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語文高考文言文閱讀及翻譯 2016年新課標Ⅰ卷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晉江人。舉進士甲科,知會稽縣。民田鏡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門,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學士知鄭州,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囊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練文法,更踐九,習知朝廷臺閣典憲,首相韓琦每咨訪焉。仁宗末年,琦請建儲,與公亮等共定大議。密州民田產銀,或盜取之,大理當以強。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雖強,與盜物民家有間矣。”固爭之,遂下有司議,比劫禁物法,盜得不死。契丹縱人漁界河,又數通鹽舟,吏不敢禁,皆謂:與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將奈何?雄州趙滋勇而有謀,可任也。”使諭以指意,邊害訖息,英宗即位,加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尋加戶部尚書,帝不豫,遼使至不能見,命公亮宴于館,使者不肯赴。公亮質之曰:“錫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親臨,處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寧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陽三城節度使,明年,起判永興軍。居一歲,還京師。旋以太傅致仕,元豐元年卒,年八十,帝臨哭,輟朝三日,公亮方厚莊重,沉深周密,平居謹繩墨,蹈規矩;然性吝嗇,殖貨至巨萬,初薦王安石,及同輔政,知上方向之,陰為子孫計,凡更張庶事,一切聽順,而外若不與之者。常遣子孝寬參其謀,至上前略無所異,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寬至樞密以報之。蘇軾嘗從容責公亮不能救正,世譏其持祿固寵云。(節選自《宋史·曾公亮傳》)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為政有能聲/盜悉竄/他境至夜戶不閉/嘗有使客亡橐中物/移書詰盜/公亮報/吾境不藏盜/殆從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答案】B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先通讀語段,把握大概內容,再結合人名、地名、官職名稱以及動詞斷句,這個語段主要是敘事,意思是“(曾公亮)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聲名在外,盜賊全部逃竄到其他州縣,以至于晚上不用關閉大門。曾經有過客丟失橐中財物,發布文書詰查盜賊,曾公亮上報:‘我所轄境不窩藏盜賊,恐怕是同行的人隱藏起來了吧。’進行搜查,果然如此。” 【考點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先斷易,再斷難。首先默讀一至兩遍,大體了解文段語意,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文言文中,名詞常作主語、賓語、定語。斷句時可先找出名詞,如人名、地名、國名、朝代名、官職名等。然后再考慮有哪些人,人物間是什么關系;有什么事,有什么過程和結果。句中共有三個人物(“曾公亮”“盜賊”“使客”),兩個地名(“他境”“吾境”);句中動詞有“有、竄、閉、亡、移、詰、報、藏、廋、索”等。然后以動詞為中心,弄清人物間的關系,了解事件的經過,斷好“盜悉竄他境”“嘗有使客亡橐中物”這兩句,其它的就好斷了。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與當今某些國家內閣或政府首腦的含義并不相同。 B.建儲義為確定儲君,也即確定皇位的繼承人,我國古代通常采用嫡長子繼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職設官,各有專司,所以可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 D.契丹是古國名,后來改國號為遼,先后與五代和北宋并立,與中原常發生爭端。 【答案】 C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古代文化常識。涉及到古代官職設置(“首相”“有司”)皇位繼承制(“建儲”)少數民族(“契丹”)的歷史知識,這一命題形式拓展了積累的內涵和外延,引導考生廣泛涉獵、開闊視野,形成良好的歷史文化素養,同時也體現了人文性的張揚,對于語文教學改革具有積極的意義。C項“有司”只是“官吏的通稱”,各有專司,不能用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必修四《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有“召有司案圖”句,書下注解為:[有司]官吏的通稱。古代設官分職設官,各有專司,所以稱“官吏”為“有司”。 考題完全出自教材。考查學生的文言知識的積累能力, 【考點定位】了解古代文化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名師點睛】考常識,關鍵是懂常識。給出的大多是常見的傳統文化現象。可采取課內常識回顧法來判斷對錯。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曾公亮初入仕途,為民興利除弊,他進士及第后任職會稽縣,當時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興修水利工程,將水引入曹娥江,民眾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經歷練,通曉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務,首相韓琦每每向他咨詢;密州有人偷盜民田產銀,他認為判處死刑過重,據理力爭,最終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邊地事端。契丹違約在界河捕魚運鹽,他認為萌芽不禁終將釀成大禍,派使者偕同雄州趙滋前往調解,邊地雙方得以相安無事。 D.曾公亮老謀深算,暗中為子孫計。他為人深沉,思慮周密,曾舉薦王安石,安石受到寵信,他考慮子孫前程,不露痕跡地處處隨順安石,終于得到回報。 【答案】 C 【解析】 試題分析:解答此類題目,可將各選項內容同文本相關意思進行比較,題中,C 項錯誤在于“派使者偕同雄州趙滋前往調解”的說法。根據文本“契丹縱人漁界河,又數通鹽舟,吏不敢禁,皆謂:與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將奈何?雄州趙滋勇而有謀,可任也。’使諭以指意,邊害訖息”的敘述,可知“調解”之說不當,應當是“諭以指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告訴他們”,從而止息了邊害。 【考點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時和地。正確解答這類題,需仔細閱讀全文,比較準確全面地把握文章所寫的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然后將選項跟原文中的有關內容進行對照,找出錯論。本題設計人物與事件出錯。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錫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親臨,處之安乎?(5分) 譯文: (2)蘇軾嘗從容責公亮不能救正,世譏其持祿固寵云。(5分) 譯文: 【答案】(1)賜宴不到場,這是對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卻一定要他親臨宴會,做這樣的事能心安嗎?(計分點:錫,賜給;虔,恭敬;而,卻;之,這樣的事;句式,安乎,心安嗎?) (2)蘇軾曾從容地責備曾公亮不能糾正弊病,世人譏諷他保持祿位加固寵幸。(計分點:責,責備;救正,糾正弊病;世,當時的人;持祿固寵,保持祿位加固寵幸。)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首先要找出關鍵字或句式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除一些帶有比喻性的詞語然后再整體翻譯,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達到詞達句順。重點落實實詞與虛詞:(1) “錫”即“賜”,通假;“不虔君命”即“對國君的命令不尊重”, “而”作轉折連詞,“卻”, “處之安乎”固定句式,意思是“做這樣的事能心安嗎”, “之’,代這樣的事,“乎”,翻譯成“嗎”。(2 ) “責”,此處應是“責備”,的意思;“救正”即糾正弊病,“世”即當時的人,“持祿固寵”意思是“保持祿位加固寵幸”。翻譯文言首先要結合上下文大體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關鍵字、辨識該句句式,然后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某些特殊詞語,如官職名、地名、年號名等可不譯),注意字句的落實。翻譯時還要注意按現代漢語的規范,達到詞達句順。 【考點定位】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文言文翻譯首先要找出關鍵字或句式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 出來的也可以“省略”,但特殊句式一定要翻譯出來。 【參考譯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晉江人。考中為進士甲科,知會稽縣。老百姓在鏡湖旁種田,常常擔心鏡湖泛濫。曾公亮設置斗門,將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處。曾公亮以端明殿學士的身主政鄭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聲名在外,盜賊全部逃竄到其他州縣,以至于晚上不用關閉大門。曾經有過客丟失橐中財物,發布文書詰查盜賊,曾公亮上報:“我所轄境不窩藏盜賊,恐怕是同行的人隱藏起來了吧。”進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習寫文章的章法,任職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臺閣的規章,首相韓琦經常咨詢訪問他。仁宗末年,韓琦請求設置皇儲,與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計。密州民田盛產銀子,有人偷取銀子,大理寺把他們當作強盜。曾公亮說:“這是禁物,偷取銀子雖然是強盜行為,與從百姓家中盜取財物有區別。”為此事堅持展開爭論,于是皇帝就下達給有司議論,比照搶劫盜竊財物的法律,這個強盜得以不被判死刑。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魚,又多次開通鹽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說:和他們較量,將要生事。曾公亮說:“剛開始時不禁止,以后將怎么辦呢?雄州趙滋勇敢有計謀,能夠勝任。”皇上派使者告訴趙滋,邊境禍害終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不久兼任戶部尚書。仁宗身體不適,遼國使者到來不能接見,讓曾公亮在館中設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質問使者說:“賜宴不到場,這是對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卻一定要他親臨宴會,做這樣的事能心安嗎?”使者于是赴宴。熙寧三年,曾公亮被授職司空兼侍中、河陽三城節度使、集禧觀使。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興軍。任職一年,回到京師,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元豐元年(1078),去世,終年八十歲。神宗臨喪哭泣,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端莊忠厚深沉,辦事細致周密,平時謹守禮儀,遵守規矩,但性情吝嗇,積累財富達巨萬。曾公亮起初推薦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輔政,才察知神宗正袒護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孫謀劃,大凡改變行事計劃,都聽從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沒有參與一樣。曾公亮派遣他的兒子曾孝寬為其謀劃,到神宗面前陳述與王安石沒有什么差別,這樣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為了感激他幫助自己,因而引見提拔曾孝寬到樞密院來報答他。蘇軾曾從容地責備曾公亮不能糾正弊病,世人譏諷他保持祿位加固寵幸。 2016年新課標Ⅱ卷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陳登云,字從龍,唐山人,萬歷五年進士,出鄢陵知縣,征授御史,出接遼東,疏陳安攘十冊,又請速首功之賞,改巡山西。還朝,會廷臣方爭建儲。登云謂議不早決,由貴妃家陰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災異抗疏,劾妃父鄭承憲,言:“承憲懷禍藏奸,窺覬貳,且廣結術士之流,曩陛下重懲科場冒籍,承憲妻每揚言事由己發,用以恐嚇勛貴簧鼓朝紳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宮與太后家亦謹避其鋒矣,陛下享國久長,自由敬德所致,而承憲每對人言,以為不立東宮之效。干擾盛典,蓄隱邪謀,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貴妃、承憲皆怒,同列亦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論吏部尚書陸光祖,又論貶四川提學副使馮時可,論罷應天巡撫李淶、順天巡撫王致祥,又論禮部侍郎韓世能、尚書羅萬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檢、朝右皆憚之。時方考選科道,登云因疏言:“近歲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則摧剛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則化直為佞。其間豈無剛直之人,而弗勝齟齬,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來,以剛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黨,遂嗜乞憐,如所謂‘七豺’‘八狗’者,言路顧居其半。夫臺諫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賤辱至此,安望其抗顏直繩,為國家除大奸、殲巨蠹哉!與其誤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進。”因條數事以獻,出按河南。歲大饑,人相食。副使崔應麟見民啖澤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進之于朝。帝立遣肆丞鍾化民赍帑幣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風裁峻厲。以久之當擢京卿,累寢不下,遂移疾歸。尋卒。 (節選自《明史·陳登云傳》)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承憲懷禍藏奸/窺覬儲貳且廣結術士之流/曩陛下重懲科場/冒籍承憲妻每揚言事由己發/用以恐喝勛貴/簧鼓朝紳/ B.承憲懷禍藏奸/窺覬儲貳/且廣結術士之流/曩陛下重懲科場冒籍/承憲妻每揚言/事由己發用以恐喝勛貴/簧鼓朝紳/ C.承憲懷禍藏奸/窺覬儲貳/且廣結術士之流/曩陛下重懲科場冒籍/承憲妻每揚言事由己發/用以恐喝勛貴/簧鼓朝紳/ D.承憲懷禍藏奸/窺覬儲貳且廣結術士之流/曩陛下重懲科場/冒籍承憲妻每揚言/事由己發用以恐喝勛貴/簧鼓朝紳/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中宮是皇后所居之宮,后來又可以借指皇后,這與東宮又可以借指太子是同樣道理。 B.陛下指宮殿中立有護衛的臺階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為對帝王的尊稱。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調動等,長官為吏部尚書。 D.移疾指官員上書稱病,實際是官員受到權臣詆毀,不得不請求退職的委婉說法。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陳登云不畏權貴,彈劾貴妃之父。他出于對朝廷的忠心,即便對鄭承憲這樣的國戚,也大膽揭發對方為非作歹,包藏禍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發怒。 B.陳登云敢于直言,檢舉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發現諸多問題,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貶職或罷免,以至朝廷大官們都很畏懼他。 C.陳登云上疏指出,選才慎于始進。他認為二十年來,剛直者很少被提拔進京,在朝著卻背公結黨,諂媚權貴,與其誤用后罷免,不如進用時慎重。 D.陳登云關心百姓,奏請救助災區。在他巡視河南期間,當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災情,皇上當即派遣寺丞鍾化民籌措錢款賑濟災民。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其間豈無剛直之人,而弗勝齟齬,多不能安其身。 (2)副使崔應麟見民啖澤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進之于朝。 【答案】 4.C 5.D 6.D 7.(1)難道沒有剛正的人,單禁不住抵觸排擠,大多無法安身。 (2)副使崔應麟見到百姓吃湖澤中的雁糞,便裝入袋中給陳登云看,登云隨即送至朝廷。 【解析】 4.【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首先應將句子回歸文本,結合語境理解大意,“承憲懷禍藏奸,窺覬貳,且廣結術士之流,曩陛下重懲科場冒籍,承憲妻每揚言事由己發,用以恐嚇勛貴簧鼓朝紳”,這句話的大意是:鄭承憲包藏禍心,覬覦儲君。天天與宦官往來,商量對策,而且廣泛交結山人、術士、道士、和尚之流。當初陛下重懲科場冒名頂替之人,鄭承憲的妻子每每揚言事情是自己揭發的,用來恐嚇勛貴,以巧言惑動朝廷人士。然后再根據句中的一些斷句標志進行斷句,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人名及動詞進行斷句,比如“承憲”“術士之流”“陛下”“科場”“承憲妻”“勛貴”“朝紳”;動詞“懷”“藏”“窺覬”“結”“懲”“揚言”“恐嚇”“簧鼓”。斷完之后還要重新讀一遍,看有無講不通的地方或者違反情理的地方。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對于文言斷句類型的題目,不要急于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了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找虛詞、察對話 、依總分 、據修辭 、對稱 、反復、辨句式。抓虛詞看位置:①“夫、惟、蓋、凡、竊、請、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經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后都可斷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茍”“縱”“是故”“于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②“乎、哉、也、矣、歟、焉”等語氣詞經常放在句尾;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斷句。③“以、于、為、而、則”等連詞經常放在句中。(2)對話、引文標志: 文言文的對話、引文常常用“曰”、“云”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第一次對話出現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語。關于利用虛詞斷句,這里有一個口訣,或許對同學們斷句會有些幫助:“曰”后冒(:),“哉”后嘆(!),“夫”“蓋”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畫圓圈(。)“耶”“乎”經常表疑問(?),“也”“者”作用要停頓。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記牢。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人名及動詞進行斷句,比如“承憲”“術士之流”“陛下”“科場”“承憲妻”“勛貴”“朝紳”;動詞“懷”“藏”“窺覬”“結”“懲”“揚言”“恐嚇”“簧鼓”。 5.【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學常識的能力。備考時要積累名著、名篇作者、時代、國別、文學形象、作品主題等文學常識。解答此道題目,需要逐項審讀,按照自己積累的有關知識,判斷相關內容,是否正確;要注意各項表述中有關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D. “移疾指官員上書稱病,實際是官員受到權臣詆毀,不得不請求退職的委婉說法”說法錯誤。“移疾”意同移病。釋義為舊時官員上書稱病,多為居官者求退的婉辭。可以根據語境“登云巡方者三,風裁峻厲。以久之當擢京卿,累寢不下”分析,是他自己求退的。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名師點睛】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點面結合記憶法。不管是在中考語文文學常識復習還是高考語文文學常識復習,我們都要做到突出重點;同時,還要注重全方位的復習(就是注意相關聯的知識點)。在做高考復習題時,有些知識點往往關鍵節點就在一處,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舉例:如教材所選魯迅的若干篇小說,要記每篇出自何處,很難,若記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吶喊》,便省時易記、事半功倍。其次:再來了解一下.縱橫結合記憶法。因為每個時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寫作背景也就不相同,從而又形成了橫的聯系;同一時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點,從而形成了橫的聯系。所以我們要把這些縱橫交錯的知識點組合起來,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網,達到快速而牢固的記憶。舉例:如我國古代戲劇史有三個高峰,一是元雜劇四大家加上王實甫,二是湯顯祖的“臨川四夢”,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這樣縱橫結合加以記憶,中國古代戲劇史又何愁記不住呢? 最后:重點了解門別類記憶法。在記憶一些文學常識時,我們可以把所關聯的知識點進行分類,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識按一定順序集中在一起強化記憶。可以成:考點分類、風格分類、地位評價分類、文章體裁分類、題材人物分類、等等。 舉例:風格流派,如“山水田園詩派”“邊塞詩派”“婉約派”“豪放派”等。文章體裁,如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上述記憶方法并非只能單獨使用,在實際記憶過程中,它們往往是綜合運用的。既是對文學常識的多角度記憶,又是變化了的反復記憶,其效果自然會更好。 6.【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解答此類題時,閱讀一定要細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較,閱讀一定要沉得住氣。依據文意,力求明辨各選項表述的正誤。D項,“皇上當即派遣寺丞鍾化民籌措錢款賑濟災民”錯誤,選項對應的文字在文中是說“帝立遣肆丞鍾化民赍帑幣振之”, 赍是拿東西給人。帑幣是國庫里的錢,因此不是“籌措錢款”。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干,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干,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干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 7.【試題分析】 翻譯的時候,應先找名詞,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勝”,禁受得住;“齟齬”,抵觸排擠,“安”,使動用法,使身安。第二句中,“啖”吃;“囊”,動詞,裝進去;“示”, 給……看。同時要注意句中的人名、官職名,比如“剛直之人”“副使崔應麟”“澤中”“登云”。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比如“剛直之人”“副使崔應麟”“澤中”“ 登云”。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 【參考譯文】 陳登云,字從龍,唐山人。萬歷五年(1577)進士,授職鄢陵知縣。政績最好,升為御史。出按遼東,上疏陳明安定邊境的十條對策,又請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賞賜制度。后改為山西巡撫。 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爭論立儲君的事。陳登云認為朝議遲遲不能決定,是貴妃家人暗中搗鬼。萬歷十六年(1588)六月因發生災害上疏彈劾貴妃父親鄭承憲,說:“鄭承憲包藏禍心,覬覦儲君。天天與宦官往來,商量對策,而且廣泛交結山人、術士、道士、和尚之流。當初陛下重懲科場冒名頂替之人,鄭承憲的妻子每每揚言事情是自己揭發的,用來恐嚇勛貴,以巧言惑動朝廷人士。不但惠安遭到他們算計,即使中宮與太后家也謹慎避開他們的鋒芒。陛下統治國家已很久了,這是惠政的結果,而鄭承憲每次對人說,認為是不立太子的結果。干擾盛典,蓄謀已久,以后有什么事他干不出來呢?如果不振奮朝綱,以大義決斷,否則即使日日不上朝不奏樂,穿白衣,停止刑罰,恐怕皇天也不答應,天變是不可抗拒的。”疏上,貴妃、鄭承憲都發了脾氣,同仁也以為陳登云危險,但皇上把奏疏留下了。 很久以后,他又上疏彈劾吏部尚書陸光祖、四川提學副使馮時可、應天巡撫李淶、順天巡撫王致祥、禮部侍郎韓世能、尚書羅萬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檢。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當時,正好考選科道,陳登云因而上疏說:“近來御史官,壬午以前害怕淫威,剛正的變溫柔了;壬午以后拘于情面,正直的變為諂媚。其間難道沒有剛正的人嗎,但不勝被攻擊傾軋,沒有安身的地方。二十年來,以正直提升為京官的只有一、二個人。背著皇上,培植黨羽,搖尾乞憐,像所謂‘七豺’、‘八狗’,御史占了一半。臺諫是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踐踏到這種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顧情面,正直地處理事情,為國除掉奸人、消滅敗類呢!與其因誤用而貶退,不如謹慎地考察人選。”因而條陳數件事獻給皇上。 出任河南巡按。那年發生大饑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應麟看見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來給陳登云看,陳登云便送到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鐘化民分發庫銀賑恤百姓。陳登云三次巡視地方,執政嚴厲,按規定應當提升為京官,屢次被宮中扣住不下發,于是他稱病歸家。不久之后就死了。
2016年新課標Ⅲ卷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4~7題。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進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編修,尋兼司經局校書。與修《大明會典》成,遷左中允。武宗立,以東宮恩,進左諭德,充講官,纂修《孝宗實錄》。時詞臣不附劉瑾,瑾惡之。謂《會典》成于劉健等多所糜費鐫與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實錄》成進左中允再遷翰林學士歷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費宏為禮部尚書。禮部事視他部為簡,自珪數有執爭,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稱“大慶法王”。番僧乞田百頃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稱大慶法王與圣旨并。珪佯不知,執奏:“孰為大慶法王?敢與至尊并書,大不敬。”詔勿問,田亦竟止。珪居閑類木訥者。及當大事,毅然執持,人不能奪,卒以此忤權幸去。教坊司臧賢請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請改鑄方印。珪格不行。賢日夜騰謗于諸閹間,冀去珪。流寇擾河南,太監陸訚謀督師,下廷議,莫敢先發。珪厲聲曰:“師老民疲,賊日熾,以冒功者多,僨事者漏罰,失將士心。先所遣已無功,可復遣耶?今賊橫行郊圻肘腋間,民囂然思亂,禍旦夕及宗社。吾儕死不償責,諸公安得首鼠兩端。”由是議罷。疏上,竟遣訚,而中官皆憾珪。御史張羽奏云南災。珪因極言四方災變可畏。八年五月,復奏四月災,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災變六十九事。今自去秋來,地震天鳴,雹降星殞,龍虎出見,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與焉,災未有若是甚者。”極陳時弊十事,語多斥權幸,權幸益深嫉之。會戶部尚書孫交亦以守正見忤,遂矯旨令二人致仕。兩京言官交章請留,不聽。珪歸三年,御史盧雍稱珪在位有古大臣風,家無儲蓄,日給為累,乞頒月廩、歲隸,以示優禮。又謂珪剛直忠讜,當起用。吏部請如雍言,不報。而珪適卒,年五十七。遣命毋請恤典。撫、按以為言,詔廕其子中書舍人。嘉靖元年錄先朝守正大臣,追贈太子少保,謚文毅。 (節選自《明史·傅珪傳》)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謂《會典》成于劉健等/多所糜費/鐫與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實錄》成/進左中允/再遷翰林學士/歷吏部左/右侍郎/ B.謂《會典》成于劉健等/多所糜費/鐫與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實錄》成/進左中允/再遷翰林學士/歷吏部左/右侍郎/ C.謂《會典》成于劉健等/多所糜費/鐫與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實錄》成進/左中允再遷翰林學士/歷吏部左/右侍郎/ D.謂《會典》成于劉健等/多所糜費/鐫與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實錄》成進/左中允再遷翰林學士/歷吏部左/右侍郎/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禮部為六部之一,掌管禮儀、祭祀、土地、戶擠等職事,部長官稱為禮部尚書。 B.教坊司是管理宮廷音樂的官署,專管雅樂以外的音樂、歌舞的教習等演出事務。 C.致仕本義是將享受的祿位交還給君王,表示官員辭去官職或到規定年齡而離職。 D.歷史上的“兩京”有多種所指,文中則指明代永樂年間遷都以后的南北兩處京城。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頂是(3分) A.傅珪進入仕途,參與纂修文獻。弘治年間,他兼任司經局校書,參與編修《大明會典》得以升職;武宗繼位,他進位左諭德,充講官,修撰《孝宗實錄》。 B.傅珪任職禮部.勸諫講究策略。他擔任禮部尚書時,由于屢有爭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頃,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稱大慶法王,不理會給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誣蔑報復。每遇大事,他都能堅持己見,不肯隨意改易,因而觸怒許多人;后因得罪權貴被迫退休,雖有言官請留,他仍堅持離職。 D.傅珪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評。御史盧雍稱贊他在位時有古代大臣風范,歸鄉后家無積蓄,艱難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為先朝守正大臣,追謚為文毅。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極陳時弊十事,語多斥權幸,權幸益深嫉之。 (2)又謂珪剛直忠讜,當起用。吏部請如雍言,不報。 【答案】 4.B 5.A 6.C 7.(1)極力奏陳其時社會弊病十件事,話語多指斥受寵的權貴,權貴愈加痛恨他。(譯出大意給3分,“權幸”“嫉”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2)又認為傅珪剛正忠實,敢于直言,應當起用,吏部按照盧雍的話上奏,沒有回復(譯出大意給3分,“忠讜”“報”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解析】 4.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的斷句能力。首先結合語境理解劃線句的意思再根據職位的變遷進行斷句即可。標點如下:謂《會典》成于劉健等,多所糜費,鐫與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實錄》成,進左中允,再遷翰林學士,歷吏部左、右侍郎。 【考點定位】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5.試題分析:回答此類題目,必須熟記文學名著的主要內容,區分文學常識的概念,仔細察看題干中的修飾限制成分。 【考點定位】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6.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C項“雖有言官請留,他仍堅持離職”有誤。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7.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注重直譯和意譯相結合。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參考譯文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進士。改任庶吉士。弘治年中,授予編修一職,不久兼任司經局校書。參與編修《大明會典》完成,遷任左中允。武宗即位,因為東宮恩賜,升任左諭德,充當為皇帝經筵進講的官員,編修《孝宗實錄》。當時文學侍從不攀附劉瑾,劉瑾很憎恨他們,說《大明會典》在劉健等人手中完成,耗費很多,要求削減參與編修者的官職,降傅珪為修撰。不久因為《孝宗實錄》編成,傅珪升任左中允,再升翰林學士,歷任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替費宏擔任禮部尚書。禮部的事務與其它各部比較相對簡單,但從傅珪開始多次直言規勸,章奏就多了起來。皇帝喜好佛,自稱大慶法王。西域僧人求百頃田地作法王下院,皇帝的親筆命令下到部里,說大慶法王的命令與圣旨等同。傅珪假裝不知道,執意上奏說:“誰是大慶法王,敢與皇帝并列,是對皇帝大不敬。”皇帝下詔不過問,求田之事也最終停止。傅珪閑居時類似木訥不會說話的人,到擔當大事時,毅然固執地堅持自己的意見,他人不能改變,最終因為這忤逆權貴佞臣而離職。教坊司樂官臧賢請求換牙牌,式樣要做得像朝廷官員的一樣,又請求重新鑄造他自己的方印,傅珪阻止沒有做成。臧賢經常在閹黨面前指責傅珪,盼望著除去傅珪。御史張羽奏報云南災情,傅珪趁此竭力陳說四方災害可怕。正德八年五月,再次奏報四月災情,傅珪于是進言說:“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災害六十九次。現今從去年秋天以來,地震雷鳴,天降冰雹,辰星墜落,龍虎出現,地裂山崩,總共四十二次,加之水澇旱災不斷,災害沒有像這樣嚴重的。” 極力奏陳其時社會弊病十件事,話語多指斥受寵的權貴,權貴愈加痛恨他。恰逢戶部尚書孫交也因為恪守正道被欺凌,閹黨就假托帝王詔命令二人退休。長安和洛陽監官和諫官交互向皇帝上書請求二人留任,皇帝不聽。傅珪歸家三年,御史盧雍稱贊傅珪在位有古大臣風范,家里沒有積蓄,每天為吃飯發愁,乞求發放每月的祿米和仆人每年的食米,以表示朝廷對官員的優待。又認為傅珪剛正忠實,敢于直言,應當起用,吏部按照盧雍的話上奏,沒有回復。傅珪去世,終年五十七歲。嘉靖元年錄入先朝守正大臣,追贈太子少保,謚號文毅。 2016年北京卷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題 桓公問于管子曰:“楚者,山東之強國也,其人民習戰斗之道。舉兵伐之,恐力不能過。兵弊于楚,功不成于周,為之奈何?”管子對曰:“即以戰斗之道與之矣。”公曰:“何謂也?”管子對曰:“公貴買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買生鹿。楚生鹿當一而八萬。管子即令桓公與民通輕重,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馬伯公將白徒而鑄錢于莊山,令中大夫王邑載錢二千萬,求生鹿于楚。楚王聞之,告其相曰:“彼金錢,人之所重也,國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賞有功。禽獸者群害也,明王之所棄逐也。今齊以其重寶貴買吾群害,則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齊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盡齊之寶。”楚民即釋其耕農而田鹿。管子告楚之賈人曰:“子為我致生鹿二十,賜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干斤也。”則是楚不賦于民而財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錢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對曰:“楚錢五倍,其君且自得而修谷。”桓公曰:“諾。”因令人閉關,不與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糴石四百,齊因令人載粟處芊【2】之南,楚人降齊者十分之四。三年而楚服。 桓公問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3】之術,為之奈何?”管子對曰:“公其令人貴買衡山之械器而賣之。燕、代必從公而買之,秦、趙聞之,必與公爭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價,天下爭之,衡山械器必什倍以上。”公曰:“諾。”因令人之衡山求買械器,不敢辯其價。齊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聞之,果令人之衡山求買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國聞之,果令人之衡山求買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爭吾械器,令其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釋其本,修械器之巧。齊即令隰朋漕粟千趙。趙糴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聞之,載粟而之齊。齊修械器十七月,修糶五月,即閉關不與衡山通使。燕、代、秦、趙即引其使而歸。衡山械器盡,魯削衡山之南,齊削衡山之北。內自量無械器以應二敵,即奉國而歸齊矣。 9.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令左司馬伯公將白徒而鑄錢于莊山 將:率領 B.什至而金千斤也 什:十倍 C.楚不賦于民而財用足也 賦:給予 D.衡山之民釋其本 本:農耕 10.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3分) A.使人之楚買生鹿 載粟而之齊 B.其人民習戰斗之道 公其令人貴買衡山之械器 C.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果令人之衡山求買械器 D.今齊以其重寶貴買吾群害 楚以生鹿藏錢五倍 11.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藏谷十之六 把十分之六的糧食儲藏起來 B.天且以齊私楚也 上天將用齊國(的金錢)惠及楚國 C.衡山之械器必倍其價 衡山兵器的價格一定翻倍 D.燕、代、秦即引其使而歸 燕、代、秦就帶領衡山的使節回國 12.將下面的句子譯為現代漢語。(6分) ①楚民即釋其耕農畋而 ②內自量無械器以應二敵,即奉國而歸齊矣。 13.在下面每個人物后的橫線上寫出一個恰當的熟語或成語,用來評價人物在文中的表現。(4分) ①桓公 ②管子 ③衡山之君 14.本文講述了管子運用謀略的故事,你從中獲得了哪些啟示?請結合文章內容具體回答。(5分) 【答案】 9.C 10.B 11.D 12.①楚國百姓就放棄了農耕而去捕鹿。②(衡山之君)心理估量沒有武器來應付兩個敵國,就帶領全國歸順齊國了。 13.【答案示例】桓公:從善如流(虛心納諫、擇善而從、從諫如流);管子:不戰而屈人之兵(審時度勢知己知彼神機妙算);衡山之君:因小失大(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愚不可及目光短淺) 14.答題角度參考:①用經濟、金融手段戰勝敵國②糧食安全對一個國家是極為重要的③上下一心是成功實施謀略的保證 【解析】 9.試題分析:此題考查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的理解能力。可根據平時對文言實詞的積累,結合著上下文具體語境分析判斷。C 項,可聯系上句“子為我致生鹿二十,賜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干斤也。”判斷此處的“賦”應為“征稅”。所以選C 。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近年來的高考文言文閱讀題考查的實詞,絕大多數源于教材,但《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要求高中生重點掌握的文言實詞就多達120個,而且每一個實詞還有諸多的義項,考生要完全掌握已非易事,對于遷移和運用更是難上加難。本題可利用語境分析法,即根據詞語所在句子的上下文具體語境分析判斷。 10.試題分析:此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理解能力。可根據文言虛詞的具體語境分析判斷。A項,之,均為“到”;B項,其,前者,代詞,他們的;后者,語氣助詞,加強語氣;C項,果,均為“果然”;D項,以,二者均為介詞,用。所以選B。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常見的文言虛詞共有以下18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其中“因、以、于、則、之、乃、且、而”尤受高考命題人青睞,是歷年高考試卷中的“老面孔”。做文言虛詞類題時,要著眼“意義”和“用法”兩點,“意義”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詞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將所學教材中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代入課外的語句中比較驗證。對于材料中的虛詞,要結合上下文語境去推敲;對于高考重點考的18個虛詞,特別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視積累。 11.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翻譯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應將待譯句子放回語境去理解,也應注意盡可能直譯,將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落實,補出省略成分,將特殊句式按現代漢語習慣譯出。例如本題選項D“其使”根據上下文具體語境可知,此處應為“燕、代、秦的使者”。所以選D。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易錯警示】翻譯文言首先要有語境意識,結合上下文大體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關鍵字、辨識該句句式,然后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某些特殊詞語,如官職名、地名、年號名等可不譯),注意字句的落實。翻譯時還要注意按現代漢語的規范,達到詞達句順。例如本題中要結合著具體語境,將“其使”的意思翻譯準確。 12.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翻譯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理解文中某些關鍵性語句,如重點實詞、虛詞意義、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等,用規范的現代漢語把它表達出來。此題翻譯時需要注意的關鍵詞句有:釋、畋、二敵等。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理解文中某些關鍵性語句,如重點實詞、虛詞意義、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等,用規范的現代漢語把它表達出來。例如本題重點的詞語應將釋、畋、二敵等關鍵詞語翻譯準確。 13.試題分析:此題考查鑒賞人物形象和理解詞語的能力。分析時,要根據文本中齊桓公、管子、衡山之君各自的言行舉止等描寫語句理解其人物形象,然后再根據平時對成語或俗語的積累,選用符合人物形象的詞語作答即可。 【考點定位】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能力層級為表達運用E。 【技巧點撥】從齊桓公與管子的對話內容來看,齊桓公的言行舉止表現出了他善于采納和吸取別人的意見,由此可聯想到從諫如流或虛心納諫。管子在文中的分析獨具眼光,具有遠見的卓識,故可聯想到“審時度勢,知己知彼”;衡山之君為了眼前的小利而最終丟失了整個國家,由此可聯想到“鼠目寸光”或“目光短淺”。 14.試題分析:既然回答故事對考生的人生啟示,顯然要先理解故事內容,并領悟故事蘊含的人生道理,然后從管子制定策略的角度和楚王與衡山君的角度,聯系現實生活來組織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考點定位】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能力層級為探究F。 【技巧點撥】根據“問題即是答案”的原則,解答此題,應先根據對文本內容的感知,概述出管子在本文中采用了哪些謀略,例如,在經濟、金融、糧食等方面的手段;燕、代、秦、趙等國的團結一心等都給我們人生重大的啟示,只要能體現以上幾個方面,言之有理即可。【參考譯文】 桓公向管仲問道:“楚國,是崤山以東的強國,它的人民嫻熟于戰斗的方法。(如果)派軍隊攻伐它,只怕(我們的)實力不能勝過它,會兵敗于楚國,這應該怎么辦呢?”管仲回答說:“就用戰斗的方法來對付它。”桓公說:“這怎么講?”管仲回答說:“您可用高價收購楚國的鹿。” 桓公便派人到楚國購買活鹿。管仲就讓桓公向民眾求購,貯藏了國內糧食十分之六。派左司馬伯公率領壯丁到莊山鑄幣。然后派中大夫王邑帶上二千萬錢到楚國收購活鹿。楚王得知后,向丞相說:“錢幣是人們看重的東西,國家靠它維持,英明的君主用它賞賜功臣。禽獸,是一些有害的東西,是英明的君主應當拋棄驅逐的東西。現在齊國用珍貴的寶物高價收買我們的害獸,這樣是楚國的福分,上天將用齊國的金錢惠及楚國。您通告百姓趕快去尋找活鹿,來把齊國的財寶全部換來。”楚國百姓就放棄耕種來獵捕活鹿。管仲還對楚國商人說:“您給我販來活鹿,二十頭就給您黃金百斤;十倍(二百頭)就給您黃金千斤。這樣楚國不向百姓征稅,財富也充足了。” 楚國人民都在外面找鹿。隰朋讓齊國百姓貯藏了五倍(于過去)的糧食,楚國憑借(出賣)活鹿貯藏了五倍(于過去)的錢幣。管仲說:“楚國可以攻克了。”桓公說:“怎么辦?”管仲回答說:“楚國貯藏的錢幣增加了五倍,楚王將會很得意,之后求購糧食。”桓公說:“好。”于是派人封閉關隘,不和楚國互通使節。楚王果然非常得意,然后求購糧食。但是幾個月都買不到糧食,楚國買一石糧食要四百錢。齊國派人運糧到芊地的南部出賣,楚人十分之四都投降齊國。幾年(三年)之后,楚國就服從(于齊國)了。 桓公向管仲問道;“我想要找到控制衡山國的辦法,這應該怎么辦?”管仲回答說;“您可以派人出高價收購衡山國的兵器進行轉賣。這樣,燕國和代國一定跟著您去買,秦國和趙國聽說后,一定和您爭著買。衡山兵器必然會價格翻倍。(如果天下爭相購買),衡山國兵器必然漲價十倍以上。”桓公說:“好。”于是派人到衡山尋找、收購兵器,不敢同他們付價還價。齊國實行購買衡山過兵器的策略十個月以后,燕、代兩國聽說,果然派人去衡山過買兵器。 燕、代兩國實行這一策略三個月以后,秦國聽說了這一消息,果然也派人去衡山國購買兵器。衡山國君告訴宰相說:“天下各國爭相購買我國兵器,讓兵器價錢提高二十倍以上。”衡山國的百姓都放棄農業,發展制造兵器的工藝。齊國則派隰朋到趙國購買糧食,趙國賣糧食每石十五錢,隰朋按每石五十錢收購。天下各國聽說這一消息,都運糧到齊國來賣。齊國使用了十七個月的購買兵器的策略,使用收購糧食的策略五個月,然后就封閉了關隘,不和衡山國互通使節(與衡山國斷絕了關系)。燕、代、秦、趙四國也把自己的使者從衡山帶領回國了。衡山國的兵器已經賣光,魯國侵占了它的南部,齊國侵占了它的北部。(衡山國或衡山國王)內心自己估量沒有兵器來招架兩個敵國,便奉送國土,歸降齊國了。
2016年上海卷 (五)閱讀下文,完成第16—21題。(18分) ①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博學能屬文,美須眉,善談論。郡將夏侯威異之,以兄霸之子妻之。舉上計吏,州四辟從事,皆不就。夏侯霸之降蜀也,姻親多告絕,祜獨安其室,恩禮有加焉。 ②帝將有滅吳之志,以祜為都督荊州諸軍事,鎮南夏,甚得江漢之心,吳石城守去襄陽七百余里,每為邊害,祜患之,竟以詭計①令吳罷守。于是戍邏減半,分以墾田八百余頃,大獲其利。在軍常輕裘緩帶,身不被甲,鈴閣以下,侍衛不過十數人,而頗以漁畋廢政。嘗欲夜出,軍司徐胤執綮當營門曰:“將軍都督萬里,安可輕脫!將軍之安危,亦國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門乃開耳!”祜改容謝之,此后稀出矣。 ③每與吳人交兵,克日方戰,不為掩襲之計。將帥有欲進譎詐之策者,輒飲以醇酒,使不得言。吳將鄧香掠夏口,祜募生縛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軍行吳境,刈谷為糧,皆計所侵,送絹償之,每會眾江渦游獵,常止晉地,若禽獸先為吳人所傷而為晉兵所得者,皆封還之,于是吳人翁然悅服。稱為“羊岱”,不之名也。祜與陸抗相對,使命交通,抗稱祜之德量,雖樂毅,諸葛孔明不能過也。抗常病,祜饋之藥。抗服之無疑心,人多諫抗,抗曰:“羊祜豈鴆人者?” ④祜女夫嘗勸祜有所營置,令有歸載者,祜黯然不應,遂告諸子曰:“人臣樹私則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識吾此意。” (節選自《晉書·羊祜傳》) 【注】①詭計:奇計。 16.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博學能屬文 (2)枯獨安其室 17.為下列居中加點詞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2分) (1)皆計所侵,送絹嘗之() A.侵占 B.侵犯 C.侵害 D.侵襲 (2)枯與陸抗相對,使命交通() A.結交 B.連接 C.往來 D.溝通 18.下列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2分) A.胤今日若死,此門乃開耳今君乃亡趙走燕 B.稱為“羊公”,不之名也名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C.枯女夫嘗勸枯有所營置視成所蓄,掩口胡盧而笑 D.人臣樹私則背公及諸河,則在舟中矣 19.把第③段畫線句譯成現代漢語。(6分) 每與吳人交兵,克日方戰,不為掩襲之計。將帥有欲進譎詐之策者,輒飲以醇酒,使不得言。 20.第④段中“此意”指的是:做大臣應當□ □ □ □。(2分) 21.依據②③兩段相關事跡,概括羊祜的主要品質,完成表格。(4分)
【答案】 16.(1)撰寫 (2)安守 17.(1)A (2) C 18.C 19.每次與吳人交戰約定好日期才交鋒,不做那些偷襲的事,部下將領中要獻那些詭詐的計策的.他就給人喝好酒,使獻計者醉不能言。 20.自守衛疆界,不要貪求小利;不樹私背公。 21.有眼見,識大局;深得軍心;以德服人,做人光明磊落;真誠待人,寬容大量。 【解析】 16.試題分析:文言實詞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閱讀重點考核的內容,課標卷近幾年有加大難得的趨勢,考的詞語一般在課本中沒有出現,要求學生根據文意進行推斷,答題時注意分析詞語前后搭配是否得當。(1)里根據前面“博學”和后面“文”可知,譯為動詞詞性,和文章搭配,故譯為“撰寫、創作”;(2)根據“其室”可知譯為動詞,結合后面內容“恩禮有加焉”可知,譯為“安守”。 文言詞語大部分對應的是現代漢語的一個詞語,但也有詞義轉移的現象,答題時應該重點注意。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17.試題分析:文言實詞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閱讀重點考核的內容,課標卷近幾年有加大難度的趨勢,考的詞語一般在課本中沒有出現,要求學生根據文意進行推斷,答題時注意分析詞語前后搭配是否得當。(l)句根據文意“割谷為軍糧,都按照所割的數量”譯為侵占;(2)句結合語境“羊祜和(吳國)陸抗兩軍對峙,互通使者往來”可知,選項C 正確。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18.文言虛詞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閱讀重點考核的內容,課標卷近幾年有加大難得的趨勢,要求學生根據文意進行推斷,答題時注意分析詞語前后搭配是否得當,A項譯為才;“乃”字是語氣助詞,可以起到承接的作用。B項結構助詞,不譯;賓語前置句的標志,不譯。C項“所”,譯為代詞,放在動詞前組成名詞性短語。D項譯為就;已經。此外還需要注意是否合語境,感情色彩等。文言詞語大部分對應的是現代漢語的一個詞語,但也有詞義轉移的現象。答題時應該重點注意。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19.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語句翻譯,需要抓住的關鍵詞有:“克”譯為約定,“為”譯為做,“將帥有欲進譎詐之策者”定語后置句,“輒”譯為就。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如“吳人”;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還要注意翻譯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對句子進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順。建議翻譯時打草稿。 考點: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20.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第④段中“此意”指的是內容,結合題干提示,把“此意”放回原文,結合“人臣樹私則背公,是大惑也”可知,“此意”應該指不樹私背公,自守衛疆界,不要貪求小利。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21.試題分析:考查二、三兩節的內容,概括羊祜的主要品質。根據不同的事跡,抓住關鍵內容分析人物品質。“安邊墾田”, “于是戍邏減半,分以墾田八百余頃,大獲其利”可見他有眼光,有膽識,有謀略;“徐胤當門”根據徐胤說的那番話,可知他深得人心;“鄧香歸降”根據他從不偷襲,“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可知,他做人光明正大,以德服人;“陸抗服藥”根據文意“祜饋之藥.抗服之無疑心”可知,他能夠真誠待人,寬宏大量.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參考譯文: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等到長大,博學能寫文章,身高七尺三寸,須眉漂亮,善于談論。與王沈一起被曹爽征召。王沈勸羊祜應征,羊祜說:“把自己交付給別人為別人做事,談何容易。”等到曹爽失敗,王沈因為是舊吏幸免,于是對羊祜說:“我常常記得你以前說的話。”羊祜說:“這不是開始時考慮到的。”他就是這樣有先見之明又不自我夸耀。 晉武帝有滅吳的打算,羊祜帶領軍隊鎮守南方,開辦學校,安撫教化遠近的百姓,深得江漢百姓之心。他向吳國人表明自己的誠意,凡投降的人要想離去,悉聽尊便。吳國石城守軍離襄陽七百多里,常在邊關騷擾,羊祜很擔憂這件事,最終用巧妙的計策讓吳國撤去了石城守軍。于是晉國防守邊關的士兵減了一半,羊祜分出減下來的一半人去墾荒,墾田八百余頃,收成非常可觀。羊祜初到荊州時,軍隊沒有百日之糧,到他鎮守荊州的后期,軍中已有可用十年的糧食儲備。有一次他想夜里走出軍營,軍司徐胤執戟擋住營門說:“將軍統管萬里疆域,怎么可以輕易出去呢?我如果今天死了,這營門才會開!”羊祜改變神色向他道歉,這以后就很少出軍營了。 羊祜率軍占據險要地勢,新筑五座城池,收取了大片肥沃的土地,從吳人手里獲取大量物資,石城以西的地方,全都被晉國所占有。在這前后,吳人前來投降的絡繹不絕。羊祜于是加大修明德行和信用的力度,用懷柔策略來安撫剛剛歸降的吳人。意氣昂揚,有吞并東吳的大志。每當和吳軍交戰,約定好日期后才出兵,不采用偷襲的辦法。將帥中如有想獻狡詐計謀的人,羊祜就拿醇酒讓他們喝,使他們醉而不能言計。有人俘虜了吳國的兩個小兒,羊祜就遣送他們回家。羊祜率軍走到吳國境內,割田里的谷子作軍糧,每次都計算所侵占谷物的數量,然后送去絲絹作賠償。每次會集眾人在長江沔水一帶打獵,都不越過邊界。如果獵物先被吳人射中卻被晉兵獲得,都原封不動交還吳國人。于是吳國人心悅誠服,稱羊祜為羊公,而不稱他的名字。 羊祜喜愛山水,每逢好時光,必定去峴山,設酒賦詩,從早到晚不知疲倦。曾經感慨嘆息,對從事中郎鄒湛等人說:“自古以來賢人名士,登此山遠望,如同你我這樣的人多了。他們都被埋沒無人知道了,讓人悲傷。如果死后有知,魂魄也應該登臨這座山。”鄒湛說:“公的美德冠絕四海,道承前代哲人,美好的名望,必將與這座山一同流傳。至于我等,應該像公所說的那樣。” 羊祜生病臥床,請求回京城。等在皇帝跟前陪坐時,羊祜當面向皇帝陳說伐吳的大計。他的病越來越重,于是推薦杜預代替自己。羊祜死后第二年吳國被滅,群臣向晉武帝祝賀,武帝端著酒杯流淚說:“這是羊太傅的功勞啊!” (六)閱讀下文,完成第22—26題。(13分) 勿齋記(明)朱舜水 ①世之學圣人者,視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幾萬里已。 ②古今之稱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聰明睿知莫過于顏淵,及其問仁也。夫子宣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為圣賢傳心之秘,何獨曰“非禮勿視,赤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夫視聽言動者,耳目口體之常事,禮與非禮者,中智之衡量, 而“勿”者下學之持守,豈夫子不能說玄說妙、言高言遠哉?抑顏淵之才不能為玄為妙、鶩高鶩遠哉?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學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顏淵者,從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極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騰君素好學,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齋。因號“勿齋”,初見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禮矣,不得輕有所請謁也,奈何以“勿齋”請余為之記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輕為搦管,如賈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厭夫高遠玄虛之故習,茫如捕風,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證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詢于芻蕘 ”,勿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擇焉”。余亦有之矣! [注]①傳心:傳授道統。②芻蕘:指割草砍柴的人。 22.概括第①段的意思。(2分) 世上學習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對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細,最終距離圣人之道不知有幾萬里。 23.第②段舉孔子、顏淵為例,對其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 A.以圣賢為例,具體典型,很有說服力。 B.交代“四勿”是圣賢道統傳授的秘訣。 C.借助圣賢之人的做法,引出文章觀點。 D.通過對比,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遠。 24.作者初見藤君就答應為他作記,原因是什么?(2分) 25.對第③段畫線句理解恰當的一項是()。(2分) A.“狂夫”借指藤君,表達謙遜之意。 B.“圣人”借指藤君,表達感激之情。 C.作者認為自己境界與圣人相距甚遠。 D.作者為藤君向自己求文而感到慶幸。 26.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話作答。)(4分) 【答案】 22.世人學習圣人之道,把圣人看得太高,因而距離圣人之道很遠。 23.D 24.藤君好學,有志于“四勿”;他厭惡高遠玄虛的舊習,想要得到我的話來證實他的生平之志和中庸之德。 25.C 26.要務實,腳踏實地做學問,不能追求高遠玄虛之說 【解析】 22.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概括文意的能力。第一段的意思是“世上學習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對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細,最終距離圣人之道不知有幾萬里”,依據意思概括即可。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23.試題分析:題干要求選出“第②段舉孔子、顏淵為例,對其分析不恰當的一項”,D項,“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遠”有誤,文章第二段說“豈夫子不能說玄說妙、言高言遠哉?抑顏淵之才不能為玄為妙、鶩高鶩遠哉”,可見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遠。 考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24.試題分析:題干問的是“作者初見藤君就答應為他作記,原因是什么”,答題的區域在第三段。考生可以找到“騰君素好學,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齋”“抑其心久厭夫高遠玄虛之故習,茫如捕風,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證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這些內容,然后進行概括即可。學.科網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25.試題分析:題干問的是“對第③段畫線句理解恰當的一項”。A項,“‘狂夫’借指藤君”錯,“狂夫”應指自己;B項“表達感激之情”有誤;D項,“感到慶幸”有誤。 考點: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26.試題分析:第二段借用孔子和顏淵的例子來說明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遠,由此說明自己的修身之道,即要務實,要腳踏實地;第三段借對騰君的分析來表明自己的觀點。 考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譯文: 世上學習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對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細,最終距離圣人之道不知有幾萬里。 古今能稱得上圣人的沒有比孔子偉大的,聰明睿智沒有超過顏淵的。等到顏淵向孔子詢問仁的時候,孔夫子用精微妙理給他解答,這正是圣賢之人傳授道統的秘訣,為什么獨獨說“非禮勿視,赤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那些看、聽、說、動的事,是耳目口體的功能,是否符合禮教,需要內心的智慧去衡量,“勿”是學習人情事理基本常識的最基本要求,難道夫子不能說玄妙高遠的話?還是顏淵的才能不能追求玄妙高遠的志向?他們用來傳授的東西,只不過是日常之所擅長之事,人情事理最基本的常識,他們很少有比不上顏淵的,由此可以知道了。所以那些懂得道義精妙的人,是在這些方面而不是在那些方面。 騰君向來喜好學習,有志于追求“四勿”之境界,用它給自己的書齋命名。因此稱為“勿齋”。初次在太史所見面。士大夫初遇的時候,都自有禮節,不會輕易有所請求之事,為什么拿“勿齋”來請我給它做記呢?我不了解這個人,又為什么輕易為他執筆為文,就好比商人炫耀他的玉想求得出售呢?或者是他內心久已厭惡那些高遠玄虛的舊習,茫茫然就好比捉風一樣,一旦醒悟,想要得到我的話來證實他的生平之志,中庸的品德嗎?“古代圣賢有句名言,要虛心向割草打柴的人請教”,勿齋有啊!“(即使是)狂妄之人的言語,圣人也會選擇性的聽取”,我也被聽取了啊!
2016年天津卷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題。 李臺州傳 [宋]楊萬里 李臺州名宗質,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質而罹靖康之亂,母子相失,宗質以父蔭,既長,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馬季思官蜀,宗質曰:“吾求母,東南無之,必也蜀 ?”從之西,舟所經過州,若縣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聲號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歸,不食,司馬家人哀之,必寬警之, 飲泣強食,季思秩滿東下,所經復然,競不得。至荊州,復然。日旦夕號呼,嗌痛氣憊,小憩于茗肆,垂涕。 坐頃之,一乞媼至前,揖曰:“官人與我一文兩文。”宗質起揖之坐,禮以客主,既飲茗,問其里若姓。媼勃然怒曰:“官人能與我幾錢,何遽問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質起敬,謝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霽怒,試言之,何害?怒火鄉鄰或親族也,某倒囊錢為阿婆壽。”媼喜曰:“老婆姓異甚,不可言。”宗質力懇請,忽曰:“我姓展。”宗質 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媼曰:“官人勿誤,吾兒有驗,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質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觀者數十百人,皆嘆息涕下。 宗質負其母 歸,季思與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輿孝養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終,宗質亦白首矣。 宗質乾道庚寅為洪倅,時予為奉新縣令,屢謁之,不知其母子間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質造朝,除知臺州。朝士云:“李臺州,曾規姻家也,規無子,子臺州之子。” 予一見不敢再 ,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臺州既沒,予與丞相京公同為宰掾,談間,公為予言李臺州母子事,予生八年,喪先太夫人,終身飲恨。聞之,泣不能止,感而為之傳。 贊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臺州,生而不知失母,壯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東坡先生頌朱壽昌,至今詠歌以為美談。若李臺州,其事與壽昌豈異也,茲不謂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為士大夫言之,聞者必泣。人誰無母?有母誰無是心哉?彼有未嘗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愛者獨何心歟? 8.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生宗質而罹靖康之亂 罹:遭遇 B.愿霽怒 霽:停止 C.除知臺州 除:罷免 D.終身飲恨 飲:含著 9.依次填入文中空白處的詞語,最前當的一項是 ①東南無之,必也蜀 ②必寬譬之, 飲泣強食 ③宗質負其母 歸 ④予一見不敢再 A.焉 乃 于 者 B.乎 其 以 者 C.乎 乃 以 也 D.焉 其 于 也 10.文末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 A.彼有未嘗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愛者/獨何心歟? B.彼有未嘗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愛者/獨何心歟? C.彼有未嘗/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愛者/獨何心歟? D.彼有未嘗/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愛者/獨何心歟? 11.以下六句話分編為四組,全都直接表現出李臺州“至孝”的一組是 ①既長,仕所至必求母 ②舟所經過州,若縣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聲號呼 ③某倒囊錢為阿婆壽 ④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 ⑤自是奉板輿孝養者十余年 ⑥規無子,子臺州之子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①⑤⑥ D.②④⑥ 12.下面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宗質出生后因戰亂母子失散,長達后曾四處尋訪母親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飯不思,黯然神傷。 B.作者楊萬里素來仰慕李臺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臺州去世之后,才寫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傳頌其事跡。 C.為一位官員作傳,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卻記敘其尋母盡孝之事,楊萬里有褒揚孝道,規勸世風之意。 D.文章記李臺州事跡,以尋母、認母,侍母為線索,集中筆墨描寫認母場景,詳略得當,主次分明。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季思軼滿東下,所經復然,竟不得。(2分) (2)宗質起揖之坐,禮以客主。(3分) (3)若李臺州,其事與壽昌豈異也,茲部謂之至孝通于神明乎?(3分) 【答案】 【答案】 8.C 9.C 10.B 11.A 12.B 13.(1)季思任期已滿,向東而下,所經過的地方李臺州仍然這樣,始終沒有找到。(2)宗質站起來向她作揖請她坐下,用主客之禮待她。(3)像李臺州,他的事跡難道和朱壽昌有什么不同嗎?這不就是所說的至孝和神明想通嗎? 【解析】 8.試題分析:除:授予官職。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文言實詞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閱讀重點考核的內容,課標卷近幾年有加大難得的趨勢,考的詞語一般在課本中沒有出現,要求學生根據文意進行推斷,答題時注意分析詞語前后搭配是否得當,還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現以今釋古的現象。此題中的“除”解釋為“罷免”就是典型的以今釋古,同時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 9.試題分析:此題中③前面是“負”后面是“歸”,是兩個動詞,應是表承接的詞語;“焉”做語氣詞一般放到句首,由此排除AD ,②中前后句應該是條件關系,用“其”無法銜接前后文,由此排除B 。 【考點定位】這是一道文言虛詞的辨析的此題,注意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重點記憶考綱規定的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和意義,此題注意“焉”和“以”的用法,然后分析所給語句前后的關系。 10.試題分析:注意全后句的語意關系,重點注意“失母”“求母”和“母存“的三個層次,同時注意“而”“或”的并列結構。 【考點定位】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文言斷句的題目,注意一些常見的標志性的虛詞,注意結構的對稱,這是基礎,一般考核較少,大多集中在人稱的轉換和在句中充當的成分,還要注意一個事件不要強行斷開,不然句子就會支離破碎,相反兩個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斷開。選擇題答題時注意選項的對比,然后結合文意進行分析。注意“失母”“求母”和“母存“的三個層次,同時注意“而”“或”的并列結構。 11.試題分析:③不能反應“至孝”, ⑥與“李臺州”無關。 【考點定位】文言文信息篩選的題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題時注意題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質,還要注意有沒有“直接表現”等字樣,注意運用排除法作答。還有是某人的什么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敗的原因的分析分析,答題方式和人物性格分析類似。此題是人物是“李臺州”,品質是“至孝”, 然后分析列出的各項③不能反應“至孝”, ⑥與“李臺州”無關。排除這兩項,自然得到答案。 12.試題分析:“素來”錯誤。注意結合文章的內容進行分析。文中有“亦未知其孝”。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題目,錯誤選項的設置多以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的錯位為重點,有時會在一些詞語的翻譯上命題,因對詞語翻譯錯誤而出現誤判,有時還涉及到文章寫作手法的分析。內容的角度答題時注意分析選項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實這些情節,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確,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題選項B“素來”錯誤,文中有“亦未知其孝”。 13.試題分析:重點詞語:“軼”“竟”“揖”“以”“若”“茲”“謂” 【考點定位】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文言翻譯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內容,翻譯注意直譯,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補充,這樣才能做到不丟分。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如此題中的“軼”“竟”“揖”“以”“若”“茲”“謂”等實詞,同時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現象,如詞類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譯,還要注意翻譯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對句子進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順。 參考譯文 李臺州名宗質,字某,北方人,不知道是哪個郡邑的。母親姓展,是妾,生下宗質后遭遇靖康年間的動亂,母子失散了。宗質憑著父親的官職得到蔭賞。長大以后,到達做官的所在必定到處尋找母親,沒有找到。姻親司馬季思到蜀地去做官,宗質說:“我尋找母親,東南地區沒找到,一定在蜀地吧?”于是跟隨他到西部去,乘船經過各個州,像是縣或者是村市,一定登上岸邊,走遍這個地方大聲呼叫,喊道:展婆,展婆,到了傍晚,才哭著回去,不吃飯,司馬家的人很同情他,一定多方寬慰告誡他,他才一邊哭著一邊勉強吃點東西。等到季思任職期滿,向東而下,所經過的地方李臺州仍然這樣,始終沒有找到。到了荊州,仍然這樣。每天早晚號叫呼喊,咽喉疼痛,身體疲憊,在茶樓稍事休息,流淚。 坐了一會兒,一個討飯的老婦人來到他的面前,作揖說:“官人給我一文兩文錢吧。”宗質站起來向她作揖請她坐下,用主客之禮待她。喝完茶以后,詢問老人的家鄉姓氏。老婦人勃然大怒說:“官人能給我多少錢,為何猛然問我姓名?我不是要飯的。”宗質更加恭敬,道歉說:“我十分惶恐,忤逆了阿婆,希望您能停止生氣,試著說一說,又有什么害處呢?如果或許是鄉鄰或親族,我愿意傾囊為阿婆饋贈財物。”老婦人高興地說:“我的姓氏很怪異,不能說。”宗質極力懇請,老婦人忽然說:“我姓展。”宗質驚訝地站起來,抱著她,大哭道:“夫人,您是我的母親啊。”老婦人說:“官人不要錯了,我兒子有可以驗證的標記,他的右腋下有一紫色的痣,大小如杯子。”宗質跪拜說:“是這樣的。”露出右腋給她看,于是母子擁抱在一起哭泣,周圍觀看的人有幾十甚至上百人,他們都一邊嘆息一邊哭泣。 宗質背著他的母親回去,季思和家人孩子也為他們哭泣,從此以后迎養母親孝順奉養十多年,母親在高齡壽終,宗質也已經白頭了。 宗質乾道庚寅年間為洪倅,我當時是奉新縣縣令,多次拜見他,不知他們母子之間的這些事情。第二年,我到中都做官,宗質回到朝廷,授予臺州知州。朝士們說:“李臺州,是曾覿的蔭家,曾覿沒有兒子,把臺州的兒子當作自己的兒子。”我見了一次不敢見第二次,也不曾知道他的孝順。 十七年后,李臺州去世以后,我和丞相京公一同做宰掾,談話間,京公對我說起李臺州母子的事情。我八歲的時候,先太夫人去世,我終身抱憾。聽說這件事情之后,哭泣不能停止,感動并且為他做傳。 稱贊說:孔子說:“孝悌達到極點是和神明相通的。”像李臺州,生下來就不知道失去母親,成年以后知道尋找母親,尋找母親卻找不到,找不到卻不懈怠,走遍半個天下,到老了才找到。昔日蘇東坡歌頌朱壽昌,至今人們都詠嘆歌頌并以為美談。像李臺州,他的事跡難道和朱壽昌有什么不同嗎?這不就是所說的至孝和神明相通嗎?如果不是至孝怎么能和神明相通,不是和神明相通怎么能找到母親?我每次對士大夫們說起這件事,聽到的人必定哭泣。人們誰沒有母親?有母親誰沒有這樣的心呢?他們有母親,未曾失去母親,擁有母親,不用等待尋找母親,母親活著有的人卻忽視并且不尊敬她,亦或者違背甚而不愛惜她,他們這是什么心啊?
2016年江蘇卷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題。 祖諱汝霖,號雨若。幼好古學,博覽群書。少不肯臨池學書,字丑拙,試有司,輒不利。遂輸粟入太學,淹賽二十年。文恭①捐館,家難漸至。大父讀書龍光樓,輟其梯,軸轅傳食,不下樓者三年。江西鄧文浩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條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郵亭,文浩對大父邑邑不樂,蓋文浩中忌者言,言大父逆開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見大父覲歇預。是日將別,顧大父曰:“汝則已矣,還教子讀書,以期不墜先業。”大父泣曰:“侄命墨,特耕而不獲耳,蔗襄尚不敢不勤。”文浩曰:“有是乎?吾且面試子。”乃姑“六十而耳順”題,大父走筆戎,文不加點。文潔驚喜,去節曰:“子文當名世,何止料名?陽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讀書鶴鳴山,書夜不輟,病目眚,下幃靜坐者三月。友人以經書題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輒塞耳不敢聽。入閑,日未午,即完牘,牘落一老教諭房。其所取牘,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牘且盡已。教諭忿恚而泣,公簡其牘少七卷,問教諭,教諭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資耳。”公曰:“亟取若笑資來!”公一見,撫掌稱大妙,洗卷更置丹鉛。《易經》以大父擬元,龔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進士,授清江令,調廣昌,僚【案】多名下士。貞父黃先生善謔弄,易大父為紈绔子。巡方下疑獄,令五縣會【】之,貞父語同寅曰:“爰書例應屬我,我勿受,諸君亦勿受,吾將以困張廣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辭,走筆數千言,皆引經據典,斷案如老吏,貞父歙然張口,稱“奇才!奇才!”遂與大父定交,稱莫逆。滿六載,考卓異第一。 (選自張岱《家傳》,有刪節) 6.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不事文墨久已 事:從事 B.病目眚 病:疲憊 C.詈不佳 詈:責罵 D.令五縣會鞠之 鞠:審訊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張汝霖早年雖博覽群書,但在科舉方面并不順利,直至他父親去世都沒有考取功名。 B.鄧文浩公聽信別人的傳言,認為張汝霖已難以造就,后通過當面測試才改變了看法。 C.張汝霖參加科考時差點因老教諭的昏聵而名落孫山,幸虧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黃貞父斷案時遇到難題,無法解決,張汝霖下筆千言,精準斷案,黃稱贊他為奇才。 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漢語。(8分) (1)汝則已矣,還教子讀書,以期不墜先業。 (2)友人以經書題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轍塞耳不敢聽。 9.根據文中張作霖的科舉經歷,概括當時科舉考試的相關特點。(4分) 【答案】 6.B 7.D 8.(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兒子讀書,希望能保住先人的事業。 (2)朋友用經書中的考題彼此商量,(考題)一傳入他耳中文章馬上就形成了,后來再有談到(考題)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聽了 9.考生書法的優劣對考試成績有影響;可捐納財貨進入太學;考題出自經書;考官的喜好直接決定 【解析】 6.試題分析:解答此題,可用代入法,即將各選項解釋代入原文語境,考察其是否同語境吻合。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 7.試題分析:解答此題,應首先根據各選項表述在文本中找出相應內容,再同文本內容進行內容仔細比較,以發現問題。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 8.試題分析:解答此題,首先要根據文本中該句子的上下文認真揣摩句子大意,然后找準句中的關鍵詞語進行翻譯。翻譯一般為直譯(某些特殊詞語,如官職名、地名、年號名等可不譯),注意字句的落實。翻譯時還要注意按現代漢語的規范,達到詞達句順。 考點: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 9.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篩選信息和歸納句意的能力。答題時,應抓住題干中“當時科舉考試的相關特點”這個要求和題干中“根據文中張作霖的科舉經歷”的范圍限制,在文本中認真篩選相關信息。 考點:篩選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C。 參考譯文 我祖父的名字叫張汝霖,號名叫雨若,從小就喜歡學習古文,博覽群書。小時候他不愿意臨摹書法家的書法,因此字寫得很丑,因而在去官衙考試時,總是不能被錄取。于是就用糧食買了個上太學的資格讀書,在其中待了二十年。我曾祖父去世后,家境一天天困難。我祖父在家中龍光樓讀書,去掉下樓的梯子,用吊車將食物送上樓去,曾經三年沒有下樓。江西鄧文杰先生到越地來悼念我曾祖父,曾祖父墳旁的樹都已經長大了,鄧先生撫摸著樹枝淚流滿面,哭啼著離開。曾祖父送他到郵亭,鄧文杰對祖父很不高興,原來是他聽信了別人說的壞話,說我的祖父近日開了一家酒店,好久都沒有寫文章了,所以看見我祖父就連聲嘆氣。那天鄧文杰要走了,回頭對祖父說:“你算了,回去后教育兒子讀書吧,希望你能保住你先人的事業。”祖父哭著說:“我的命運不好,只是耕種而沒有收獲啊,但是耕耘還是不敢不勤奮的。”鄧文杰說:“有這種情形嗎?我將要當面考考你。”就順手拈取了“六十而耳順”這個題目讓祖父寫文章,祖父提筆就寫,文不加點,一揮而就。鄧文杰又驚又喜,鼓掌說:“你的文章應當在社會上出名,豈止是在考場上考取功名?你父親大概還沒死吧!” 甲午年正月三十,祖父就到了南都,在雞鳴山讀書,一直到深夜都還手不釋卷,因而害了眼病,在考試院靜坐了三個月。朋友用經書中的考題彼此商量,(考題)一傳入他耳中文章馬上就形成了,后來再有談到(考題)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聽了。進入考場后,時間還沒到中午,就完成了文章。他的答卷落到了一個老教諭的手中。這位老教諭把他所選取的文章上呈給大主考李九我先生,李先生看了大罵這位老教諭,命令他重選送上來,送上來又不是好的文章,以致送了三四次,試卷差不多快要送完了。老教諭七分地哭泣著,李九我先生翻檢試卷少了七分,詢問老教諭,老教諭說:“這七份試卷文理極其不通,我把它們留下來作為笑料罷了。”李先生說:“趕快把這些你認為是笑料的試卷拿來!”李先生一見我祖父的文章,鼓掌稱贊很妙,把卷子重新用紅筆批閱一遍。關于《易經》,打算把祖父的文章作為第一名,龔三益第二,其余的五篇全部放置在高等。 乙未年,祖父考為進士,被授以清江縣令,又被調到廣昌,僚屬大多是有名的人。黃貞父先生喜歡開玩笑戲弄人,認為我祖父是紈绔子弟而看不起他。剛好巡撫布置一件疑難案件,讓五個縣的縣令會同審理。黃貞父對同事們說:“按照慣例這個案件應該交給我辦,我不接受,大家也不要接受,我準備用這個案件來難倒張廣昌。”我祖父知道他的心意,就并沒與一再推辭,拿起筆寫了好幾千字,判斷案子就像很有經驗的老年官吏。黃貞父吃驚地張開嘴,稱贊祖父是“奇才!奇才!”黃貞父就決定同我祖父建立朋友關系,并成為莫逆之交。祖父做官滿了六年,每次考察評比都是第一名。
2016年浙江卷 (一)閱讀下列文言文,回答16--20題 瑯嬛福地記 (明)張岱 晉太康中,張茂先①為建安從事,游于洞山。緣溪深入,有老人枕書石上臥,茂先坐與論說。視其所枕書,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異之。老人問茂先曰:“君讀書幾何?”茂先曰:“華之未讀者,二十年內書;若二十年外書,則華固已讀盡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門入,途徑甚寬,至一精舍,藏書萬卷。問老人曰:“何書?”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書欲富。又問“何書?”老人曰:“萬國志也。”后至一密室,扃鑰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暑篆,曰“瑯嬛福地”。問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全真、七瑛、丹書、秘籍。”指二犬曰:“此癡龍也,守此二千年矣。”開門肅茂先入,見所藏書,皆秦漢以前及海外諸國事,多所未聞。如《三墳》《九丘》《連山》《歸藏》《桍杌》《春秋》諸書,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餉之,鮮潔非人世所有。茂先為停信宿而出,謂老人曰:“異日裹糧再訪,縱觀群書。”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門石忽然自閉。茂先回視之,但見雜草藤蘿,繞石而生,石上苔蘚亦合,初無縫隙。茂先癡然佇視,望石再拜而去。 嬴氏焚書史,咸陽火正熾。此中有全書,并不遺只字。上溯書契前,結繩亦有記。鷂前視伏羲,已是其叔李。海外多名郭,九州一黑痣。讀書三十乘,千萬中一二。方知余見小,春秋問蛄蟪。石彭與鳧毛,所見同兒稚。欲入問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絕壁間,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門,可望不可企。坐臥十年許,此中或開市。 【注】①張茂先:名華,字茂先。西晉文學家。 1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門肅茂先入 肅:恭敬的樣子。 B.茂先為停信宿而出 信宿:兩三天。 C.異日裹糧再訪 裹糧:攜帶糧食。 D.讀書三十乘 乘:車。 1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茂先坐與論說 而世又不與能死節者比 B.若二十年外書 若望仆不相師 C.多所未聞 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 D.望石再拜而去 畢禮而歸之 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張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當張茂先提出“裹糧再訪”的請求時,老人又笑而不答。兩“笑”之下,老人寬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 B.本文借一個充滿神異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源記》則借虛構桃源仙境寄托社會理想:兩文有異曲同工之妙。 C.本文敘事簡練,描寫細膩,結尾議及“嬴氏焚書史”,旨在批評秦王嬴政焚書坑儒,導致典籍損毀的行為,體現了“記”敘議結合的特征。 D.張岱行文善于渲染,筆墨傳神:說老人,則有“枕書石上臥”;寫福地,則有癡龍“守此二千年矣”。結尾用韻文的形式點明主旨,發人深思。 19.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7分) (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餉之,鮮潔非人世所有。(3分) (2)方知余見小,春秋問蛄蟪。(4分) 20.用“/”給下面的文段斷句。(3分) 進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獨以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則諛皆非事實知治亂之體者也夫抱石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方今之勢何以異此 (選自賈誼《治安策》) 【答案】 16.A 17.B 18.C 19.(1)張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給他吃,食物的鮮美潔凈不是人間能擁有的。(2)(經過此事)才知道我見識淺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蟬不知道四季的轉換。 20.進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獨以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則諛/皆非事實知治亂之體者也/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方今之勢//何以異此 【解析】 16.試題分析:A項的錯誤在于,這里的“肅”雖然的確有“恭敬”的意思,但不能譯為“的樣子”,而只能是表示一種態度,應譯為“恭敬地(請別人)”。 【名師點睛】文言實詞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閱讀重點考核的內容,答題時應根據語境,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具體可用代入法,即將各選項解釋代入文本語境,考察期同上下文語境是否吻合。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17.試題分析:題中,B項的“若”,第一句作連詞,相當于“至于、如果是”;第二句作動詞,“好像”之意。A項的“與”都作介詞,相當于“同”。C項的“所”都作助詞,同后面的動詞組成名詞性“所”字短語。D項的“而”都作連詞,連接兩個動詞或動詞性短語。 【名師點睛】這是一道辨析文言虛詞的題目,復習備考時要注意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重點記憶考綱規定的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和意義,還要重點記憶課本中的經典例句。答題時首先明確課本的虛詞的含義,然后對各選項中兩個句子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認真加以比較。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18.試題分析:題中,C項錯誤在于,根據文本全文,文章之所以議及秦始皇焚書之事,是為了說明洞中所藏之書保存得完整,沒有只字遺漏,并沒有批評秦王的意思。 【名師點睛】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題目,錯誤選項的設置多以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的錯位為重點,有時會在一些詞語的翻譯上命題,因對詞語翻譯錯誤而出現誤判,有時還涉及到文章寫作手法的分析。答題時應在讀懂全文大意的基礎上,首先確定各選項在文本中的區間,然后將各選項表述同文本相關內容進行認真仔細的比較,以發現異同,確定正誤。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 19.試題分析:題中,第(1)句中的“爽然”有“茫然、悵惘”之意,“自失”即自己感到失落;“晌之”即“給他吃”的意思,“鮮潔”即鮮美潔凈。第(2)句中的“方”即“才”, “見小”即見識淺陋,“春秋問蛄蟪”的典故出自《莊子逍遙篇》,蛄蟪就是蟬,蟬的壽命很短,不知道春秋季節的輪換。 【名師點睛】文言翻譯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內容,翻譯注意直譯,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補充,這樣才能做到不丟分。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還要注意翻譯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對句子進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順。【考點定位】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20.試題分析:題中文段,“曰”“矣”“也”“者”都是斷句的標志性詞語;動詞“寢”的處所是“其上”,其后應斷句;動詞“燃”和“安”之后都既無賓語也無補語,后面應斷句;“方今之勢”是“何以異此”的主語,主謂之間應斷句。 【名師點睛】文言斷句的題目,可以注意一些常見的標志性的虛詞,注意句子詞語結構的對稱,還要注意一個事件不要強行斷開,不然句子就會支離破碎,相反兩個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斷開。給文言斷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職名、文言虛詞、句子結構以及語段中動詞的賓語或補語等斷句。 【考點定位】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參考譯文】 晉朝太康中年,張華擔任建安從事,在洞山游覽。順著小溪進入深山,有一個老人枕著書躺在石板上,張華同他談輪。張華看他頭枕著的書,上面寫的都是蝌蚪文,不能辨識,張華感到很詫異。老人問張華說:“您讀了多少書?”張華說:“我沒有讀過的書都是近二十年內的新書,如果是二十年以前的書,我早就全部讀完了。”老人微笑著,拉著張華的手臂走到石壁下,忽然出現一道門可以走進石壁,路徑比較寬,到了一個精雅的屋舍,里邊裝了一萬卷書。張華問老人說:“這是些什么書?”老人說:“這是世上的歷史書。”又到了一個房間,里面收藏的書籍更加豐富。張華又問:“這里藏的什么書?”老人回答:“這是萬國的歷史書。”后又到了一個密封的房間,用堅固的鎖鎖著,有兩只狗守在門前,門上印有大印,寫著“瑯嬛福地”四個字。張華問老人道:“這是什么地方?”老人說:“這里藏有玉京、全真、七瑛、丹書、秘籍。”老人指著兩只狗說:“這就是癡龍,在這里守了兩千年了。”老人開門躬身揖請張華進屋,張華看見這里收藏的書,全都是秦漢以前以及海外諸國的事,很多都聞所未聞。比如《三墳》《九丘》《連山》《歸藏》《桍杌》《春秋》等書籍,也全都在這里。張華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給他吃,食物的鮮美潔凈不是人間能擁有的。張華因此在這里停留了兩三天才出來,對老人說:“以后我帶著糧食再來拜訪,觀看全部書籍。”老人笑而不答,送張華出來。剛走出來,石門忽然自己關閉了。張華回頭一看,只見雜草藤蘿,纏繞著生長在石頭上,石板上苔蘚也是一整塊,一點縫隙都沒有。張華呆呆地注視著,朝著石板拜了兩拜才離開。 秦始皇燒掉了諸子百家的書籍,咸陽城中烈火正熊熊燃燒。這里卻有保持完整的書籍,連一個字都沒遺漏。上溯到書契之前,連結繩記事之時也有記載。(唐太宗)懷揣一只鷂子,連看伏羲都變成了叔李。海外有很多有名的城郭,它們多如牛毛就像九州里的一顆黑痣。讀書即使讀了三十車,也只能是千萬分之一二。(經過此事)才知道我見識淺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蟬不知道四季的轉換。石彭和鳧毛,它們所見的就如同小孩一樣。想進去問問老人,可是卻迷了路不能到達。回頭看懸崖絕壁之間,只有瘋長的滕蔓和薜荔。我懊悔遺憾,剛一出門就已經是可望而不可即了。我坐著躺在這里十多年,也許這中間會開門。 (三)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題。(5分) 《墨子·節用》:“圣人為政一國,一國可倍也;大之為證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國家,去其無用之費,足以倍之。圣王為政,其發令興事,使民用財也,無不加用①而為者。是故用財不費,民德②不勞,其興利多矣。” 【注】①加用:更有用,更有價值。②德:通“得”。 23.從這段文字看,“節用”的含義是□□□□□□ 。(不超過6個字)(1分) 24.根據選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為政”思想。(4分) 【答案】 23.去無用之費 24.①不贊成通過對外掠奪來增強國力。②合理地節約用度。③珍惜人力物力,減輕百姓負擔 【解析】 23.試題分析:題目要求是指出“節用”的含義,文本中體現這個意思的詞句主要是“去其無用之費”。 【名師點睛】這道題其實考查兩方面的知識和能力,一是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一是概括綜合的能力。因此,答題時應該手先讀懂文段大意,然后再根據文段大意和題目要求進行歸納概括。 【考點定位】篩選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C。 24.試題分析:題目要求概括墨子關于“為政”的思想,文段中闡述這個思想的句子是“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國家,去其無用之費,足以倍之。圣王為政,其發令興事,使民用財也,無不加用而為者。是故用財不費,民德不勞,其興利多矣”,它的意思就是:這種財利的加倍,并不是向外掠奪土地,而是根據國家情況而省去無用之費,因而足以加倍。圣王施政,他發布命令、舉辦事業、使用民力和財物,沒有不是有益于實用才去做的。所以使用財物不浪費,民眾能不勞苦,他興起的利益就多了。 【名師點睛】這道題其實考查兩方面的知識和能力,一是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一是概括綜合的能力。因此,答題時應該手先讀懂文段大意,然后再根據文段大意和題目要求進行歸納概括。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參考譯文】《墨子·節用》:圣人在一國施政,一國的財利可以加倍增長。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的財利可以加倍增長。這種財利的加倍,并不是向外掠奪土地;而是根據國家情況而省去無用之費,因而足以加倍。圣王施政,他發布命令、舉辦事業、使用民力和財物,沒有不是有益于實用才去做的。所以使用財物不浪費,民眾能不勞苦,他興起的利益就多了。 2016年山東卷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 景公問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則諸侯其至乎?晏子對曰:“法其節儉則可;法其服,居其室,無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諸侯也,誠于愛民,果于行善,天下懷其德而歸其義,若其衣服節儉而眾說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務其飾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務其美身服不雜彩首服不鏤刻。古者嘗有處橧巢窟穴而不惡,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歸其仁。及三代作服,為益敬也,首服足以修敬,而不重也,身服足以行潔,而不害于動作。服之輕重便于身,用財之費順于民。其不為橧巢②者,以避風也;其不為窟穴者,以避濕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潤濕,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鏤,示民知節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過足以敬,宮室之美過避潤濕,用力甚多,用財甚費,與民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節儉也,則雖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窮臺榭之高,極污池之深而不止,務于刻鏤之巧,文章之觀而不厭,則亦與民而仇矣。若臣之慮,恐國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諸侯,不亦難乎!公之言過矣。” 景公祿晏子以平陰與槀邑。晏子辭曰:“吾君好治宮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盤游玩好,以飭女子,民之財竭矣;又好興師,民之死近矣。弊其力,竭其財,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嬰之所為不敢受也。” 公曰:“是則可矣。雖然,君子獨不欲富與貴乎?” 晏子曰:“嬰聞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國而度家,宗君而處身,曷為獨不欲富與貴也!” 公曰:“然則曷以祿夫子?” 晏子對曰:“君商漁鹽”,關市譏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罰,若死者刑,若刑者罰,若罰者免。若此三言者, 嬰之祿,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無事焉,請以從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問大國,大國之君曰:“齊安矣。”使人問小國,小國之君曰:“齊不加我矣。” (節選自《晏子春秋》) 【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情夏禹、商湯、周文王(或周武王)。②橧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③關市:指集市。譏:查,盤問。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若其衣服節儉而眾說也 說:同“悅”,高興 B.土事不文,木事不鏤 文:花紋 C.下之疾其上甚矣 疾:痛恨 D.宗君而處身 宗:尊崇 【答案】B 【解析】 試題分析:文:動詞,裝飾花紋。“土事不文,木事不鏤”,上下句子結構相同,“文”和“鏤”相對,詞性應該相同,課本中學過“金石可鏤”,可知“鏤”應為動詞,據此可推斷出“文”也應是動詞。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本題考查文言實詞字義,屬于山東卷必考考點,題型穩固。從歷年高出題規律來看,實詞的考查具體涉及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活用、偏義等語言現象。考生備考時要準確理解文言實詞的詞義,一是識記和累積,掌握文言實詞的基礎知識;二是學會推斷。只有把知識的積累和方法的巧妙運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較高的閱讀能力。推斷方法如下:①根據學過的課內實詞來推斷詞義,②使用組詞法來推斷詞義,③利用相似的語言結構推斷詞義,④借助成語來推斷詞義,⑤根據字形推斷詞義,⑥語境分析推斷。本題B項可采用課內推斷法和利用相似的語言結構推斷法;A項、D項可采用語境推斷法,將詞義代入選文可知解釋正確;C項可采用課本推斷法,《屈原列傳》中有“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的句子。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如此,則諸侯其至矣 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B.服之輕重便于身 青,取之于藍 C.然則曷以祿夫子 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 D.關市譏而不征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答案】D 【解析】 試題分析:D 表轉折,但、卻。A 加強揣測語氣,相當于“或許”“大概” /代詞,他們,B 介詞,對于/介詞,從;C 介詞,拿、用/表目的連詞,來。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采用的是山東卷傳統題型,四個選項各考查一個虛詞,每個虛詞列出兩個句子,一個句子選自考題所給文本,另一個句子選自課內。這類題目解答時可先課內后課外,由課內推知課外。如D項中“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而”表轉折,可譯為“卻”,將這個義項代入“關市譏而不征”,可發現解釋正確,據此就可以判斷出本題的答案。虛詞類題目復習時要認真積累考綱規定的常用18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基本用法。還要注意到虛詞大多是多義的,具體解答時要根據它在句中的作用來確定它的詞義,做好課內知識的遷移。常用文言虛詞的辨析方法有:①詞性分析法,②位置分析法,③溫故求新法,④語境判定法,⑤語法切入法,⑥標志識別法。 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夫冠足以修敬/不務其飾/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務其美/身服不雜彩/首服不鏤刻 B.夫冠足以修/敬不務其飾/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務其美身/服不雜彩首/服不鏤刻 C.夫冠足以修/敬不務其飾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務其美/身服不雜彩首/服不鏤刻 D.夫冠足以修敬/不務其飾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務其美身/服不雜彩/首服不鏤刻 【答案】A 【解析】 試題分析:畫線句子中“冠足以修敬”“衣足以掩形御寒”結構相似,“不務其飾”“不務其美”結構相同,“身服不雜彩”“首服不鏤刻”結構相同,據此即可正確斷句。 【考點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延續了2015年本考點題型,選取文本中的一句話,以客觀題的形式考查。指向明確,難度適中。解答這類題目常用的方法有:①根據文意斷句。②利用對話標志斷句,對話常以“曰”“云”“言”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③借助文言虛詞斷句,“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話的開頭,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也”“矣”“焉”“耳”等經常用于陳述句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斷開;疑問語氣詞“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詞或固定結構之后,一般可構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④借助對比、對偶、排比、頂真等修辭斷句。本題畫線句子可根據文意斷句,也可利用句子結構特點斷句。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晏子認為,古代圣王誠心誠意地愛護百姓,實實在在地對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德義而歸附他們。 B.晏子認為要想治理好國家,使天下歸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過時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們的節儉風尚。 C.面對景公的封賞,晏子并不領情,他毅然決然地予以拒絕,并且指出了景公窮奢極欲與窮兵黷武的危害性。 D.本文采用對話的方式,批評了景公治理國家的錯誤觀點和做法,表達了晏子減少賦稅減輕刑罰等政治主張。 【答案】B 【解析】 試題分析:“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過時的古圣王制度”錯解文意。從選文內容來看,晏子認為要治理好國家,使天下歸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古圣王的穿著和居室這些形式上的內容,而是效法他們節儉的風尚,學習他們行仁政的做法。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本題考查歸納文章內容要點,把握作者觀點態度的能力,重點在文意的理解,屬于山東卷必考內容,采用的是傳統的題型。解答時要找出文段中與選項解釋相對應語句,一一對應。選項的敘述或分析的錯誤一般只在某一小點,主要有:個別實(虛)詞故意譯錯;人物的事跡張冠李戴;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錯位;人物性格陳述不恰當;憑空添加,無中生有;強加因果關系。答題時注意“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的差別和重點詞語的翻譯,還要注意上下文之間的關系。一般文言中經常省略主語,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語。本題考向明確,難度適中,四個選項覆蓋全文,A項和B項信息在選文第一段,C項信息在選文第二段,D項是對全文的概括。設誤點在于曲解文意,也屬于憑空添加,無中生有,是山東卷本考點命題常見形式。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其不為橧巢者,以避風也;其不為窟穴者,以避濕也。(4分) (2)公乃愿致諸侯,不亦難乎?公之言過矣。(3分) (3)是則可矣。雖然,君子獨不欲富與貴乎?(3分) 【答案】(1)他們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穴居住,是為了避風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為了避潮濕。 (2)您卻還想讓諸侯來歸附,不是很難嗎?您的話錯了。 (3)這樣做是可以的。雖然這樣,難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貴嗎?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翻譯句子。解答時注意落實重點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l)句中“其”,他們;“為”動詞,可譯為“搭建”;“以”介詞,因為、為了。(2)句中“致”,使動用法,讓(使)……來歸附,“過”,錯誤。(3)句中,“是”,這樣;“雖”,雖然;“然”,這樣;“獨”,難道。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本題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譯句子的能力,是山東卷高考必考內容。與往年相比,題型沒有變化,仍是從所給文本中選取兩個或三個句子考查考生的翻譯能力,考向明確。所選句子涉及到的重點實詞、虛詞、固定句式,皆是高中階段應掌握的重點內容,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句子翻譯題目更突出了對虛詞的考查,如“其”“為”“以”等,并且有兩個句子涉及到了反問句,“不亦難乎?”“君子獨不欲富與貴乎?”而對實詞的考查有所不足。另外,由于文本本身傾向于議論說理,句意理解有一定難度,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找出關鍵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等方法進行翻譯。一般來說,對古今異義的詞語、古代是單音節詞語現代是雙音節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地名、人名、器物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刪”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刪”,對省略的內容要補出。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 【參考譯文】 景公詢問晏子說:“我想穿上古代圣王的衣服,居住圣王的宮室,這樣,那么諸侯們都會來嗎?” 晏子回答說:“效法古圣王的節儉那么就可以,效法穿衣服,居其室,沒有益處。夏商周三王穿不同的衣服而統一天下,不是因為衣服使諸侯歸服的,誠心于愛護人民,果斷地推行善政,天下百姓都感念他們的恩德,而歸服于他們的道義,這就是他們的衣服節儉而人民大眾高興的原因。那帽子足夠用來表示恭敬就行了,不要致力于裝飾;衣服足夠用來掩護身體抵御寒冷就行了,不要致力于華美。身上穿的衣服不要色彩雜陳,頭上戴的帽子不要鏤刻花紋。古人曾有用木柴搭巢和挖洞穴居而不厭惡的人,給予宮室而不要,天下人不是朝拜宮室,而是共同歸向于他們的仁愛。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為了增加敬肅之意,頭上戴的帽子足以表示敬肅,而不求貴重;身上穿的衣服足以使行動干凈利落,而不有害于活動。衣服的輕重方便于身體,使用錢財的多少順于民意。后來不居住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的人,是因為要避風雨;不挖洞穴居的人,是因為要避開潮濕。因此修建明堂的原則是,地下的潮濕,不能浸出;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土建筑物不能裝飾花紋,木建筑物不能鏤刻,給民眾看,讓他們知道節制。等到這種風氣衰敗的時候,衣服的奢侈已過于足以敬肅的程度,宮室的壯美已過于避開潮濕的程度,使用人力很多,使用錢財很浪費,這是與民為仇敵。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圣王的衣服,不效法他們的制度,如果效法他們的節儉,那么雖然還沒有成就治理,希望還是有益的。如今君主窮盡樓臺亭榭的高聳,竭盡蓄水池的深度而沒有止境,致力于刻鏤雕花的巧妙,花紋彰顯的觀看而不厭倦,那么就是與民為仇敵了。就像我的憂慮,恐怕國家的危險,而主公您也不平安呀。主公希望招徠諸侯,不是很難嗎?您的話過分了。” 景公賜給晏子平陰和槀邑。晏子辭謝說:“我的國君喜歡修筑宮室,百姓的力量十分疲困了;又喜歡游樂與珍寶,用來裝飾女子,百姓的錢財都用光了;又喜歡發動戰爭,百姓離死亡很近了。使其力疲困,使其財用竭,使其身臨死境,下面的人非常痛恨上面的人!這就是我不敢接受的原因。” 景公說:“這樣就算了,即然這樣,君子難道就不奢求富貴嗎?” 晏子說:“我聽說做人的臣子的人,先國君而后自身;安定國家后才考慮自己的家,尊重國君才能安身,怎能說唯獨不想富貴呢!”景公說:“那么我用什么封賞你呢?” 晏子回答說:“君王放寬對漁鹽的征稅,對關市只盤查而不征稅;對耕地的人收取十分之一的租稅;減輕刑罰,如果是犯死罪的人就判刑,如果是該判刑的就罰款,如果是該罰款的就免了。這三條,就是對我的賞賜、君王的利益。” 景公說:“這三條,我沒有什么說的,就聽從先生的吧。” 景公按照這三條去做了。派人去問大國,大國之君說:“齊國安定了。”派人問小國,小國之君說:“齊不會侵凌我們了。” |
|
來自: 愛姐g62qnb3nb8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