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風光(1752)成吉思汗陵
伊金霍洛旗境內的巴音昌呼格草原。這里是蒙古帝國第一代大汗成吉思汗的衣冠冢,簡稱成陵。它以優美的草原環境,神秘的人文景觀顯示著草原帝王陵的雄姿,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游景區。
成吉思汗陵由圍墻、廣場、陵寢等部分組成。總面積5萬平方米。
停車后,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組“山”字形建筑:猶如巨大巔峰至頂劈開,兩壁鐫刻豪放粗獷的13世紀古方字和草原巖畫,展示一段段蒙族歷史。成吉思汗躍馬雕像,矗立中央,英武神威,直入蒼穹,顯示“一代天驕”開天辟地、氣壯山河的宏偉景觀與最具蒙古文化特色的建筑門景。
進門,看見綠草叢中浩浩蕩蕩,氣勢磅礴的鐵馬金帳群雕。游人到此,仿佛打開歷史畫卷,內心莫不感到巨大震撼——
導游介紹:這是54年成陵移回伊金霍洛旗以后(歷史上,為避免日寇對成吉思汗陵的覬覦和騷擾,當時的國民黨政府于1939年把成吉思汗靈柩先后遷移到甘肅省榆中縣興隆山、青海省湟中縣塔爾寺。1954年4月1日,新中國的中央政府將成吉思汗的靈柩移回鄂爾多斯,撥款80萬元在伊金霍洛旗重新修建了陵園,并將散落在各地的成吉思汗遺物逐步集中到了成吉思汗陵。為表現成吉思汗鐵騎獨一無二雄風,決定在成陵內設立比真人馬高大三倍的鐵雕群像。)包鋼工人按照設計圖紙一一打造鐵馬、鐵人、鐵牛、駱駝、兵器、車輛······為運輸方便,分解后運到巴音昌呼格草原成陵再按編號組裝,從而,完整展示成吉思汗軍陣和宮帳的大型實景鐵質雕塑群。再現了成吉思汗一生戒馬,征戰南北、橫跨歐亞、指揮百萬大軍,奮勇出征、統一蒙古的真實場景。
導游說:“蒙古人全民皆兵,男孩生下來就入軍籍。人人爭做勇士,成吉思汗精兵營(大帳周圍護衛)中有九大戰將,都是從精兵中挑出來最忠誠、勇敢、不怕死、體格健壯、外表英武的蒙古英雄。他們陪伴成吉思汗征戰一生,死后與代表他們的九面旗幟和九支蘇勒定一同入住成陵。供后人瞻仰。每年農歷的三月甘一日,五月十五日、九月十二日和十月初三日,成吉思汗的后裔達爾扈特蒙古人都要在此舉行盛大的祭奠活動,場面宏大,十分壯觀。
年輕人奮勇殺敵。老年人和婦女、兒童負責后勤保障。拉駱駝、驅趕牛群(牛的夜間視力極佳,白天運輸糧草,夜里還能加班行走,牛勁兒也比駱駝和馬更大。是蒙古騎兵的主要運輸工具。)由此,我們才知道:一個游牧部落為什么能短時間內征戰南北、橫跨歐亞無敵手而迅速崛起?人人忠烈、視死如歸!
大帳里成吉思汗巨幅畫像下端坐的卻是拍照游客。
娜仁花盛開的蒙古草原;彩旗飄揚的蒙古包。里面熱鬧非凡:現場擠羊奶、制作酸奶售賣;蒙古包內銷售成吉思汗畫像(每幅1080元);兜售蒙古男女帽子;蒙古牛皮裝紅酒、白酒(售價500元);藍、白、黃哈達,買了敬神或送給珍貴的朋友······
走過中心廣場(大理石雕刻的雙飛馬塑像直插云端)。有一段草原公路,肉眼看得見遠處的成吉思汗陵寢。游人卻不可以步行走過去,必須買票乘坐園內小火車通行。
大批游客紛至沓來,參觀成陵。
成吉思汗陵園占地面積約55000多平方米,主體建筑由三座蒙古包式的大殿和與之相連的廊房組成,分正殿、寢宮、東殿、西殿、東廊、西廊6個部分。
中間正殿高達26米,平面呈八角形,重檐蒙古包式穹廬頂,上覆黃色琉璃瓦,房檐則為藍色琉璃瓦;東西兩殿為不等邊八角形單檐蒙古包式穹廬頂,亦覆以黃色琉璃瓦,高23米,整個陵園的造型,猶如展翅欲飛的雄鷹,極顯蒙古民族獨特的藝術風格。
正殿正中擺放成吉思汗的雕像,塑像背后的弧形背景是“四大汗國”疆圖,標示著700多年前成吉思汗統率大軍南進中原,西進中亞和歐洲的顯赫戰績。后殿為寢宮,安放四個黃緞罩著的靈包,包內分別供奉成吉思汗和他的三位夫人的靈樞,靈包的前面擺著一個大供臺,臺上放置著香爐和酥油燈。這里還擺放成吉思汗生前用過的馬鞍等珍貴文物。
東殿安放著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拖雷(元世祖忽必烈之父)及其夫人的靈柩。西殿供奉著象征著九員大將的九面旗幟和“蘇勒定”。蘇勒定即為大旗上的鐵矛頭,成吉思汗南征北戰中,用它指揮過千軍萬馬,傳說成吉思汗死后,其靈魂便附在其上,因此在蒙古人民的心目中,蘇勒定是十分神圣的。
在正殿的東西廊中有大型壁畫。主要描繪了成吉思汗出生、遇難、西征、東征、統一蒙古各部等重大事件。壁畫還表現了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統一中國,定都北京,于公元1271年正式改國號為元,并追封成吉思汗為元太祖的盛況。
殿側是阿拉坦甘得爾敖包。在導游介紹下,很多游客入地隨俗,圍繞敖包轉圈、默默地祈禱、祝福······
殿后有一座階梯圓形白理石祭壇。只允許男性上去祭拜,女性一律不得上去。壇中心豎立一把高高的鐵矛;四周豎立四根稍矮一些的鐵矛。這是什么呢?大家看成吉思汗博物館里的圖文介紹——原來哈日蘇勒德是成吉思汗的戰神。
扶階而上。遠望綠草原與周圍肅立的白色馬雕像;回頭看成吉思汗戎裝騎馬雕像,百感交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