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游記》第88至90回中,講述了唐僧師徒在玉華縣發生的一段故事。唐僧師徒離別了鳳仙郡郡侯,繼續行路,唐僧對悟空說道:“賢徒,這一場善果(指孫悟空在鳳仙郡為國王和百姓求得甘雨,使三年沒有下雨的鳳仙郡下了一場的滂沱大雨,徹底解除了鳳仙郡人民的疾苦),真勝似比丘國搭救兒童,皆爾之功也。”沙僧也稱贊大師兄的“法力通天,慈恩蓋地”,這贊揚的話語,多少使孫悟空有些飄飄然,滋生了自滿之心。 當他們來到天竺國下郡玉華縣華王府,受到了王子的盛情款待。王子有三個小王子見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個個武藝高強,便一齊下拜他們三人為師,要他們傳授武功。孫悟空非常高興,對唐僧說:“恕弟子之罪,從當年在兩界山蒙師父大德救脫弟子,秉教沙門,一向西來,雖不曾重報師恩,卻也曾渡水登山,竭盡心力,今來佛國之鄉,幸遇賢王三子,投拜我等,欲學武藝。彼既為我等之徒弟,即為我師之徒孫也。謹稟過我師,庶好傳授。”唐僧很高興。這是孫悟空第一次收徒,誰知因教授徒弟,未能及時收藏起兵器,被離此地七十里路遠的妖精發現,妖怪將三件兵器一齊收走,于是唐僧在取經途中又遇到一難。 孫悟空打聽到是豹頭山虎口洞的妖怪收走兵器,便和豬八戒去尋找。路上碰到兩個小妖為慶“釘鈀會”準備去買豬羊。孫悟空使了個定身法,把兩個小妖定住,又叫上沙和尚,扮成小妖模樣,趕著豬羊來到虎口洞。交割豬羊時,發現了被盜的兵器,他們跑上去,將兵器拿在手中,對妖怪就是一通亂打,打死百十個大小妖精。為首的妖怪向東南方向逃跑了。他逃到祖爺九靈元圣的盤桓洞。九靈元圣聽罷,點起眾獅子來玉華縣報仇。經過兩次大戰,雙方互有勝負,孫悟空捉住6個獅子,打死1個獅子;而老怪九靈元圣——這頭九頭獅子,卻一口一個將唐僧、八戒、王子、三個小王子噙在口中,回到盤桓洞。孫悟空和沙和尚趕到盤桓洞,再與老妖交戰,也被老妖張開獅子大口,銜于洞中,孫悟空使用一個遁法,掙脫出繩子的捆綁,逃出盤桓洞。 經向土地了解,才知道這九頭獅子原來是太乙真人的坐騎。要降服九頭獅子必須找太乙真人幫忙。于是孫悟空翻起筋斗云,來到東天門外,拜見太乙真人,說明來意。太乙真人聞言,喚出獅奴來問,那獅奴尚在熟睡,被揪至中廳,才知由于獅奴飲酒沉睡,忘了拴鎖,獅獸已經走了幾日。于是太乙真人親自出馬,終將九頭獅收回。唐僧等才得到解放。道教經典《上清靈寶大法》中記載,太乙救苦天尊常常騎一只九頭獅子,小說 在這一點上與道教經典所述一致。 《西游記》用了三回的篇幅,難道就為了向讀者講訴一個曲折、神奇的有趣故事嗎?絕不是。讀者如果仔細揣摩一下90回的回目“師獅授受同歸一盜道纏禪靜九靈”就能夠有所領悟。是的,小說首先說孫悟空犯了好為人師的錯誤。在孫悟空去拜見太乙真人時,在東門外遇到廣目天王,當廣目天王知道此事的來龍去脈后,即對孫悟空說:“那廂因你欲為人師,所以惹出這一窩獅子來也。”明確告訴了孫悟空此次又遇磨難的原因。 我們知道,孫悟空是小說中人心的象征。在小說中多次描寫孫悟空愛聽奉承話,有些好虛榮的毛病。他特別在乎自己的名聲,怕被人看扁了。多次說:我不能這樣打死妖怪,壞了我的名頭,總要體面地結果妖怪。好虛榮也許是人類的通病。第31回,豬八戒所以能夠義激美猴王,豬八戒除了知道孫悟空心里仍掛念師父,有解救師父這個基礎之外,關鍵是掌握了師兄的心理,了解孫悟空有好虛榮的毛病,因此抓住了孫悟空這一軟肋。當孫悟空埋怨八戒為什么不在妖怪面前提我是師父的大徒弟時,八戒說,我提了,妖怪不但不懼怕,反而說要扒了你的皮,剝了你的筋。孫悟空聽罷大怒,決定立刻和八戒回去救師父。確切地說,豬八戒不是義激美猴王,而是智激美猴王,才取得成功。 獅的諧音即是師,是指孫悟空在還未獲得真經,未能成佛的時候,就為人師,開始收徒,明顯是犯了錯誤,所以才惹出這么多麻煩和煩惱。孫悟空為什么會犯這樣的錯誤?首先是因為他在比丘國救出一千多兒童,又在鳳仙郡施法,讓三年未下雨的鳳仙郡下了一場滂沱大雨,救了千千萬萬條生命,此時他已經滋長了一些自滿情緒。所以在玉華縣王子和三個小王子的請求下,他動心了,在得到唐僧的肯定之后,開始收徒傳藝的。另外,請讀者注意,此時唐僧師徒已經來到天竺國的境內,靈山已遙遙在望,即將完成取經的大業。這時也很容易滋生成就感。雖然靈山已遙遙在望,但畢竟還沒有獲得真經。孫悟空還在取經途中,此時還不是做師傅的時候。與前文獅馱嶺講的“依靠老師開悟的想法是錯誤觀念”一樣,好為人師,把自己擺在不適當的位置上,同樣是不正確的。這種思想和觀念上的錯誤,必然會引來邪魔的糾纏。所以,在孫悟空到天庭去搬救兵時,天王對悟空說:“那廂因你欲為人師,所以惹出一窩獅子來也。”行者笑道:“正為此!正為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