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朋友L大學畢業因為害怕職場的險惡,在家待業了半年多。 每天在家胡吃海喝,蓬頭垢面,半年下來,人胖了20多斤,從原本身材苗條的女生蛻變成了曾經自己最嫌棄的土肥圓。 好看的衣服穿不上了,L心里煩躁不堪,想減肥卻又懶得運動,想少吃又管不住嘴。 于是破罐子破摔,每天穿著睡衣在家里挪來挪去。 街坊鄰居經常在她背后絮絮叨叨: 這么大的姑娘,也不工作,還要靠父母養活,花這么多錢供她上大學,真的是打水漂了。我家孩子以后要這樣,我非打斷她的腿。 這話說的多了,慢慢就傳到了L父母的耳朵里,愛面子的父母臉上掛不住了,回到家里對L軟硬兼施,告訴她必須出去工作,生活費不夠我給你,你也要出去工作。 可是,L犯愁了,和我們抱怨:工作可以,只是我可以干什么呢? 我們建議她做銷售,一來不需要學歷,二來也無需經驗,門檻最低,而且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L嘆了口氣說:“可是需要口才呀,這就我最欠缺了。” 口才可以練的呀,沒有誰一開始就天生是做銷售的料。 不行不行,做銷售壓力太大了,我吃不消,還是輕松一點的工作比較好。 那要不你做客服吧,有客戶來問題你就幫助解決,按部就班工作就可以了。 客服呀,我最怕客人有問題投訴了,你不知道好多人生氣的時候會直接把問題都怪到客服身上。再說客服經常是換班制,我最受不了晚上熬夜工作了。 你大學學的英語,那就進外貿公司或者教育機構吧,專業對口,學以致用。 哎呀,就我這英語水平還是算了吧。我都后悔當初選擇英語專業白白浪費了四年最寶貴的大學時光,我要是當初選擇服裝設計就好了。 那你現在工作之余也可以去學啊。 現在才學你不覺得為時已晚了嗎,別人已經靠服裝設計這條路吃飯了,我這邊才開始去學,已經差了別人好大一截,你覺得還有意義嗎? 我們一群人面面相覷,實在無話可說。 02 后來L還是工作了,在一家公司做文員,工作幾個月覺得不適應,辭職,然后接著找了第二份工作,接著又是第三份工作… 她的生活逐漸開始了一個工作、辭職、失業、工作、失業、再工作、再失業的一個惡性循壞里,整天抱怨不斷,整個人充滿戾氣,好像全世界都虧欠了她一般。 而L每逢見人一提到自己的工作生活就會情不自禁地來上一句:命途多舛。 好像只要她這樣說,就可以把自己目前一切糟糕的現狀統統歸于外界的因素,是命運不公,而不是她自身的原因。 命運從來就是不公的,這是事實,就像薛之謙有一個段子說的:“小時候覺得這個世界不公平,后來發現這個世界就是不公平。” 也許很多人憑著拼爹就可以衣食無憂地吃喝玩樂一輩子,而很多人不僅不能吃喝玩樂還要拼命掙錢養娃養爹。 可是,不管命運如何我們都無法改變,而我們唯一可以改變的就是我們自己。 雖然段子手薛之謙也感慨世界不公,可是別忘了他接著還有一句話:“但是不公平是好事,他會讓你更努力。” 而L之所以狀況越來越糟,很多時候都是她自己對待生活工作的態度,以及自身的思維模式所導致的。 細細分析一下她從大學到工作這七年的時光你就會發現這一切都是她咎由自取。 大學期間,別人沒課的時候不是泡圖書館就是出去兼職,或者參加一些社團活動,而她晚睡晚起,別說泡圖書館了,就是上課時間偶爾也會逃課補覺。 出去兼職更是不可能,她覺得大學生做兼職掙不了多少錢,以后還有很多年的工作時間呢,何必急于一時,不如好好享受這難得的幾年大學時光。 參加社團活動,她覺得更是沒有意義。 別人大學幾年學了很多知識,靠兼職養活了自己,認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而她除了宿舍幾個人以外再沒有其他朋友,甚至連戀愛都沒有談過一場。 而工作了以后,她更沒有好好去提升自己的能力,遇到問題總是習慣性地去問別人,從來不想著主動思考解決,工作中犯了錯,也覺得別人是小題大做,從來不主動反省自己。 其實,真正限制她的并不是外界環境,而是她自己的思維模式。 她把自己困守在自己的世界中,思維方式過于僵化自我,不愿接受別人的意見建議。 從不反思自己的過錯,做任何事情都帶著一種“差不多”的思想,沒有專注與追求完美的信念。 面對未來與未知,她更多的是害怕與恐懼,她害怕迎接挑戰,她害怕接受一切新鮮的事物。 所以她害怕改變,習慣安于現狀。 03 《誰動了我的奶酪》中有兩個小矮人,哼哼和唧唧,他們一直按照自己的思維模式在迷宮里尋找奶酪,有一天他們在C站找到了一大堆各式各樣的奶酪。 他們興奮極了,每天早晨一路奔跑到C站享受美味的奶酪。 過了一段時間,他們起床的越來越晚,動作也越來越緩慢,他們覺得既然已經知道奶酪在什么地方,也知道如何到達那里,就沒有必要再那么辛苦了。 漸漸地他們放松了下來,覺得有了這些奶酪他們未來的生活就有了保障。 于是,他們索性把自己的家也搬到了附近,還舉辦了派對來邀請親朋好友來品嘗美味。 甚至他們還在墻上寫下了一句感言:擁有奶酪,就擁有幸福。 這樣的幸福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就在哼哼與唧唧沉浸在這種安逸的生活中時,他們絲毫沒有覺察到周圍正在發生的變化。 終于有一天早晨,當他們再次來到奶酪C站的時候,發現那里的奶酪不見了。 他們對這一變化毫無準備,他們痛苦地大叫,聲嘶力竭地喊道:“這不公平!” 他們以為有人偷走了他們的奶酪,他們變得郁郁寡歡,每天茫然地等待,然后失望,然后再繼續等待。 可是他們等呀等呀,等的饑腸轆轆,等的幾乎快要餓死了,奶酪依舊沒有出現。 這時唧唧終于意識到不是別人偷走了他們的奶酪,而是他們一天天把奶酪吃光的,只是他們自己不愿意承認而已。 唧唧決定重新回到未知的迷宮尋找新的奶酪,他在墻上寫道:“如果不改變,你就會被淘汰,如果不再恐懼,你會做什么?” 他知道有些事情遲做總比不做好。 雖然唧唧獨自一人在迷宮中遇到很多困難,孤獨過,無助過,迷茫過,失望過,但最后他始終沒有放棄,堅持走了下來,最后發現了比之前更多的奶酪。 而哼哼卻始終困守在C站等待奶酪的出現,他寧愿選擇餓著肚子等待也不愿去改變。 雖然,這是一個故事,但我想生活中像唧唧與哼哼這樣的人都不在少數。 當變化來臨的時候,很多人能及時調整自己,適應新的變化,還有很多人恐懼變化,固執己見,不愿改變。 可想而知,他們以后的人生會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境遇。 每個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性,面對未知,我們總是習慣于去躲避。可是在極速變化的現代社會中,害怕未知并不能成為我們不去改變自己的理由。 有時候適當的恐懼是件好事。當你擔心自己的無所作為會導致事態更加嚴重時,恐懼會促使你立即采取行動。但是,如果恐懼已經束縛你的手腳,以至于你什么也做不成,就不好了。 古典老師在《拆掉思維里的墻》中有一句話:擁抱生活的人,生活也擁抱他。遠離生活的人,生活也遠離他。 所以,有時,你發現自己工作不順,生活不如意的時候,人際交往出現問題的時候,是否想過也許這并不一定都是外界的原因,而是你自己的思維模式需要適當地調整。 就像古典老師所說的: 在今天這個變化多端的世界,我們最大的危險不是外界的壓力與競爭,而是我們內心的模式,這些模式決定我們看到什么、感受到些什么,如何思考以及最終成為怎樣的人。 所以,真正束縛你的,是你的思維模式。 拆掉思維里的墻,勇敢地迎接未知,努力讓自己適應變化,擁抱改變,也許那些你曾經害怕的事情并不一定都會發生。 作者簡介:未末小七,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簽約作者,致力于瑞典語學習的90后文藝青年一枚,愛好看書,寫文,人生執念太多,想做一件事便一定要去嘗試。人生格言:生命一次,惟愿精彩。微博@未末小七113,簡書@未末小七 |
|
來自: hercules028 > 《人生、哲理、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