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園,坐落于江蘇省揚州市的徐凝門街66號,又名”寄嘯山莊“,是一處始建于清代中期的中國古典園林建筑,被譽為“晚清第一園“,面積1.4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7000余平方米。何園由清光緒年間何芷舠所造,片石山房系石濤大師疊山作品。 曾在何園寓居過的名人有很多。著名國畫大師黃賓虹,他六次來揚州,寓居在騎馬樓東一樓。著名作家朱千華先生,曾寓居何園五年多,其舊居在騎馬樓東二樓。 何園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全國首批20個重點公園之一,主要景點有復道回廊、騎馬樓等。何園是清代后期揚州園林的代表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同治元年(1862年),何園始建,舊址是清乾隆年間雙槐園。何園原名“寄嘯山莊”,園名取自陶淵明的歸去來兮 “依南窗以寄傲,登東皋以舒嘯”。 清光緒九年(1883年)何芷舠由湖北漢黃德道兼江漢關監督的官任上卸任到揚州,購得吳氏片石山房舊址,后擴為園林,在揚州建造寄嘯山莊,前后歷時13年之久。 何園全園分為東園、西園、園居院落、片石山房四個部分,片石山房在東園南面,園居院落則被東園、西園和片石山房包圍,其園內的兩層串樓和復廊與前面的住宅連成一體。 東園的主要建筑是四面廳,為一船廳,單檐歇山式,帶回廊,面闊15.65米,進深9.50米。廳似船形,四周以鵝卵石、瓦片鋪地,花紋作水波狀,給人以水居的意境。以此建筑為主景,南向的明間廊柱上,懸有木刻聯句“月作主人梅作客,花為四壁船為家”;廳北有假山貼墻而筑;東有一六角小亭,背倚粉墻;西有石階婉轉通往樓廊;南邊建有五間廳堂,三面有廊,復道廊中有半月臺。 西園空間開闊,何園何園中央有一個大水池,樓廳廊房環池而建。池的北樓寬七楹,屋頂高低錯落;中樓的三間稍突,兩側的兩間稍斂,屋角微翹,形若蝴蝶,故而俗稱“蝴蝶廳”。樓旁與復道廊相連,并與假山貫串分隔,廊壁間有漏窗可互見兩面的景色。池東有石橋,與水心亭貫通,亭南曲橋撫波,與平臺相連。池西一組有假山,后有掛花廳三楹,有黃石假山夾道。池西的復廊南有一幢三開間的兩層小樓,獨占小院的一角。 與何園緊相毗鄰的是“片石山房”,是明末清初畫壇巨匠石濤疊石的人間孤本。位于片山石房的腹內,藏有一座石屋。片石山房于1989年復修,門楣上的“片石山房”系移用石濤墨跡。 片石山房東面有一座楠木廳,是何園保存年代最久的一幢建筑,俗稱明楠木廳,到2012年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廳西側有一“不系舟”,坐在舟上可俯視池魚,就像船只從外面航行歸來,寓意著平平穩穩,一帆風順,坐在舟上可俯視魚池。 玉繡樓前面是一座面積為160平方米的“與歸堂”,是目前揚州保存最大、最完整的一座楠木廳,此處為主人會客的地方。楠木廳正廳大門兩側,融合了西方建筑的手法,運用整塊4平方米大、9毫米厚的玻璃,有很好的采光效果。 水中月是片石山房中假山丘壑處的一道奇觀。白天池水映中有一輪明月,且隨著觀者視角變化有陰晴圓缺之異。原為疊石后的墻上一處孔隙,隨視角不同被疊石遮掩。 何家祠堂占地面積約三百平方米,位于何園西南側,緊臨何園片石山房,祠堂由東向西形成大小祠堂。祠堂內陳設容像為原祠堂的真跡復制品,展出的是何芷舠及其上五輩人的容像,于2007年4月30日正式對外開放。 出玉繡樓沿著復道回廊向東入騎馬樓,騎馬樓是何園的客舍,形似馬鞍,分為東、西兩幢樓。東樓亦稱東一樓,往北整齊排列東二樓、東三樓。此三幢樓,皆為兩層,前后相連,上下相通。 玉繡樓的主題建筑是前后兩座磚木結構二層樓,既采用中國傳統式的串樓理念,又融入西方的建筑手法,如采用法式的百葉門窗、日本式的拉門、法式的壁爐、鐵藝的床等等 何園是揚州大型私家園林中最后問世的一件壓軸之作,2005年,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園林泰斗羅哲文稱之為“晚清第一園”。園主將西方建筑特色帶回了文明古國,并吸收中國皇家園林和江南諸家私宅庭園之長,又廣泛使用新材料,使該園吸取眾家園林之經驗而有所出新。 何園的主要特色是把廊道建筑的功能和魅力發揮到極至,1500米復道回廊,是中國園林中絕無僅有的精彩景觀。 左右分流、高低勾搭、銜山環水、登堂入室,形成全方位立體景觀和全天候游覽空間,把中國園林藝術的回環變化之美和四通八達之妙發揮得淋漓盡致,被譽為立交橋雛形。 1988年與個園一起被國務院授予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何園規模龐大,面積為1.4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就達7000余平方米,占50%以上,密度極高,反映清后期園林建筑過多的特點。 |
|
來自: 老劉tdrhg > 《十六、名勝/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