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王羲之的書法藝術
王羲之一生或入世為官,或辭職歸隱,唯一不輟的是學習書法、研究書法藝術。他少時師從名家,成年后博覽名家法書,采擇眾長,變古制今,自成一家,備精諸體,晚年臻至化境,達登峰造極之妙,鼎成書圣。
一、對書體藝術的貢獻
王羲之諸體皆精,但造詣最深的是楷書、行書和草書???、行、草三體,自漢魏以來,往刪繁就簡、快速、實用的方向逐漸演變。王羲之對此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1、在楷書方面
楷書體或稱正書體、真書體,是在隸書體嬗變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書體。在隸書盛行的東漢,楷書只在民間流行。東漢末、三國、西晉時期,經文人士大夫的加工、提煉,形成了不同于隸書的體勢后,才登上了大雅之堂,成為一種趨時的書體。王羲之的楷書“俱變古形”,對今體楷書的定型做出了積極貢獻。他書寫的小楷書,東晉時期,已受人珍視。代表作有《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太師箴》、《洛神賦》、《勸進表》等。
王羲之的楷書,直接由衛夫人和王廙傳授,屬于三國時魏國鐘繇系統。他在楷書方面的“俱變古形”,是相對于鐘繇的楷書風貌而言的。鐘繇的楷書具有濃厚的隸書筆意,最明顯的是存有隸書的那種著意翻挑、飛揚的筆勢。作為初具規模的楷書,鐘繇楷書的筆畫形態,有的長而逾制,有的臨時從宜,一字之內,筆畫之間的結構關系尚不明確,因此,規范不全,結合松散,豎短橫長,狀似扁隸,有橫張之勢。但這些,在王羲之的楷書中已大為改觀。王書具有回鋒收筆、規整勻稱的楷勢,將縱向筆畫向下伸引,使其挺直,用筆內擫,其他點畫對稱呼應,有縱展之勢。王羲之的用筆,一改鐘書的隸筆起止,在起筆處有挫衄的按筆動作,多以方筆入紙;收筆處不著意折筆重按,而是輕提回帶;在運筆速度上緩前急后;在筆畫形態上求其勻整遒緊,勢如列陣。經過這樣的改造,楷書字體在王羲之手里,筆畫之間的配置關系已基本確立,結體變橫張為縱展,規整勁健,雍容爾雅,儀態大方,將楷書引入了端莊而生動的今體階段。
2、在行書方面
行書是由隸書的實用書寫體逐漸發育而成的一種新興的書體,西漢時,已在民間流行。雖簡潔、開張,結體松動,但隸味濃厚。到了東漢,才進入上流社會,得到不斷的整理和規范。
王羲之在行書方面,遵循衛氏家族和王氏家族的傳統,也選擇了鐘繇書風。鐘繇的行書撇、捺發育不全,隸書味重,縱畫短促,橫畫粗長,稍逞左傾的橫張態勢。王羲之早期行書《姨母帖》受此影響較大,尚殘留隸書那種橫平豎直的書寫習慣,用筆起伏、頓按的幅度不大,很少映帶,書寫速度較為平緩,近于勻速,風格古拙質樸,不脫鐘繇法度。王羲之后期的行書作品,風格大變,面貌一新。代表作有:《蘭亭序》、《喪亂帖》、《孔侍中帖》、《游目帖》、《快雪時晴帖》、《寒切帖》、《遠宦帖》、《上虞帖》等。這些作品,筆畫體態都有生動的欹側之勢,“縱復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種風氣”。(1)這種欹側之勢,在結構上遒媚緊斂,勢巧形密,蘊藏著一種行而突止、蓄而待發的勢態,即所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2)字與字之間有起承轉合的映帶,似斷若連,如“煙霏露結”。這類風格的行書是王羲之行書風格的主調,這使行書的面貌煥然一新,顯得流暢自然,清新華美。王羲之的新體行書中鋒、側鋒互用,每字即見,運筆速度較為迅疾,有振迅遒勁的神韻。由于筆勢連貫,筆畫之間的呼應關系更加緊密,點畫的態勢也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例如捺腳,不再是重按后平出,而多作長點狀的反捺。王羲之將草書筆法引入行書,從而使行書體勢具備了欹側遒媚的風格。他的《蘭亭帖》筆法變化豐富,筆力勁健,速度勻暢,形態秾纖適度、自然含蓄,結體沖和安祥,不激不厲?!秵蕘y帖》則筆速較快,跳躍捭闔,行中帶草,單字相接,感情激蕩,筆畫勁落。受到了崇尚華美、趨新厭舊的東晉人士的青睞,人們紛紛模仿、效法,從而結束了鐘繇行書統領書壇的時代。
應該指出的是,《蘭亭序》的問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蘭亭序》的章法精妙,氣勢貫通,平和簡靜,遒麗天成,達到了空前高超的藝術境界,標志著中國行書藝術的最高成就,從而把行書藝術引向了鼎盛的時代。王羲之創造的自然清新、筆勢流動、變化多姿的行書,簡捷、易識、實用。他所采取的楷草相結合的行書道路,成為隋唐以來書法的主流,奠定了我國楷書、行書的基礎,從而成為漢字現行楷、行、草的典范。這是王羲之集漢魏和前人書法之大成而建立的不朽功績。
3、在草書方面
秦末漢初,草書一萌現,就成為最能體現書家藝術個性的書體,受到文人、書家的傾心追慕。漢代人學習草書,可以廢寢忘食,可以不分晝夜,可以畫地劌壁,直寫得臂穿皮破,直寫得指頭折斷,直寫得口吐鮮血。但漢魏草書,大多是較多地保留著隸書筆意的章草,少部分是比章草書寫更為簡便的今草的雛型。王羲之的章草傳世作品甚少,較為可靠的是《豹奴帖》。他的章草,寫得非常精美,令人嘆服。但他在草書方面的建樹,并不是舊體的章草,而是新興的今草。后人肯定的、崇拜的,就是他增損古法、裁成一體、變古制今的今草。他的今草書,是在揚棄張芝章草書的過程中形成的。與張芝的章草相比,王羲之的今草使轉靈動,點畫放縱,筆勢流暢遒逸。雖然筆勢的連屬飛移多體現在一字之內,但其所呈現的,是神采上的貫通,而非形式上的連屬,正是唐太宗所謂的“狀若斷而還連”。這樣,章草書體字字獨立的形態與今草書體流暢縱逸的筆勢,在王羲之的今草書中得到了融匯貫通,別出新貌,在用筆和結構的變化上,都達到了極致。用筆以方折為主,斬釘截鐵,干凈簡捷,從容不迫?!啊嬛g,變起伏于峰杪;一點之內,殊衄挫于毫芒?!保?)點畫的“形”與“勢”有偃有仰,有正有斜,或長或短,或方或圓,近乎絕技,自然天成。創造了具有極高藝術性又易于普及的今草體??偲饋碇v,王羲之的今草書無論在用筆和結構上既合乎法度又富有變化,如萬里長江,一瀉千里,氣韻生動,氣勢宏偉;大多是尺牘書,都是率意而為,不加修飾,自然天成,隨機應變,順理成章,生動雋秀。今草書寫起來迅速快捷,一氣呵成,文字上下呼應,婉轉嫵媚,既快又美,故受到人們的歡迎。如他今草書的代表作品《十七帖》,通篇不假修飾,結構在疾書的情狀下隨勢生發,隨機變化,技法與才情,理性與感性,自然地融為一體。
王羲之的書法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總百家之功,集眾體之妙,脫盡魏晉以來用筆滯重的老套,一變魏晉的質樸淳厚風格,創造了雄逸矯健、媚麗流美、中和典雅的書風,將中國書法藝術推進到了一個前無古人的境界,形成了一個新的書法藝術體系。在這個博大的體系內,有嚴肅,也有飄逸;有對立,也有和諧;有情感,也有理智;有法則,也有自由。于是,各類書家,古典的、現代的,唯美的、倫理的,現實的、浪漫的,陽剛的、陰柔的……都能把它當作偉大的典范,從中汲取各自需要的營養。這個體系,還像一把審美的無形尺子,衡量著中國歷代書法的優劣。
二、對書法理論的貢獻
王羲之重視書法經驗的總結和書法理論的研究,據傳撰寫了《自書論》、《題衛夫人〈筆陣圖〉后》、《教子敬筆論》、《書論》、《筆勢論》、《用筆賦》等書法理論著作。對書法技巧、書法創作、書法的美學原理、書法的哲學內涵等進行了較系統、深刻的論述,留下了寶貴的書論財富。如在技法方面,從用筆言,論及藏鋒、側筆、押筆、結筆、憩筆、息筆、蹙筆、戰筆、厥筆、帶筆、翻筆、疊筆、起筆、打筆等方法和筆勢;從結體言,則有撇不宜遲,捺不宜緩等;若配合“二字合體”,則“并不宜闊,重不宜長,單不宜小,復不宜大,密勝乎疏,短勝乎長”;若大小,則“大字促之貴小,小字寬之貴大,自然寬狹得所,不失其宜”;從布白言,則“分間布白,遠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穩。當須遞相掩蓋”;等等。(4)對書寫技法的論述,實用、廣泛且系統。
首先,王羲之多次將書法創作喻為一場鏖戰。曾說:“夫紙者陣也,筆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硯者城池也,心意者將軍也,本領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略也,飏筆者吉兇也,出入者號令也,屈折者殺戮也?!保?)戰爭是一種多方面的較量,書法創作類似,除筆墨紙需精良外,應重視“心意”、“本領”、“謀略”,并認為用“心意”操縱“兵法”才能出奇制勝。此論對后世影響至為廣泛和深遠。他還強調創作中的“意在筆前”、“書須存思”。曾說:“夫欲學書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靜慮,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則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后作字?!保?)且以終詣美善滑健為勝。認為書法創作變化莫測,“臨書安帖之方,至妙無窮?;蛴谢佧[返鵲之飾,變體于行中;或有生成臨谷之戈,放龍箋于紙上。徹筆則峰煙云起,如萬劍之相成;落紙則椑楯施張,蹙踏江波之錦。”(7)“夫書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學無及之?!保?)
其次,揭示了書法的美學原理。王羲之認為,書法講究意象之美。論點畫則云:“夫著點,皆磊磊似大石之當衢,或如蹲鴟,或如科斗,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鶚口,尖如鼠屎。如斯之類,各稟其儀?!闭摳攴?,則應“落竿峨峨,如長松之倚溪谷,似欲倒也,復似百鈞之弩初張”;屈腳當“彎彎如角弓之張”;立人應如“鳥之在柱首”;等等。(9)
第三,剖析了書法的哲學意蘊。王羲之的書論涉及“道”、“氣”、“陰陽”等中國哲學范疇。認為“書之氣,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寶齊貴,萬古能名。陽氣明則華壁立,陰氣太則風神生?!保?0)他還揭示了書法創作中內外、盈虛、大小、疏密、長短、緩急、強弱等的關系。曾說:用筆須“有偃有仰,有欹有側有斜,或小或大,或長或短”。草書,則須“緩前急后”,其字體形勢“鉤連不斷”,但“仍須棱側起伏”,“用筆亦不得使齊平大小一等”。關于紙與筆,他認為:“若書虛紙,用強筆;若書強紙,用弱筆。強弱不等,則蹉跌不入?!保?1)這些對書法藝術的思辨,顯示出王羲之書論的豐富性和深刻性,為后世書家提供了豐富的書學營養。
三、影響及成因
王羲之一生專注書法,對中國書法有繼往開來之功,創造了輝煌的書法藝術,他超越同時代的衛夫人、王廙、王洽等大家,卓然而立,當世見貴。從書體上講,他諸體皆精;從用筆上講,他兼擅古今;從藝術精神上講,他綜合了中和與飄逸兩種風格,具有情感充沛而優雅諧美、理性深沉且流暢遒逸的風范。對后世影響極大。從隋朝開始,經唐、宋、元、明、清至今,幾乎所有杰出的書法家,都曾在王羲之的書法藝術中汲取營養。即使是那些在理論上反對,甚至否定王羲之書法藝術的人,也實際上揣摩過王書,并且有所效法。
王羲之在書法藝術方面的成就,與魏晉時期風流放達的時代精神、書法理論的進步、書寫用具的發展及家學傳統有關,但更為重要的是,他具有勇于創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終生不輟的學習、研究書法的作風。他將魏晉時代的精神化為自己的書法藝術風格;他站在時代的前列,高瞻遠矚地把魏晉玄學、美學中的“言不盡意”、“得意而忘言”運用到書法創作之中,使書法的審美特征得到了弘揚;他儒道合一、超然物外,使他的書法風格清峻飄逸、中和自然;……這一切,使他的書法藝術作品流芳千古,歷久彌新。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師范學院)
注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