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是中國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樂器之一,古琴藝術位列“琴棋書畫”文人四大修養之首。因此,在文人書齋的陳設中,琴為必備之物,“若無古琴,新琴亦須壁懸一床。縱不善操,亦當有琴。” 古琴,身長不過數尺,卻胸襟博大,涵養天地。古琴,弦不過數十根,卻行云流水,演繹乾坤。古琴,是中國燦爛文化的一個載體,它的音韻不但能折射出高山流水、明月清風,還疊映出秦磚漢瓦,唐風宋韻。正因為如此,古琴就被炎黃子孫世代傳承,傳承出一種生生不息的跋涉和堅韌,傳承成一種自強不息的魂魄和精神。 江上調玉琴,一弦清一心 一指空靈,一指清遠。悠然如松濤陣陣,回應空谷;澄然似秋水漾漾,輕扣淺灘;皎然如滿月粼粼,垂照漢瓦;鏗然似鐵蹄嗒嗒,飛掠過秦磚,鼓琴者長袖拂風登高臨遠,小眾山于眼底,棄浮名如敝屣。一把古琴,如圣山之泉般錚淙瀉下,三千丈是滔滔明月,三千丈是朗朗清霜。 一指風云,一指散淡。琴操如水,漫卷過荒煙落照,漫卷過古道西風,漫卷過時光冷峻的鋒刃,漫卷過遠游者破舊的行囊,漫卷過俱寂的萬籟,漫卷過歷史荒蕪的河床…… 一曲 “高山流水”,體現了俞伯牙鼓琴的高超技藝,也反映出鐘子期“知音”的絕妙與難得。“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一個人心中無形的音,卻化成了另一個人心中有形的像,音與像,像與音,交互融合。琴音琴心,彈者旁聽,絲絲入扣,心有靈犀,也難怪鐘子期去后,俞伯牙在其墳前失聲痛哭,毀琴立誓,永不再彈。我們在為伯牙高超技藝毀于一旦而惋惜的同時,也深深地為子期這樣的“知音”難求而萬分感動。古琴幽幽,似乎從未停止過對真情的訴說。 琴瑟昔在岸,莫不靜而好 時光在這里變緩,悠揚的古琴聲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古老的寓言:在遙遠的海岸上有個喜歡海鷗的人,清晨他駕船來到海上,鳥兒成群結隊地飛來,人鳥一起游玩,其樂融融,樂曲表現了“海日朝暉,滄江夕照,群飛眾和,翱翔自得”的意境。這就是古琴曲《鷗鷺忘機》,出自《列子皇帝篇》,表現了真善美的精神境界。 《船夜援琴》 作者:白居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