的,都與大宗商品的需求變化相關,反映了經濟需求穩中有升。”國家統計局信息景氣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說。 同樣呈現向好趨勢的還有用電量數據。據國家能源局數據,7月份以來,全社會用電量增速明顯攀升,7月份同比增長8.2%,比6月高5.6個百分點,之后8、9月份則分別增長8.3%和6.9%,增速遠遠高于前兩個季度。 劉學智分析說,三季度以來,用電量數據回升,表示經濟有明顯回暖。 數據冷暖折射結構變化 盡管三大指標短期內出現回暖,但從更長的維度來看,2012年以來,隨著經濟增速回落,鐵路貨運量增長明顯放緩,甚至下降,用電量增速也明顯回落。 國家統計局有關負責人去年曾專門撰文闡述這一變化背后的含義: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這種變化不是經濟運行的邏輯發生了改變,也并非數據質量有問題,而是恰恰反映了近年來我國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取得積極進展。 縱觀今年用電量數據,第三產業用電量增速一直高于工業用電量增速,尤其是三季度以來,第三產業用電量都保持在15%左右的增速,而9月份工業用電量增速僅為1.4%。 用電量結構的變化與當前經濟結構的變化相匹配。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正在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加快轉變,服務業占GDP的比重不斷提高,2012年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今年上半年進一步上升至54.1%,占據“半壁江山”。 此外,工業用電量下降也是去產能成效的顯現。在工業用電量中,六大高耗能行業用電占比接近70%,因此高耗能行業電力消費變化對整個用電量影響舉足輕重。劉學智分析說:“受去產能影響,高耗能行業用電降幅較大,直接導致工業用電總體低迷,這也說明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成效顯現。” 潘建成也表示:“近期指標回暖代表著去庫存告一段落,資源型產業庫存趨于見底,其對經濟的影響從負面轉向正面。但從趨勢上看,這其實表明產業結構已從過度依賴重化工業轉型,將來的發展還是要依靠高技術產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