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貝村張氏家族。劉伯良 攝 張氏家族見證湖貝村550年風雨 古村里留存著他們的記憶之根 深圳新聞網(wǎng)訊 寸金寸土的東門商業(yè)街,每天車水馬龍,熙熙攘攘,深圳最大的肉菜市場——東門市場也在其中。在這里做生意的多是潮汕人,他們成為湖貝村新生移民力量。而作為原村民的張氏一脈,在這里已經(jīng)生活了550余年。 壹 大城小鄉(xiāng) 湖貝路旁的深圳古村 走進螺嶺外國語實驗學校(湖貝校區(qū))旁的一條小巷,直行20多米,就會看到“懷月張公祠”。祠堂的左右和后方,都是低矮的青瓦房,這就是人們眼中的湖貝舊村。面積達11萬平方米的湖貝村,宛如一本古籍,在歲月的歷練下愈發(fā)生氣蓬勃,吸引人們不斷翻閱。 舊村的真正主人是張氏族人,村里共有族人1600名。1983年他們幾乎全部搬離舊村。新村共有260棟樓,每戶人家在新村都有一棟7層高的樓,里面共有21套房子,兄弟姐妹分著住,住不完就租出去,有些樓一棟只留一套房居住。 年逾古稀的村民張煒良在湖貝舊村出生、長大。從他有記憶開始,大人就在重陽日來“懷月張公祠”祭拜祖先。“這天非常熱鬧,村里的人們不管走多遠,都要回這里祭拜祖先。”新村建成后,大家每年重陽日都要聚在一起吃盆菜,每年都要辦700多桌。 張煒良幼年時的最深記憶就是“懷月張公祠”。走進那里,就像穿越到古代。祠堂是三進兩天井的格局,抬頭便能望到天。大廳四周通透,舊舊的屋檐有草長出,門楣上、屋檐下都有雕花,鳥獸、花草、人物等圖案栩栩如生。張煒良說,老屋原始的設計和材料考慮到了濕熱地區(qū)的通風需要,“瓦頂透氣,墻體有青磚、泥磚和三合土舂墻,夏天比較涼爽”。 這種古建筑風貌的呈現(xiàn),也是深圳很多文化學者反對古村拆掉重建的理由。他們認為現(xiàn)有的湖貝舊村是一座活化石,見證深圳城中村歷史變遷,是深圳人在成長、發(fā)展過程中留下的最初“腳印”。如此珍貴的“腳印”不應該被抹去。 深圳是開明的,也是開放的,湖貝舊村原先的改造計劃被叫停。目前最中肯的方案是保留祠堂和它周邊“三縱八橫”的瓦房格局,其他推掉建設高樓。湖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齊心介紹,預計今年年底這個改造舊村的專項規(guī)劃可以通過。 張齊心說,“舊村的危房太多了,有的一間房住了八九個人,電線亂拉,垃圾堆到巷子窗口是常事,2003年還發(fā)生過一次火災,出了人命事故。村民都是同意拆掉危房重建的,后來來了一批文化學者反對推掉重建,改造的版本前后共修改了6次。” 保留古屋有助于年輕人對祖宗和張氏一脈根文化的回歸和認同。張齊心說,他從小就住在這里,但村里的年輕人就不同,他們早已搬離舊村,許多人在外打工,只有節(jié)假日才能被老人們叫回來。 貳 光陰五百余載 湖貝村與張氏共同發(fā)展 《湖貝村村史》由張煒良和張鉅煥負責編纂,樣書已經(jīng)出來。編纂者感嘆于村落的變遷,想讓后人知道祖先留下的腳印,因此,保留祠堂、舊屋和整理村史便顯得很有必要。 “懷月張公祠”的祠堂供桌上放著各種鮮果和祖宗像。旁邊的墻壁上掛著一塊題為“深圳(鵬城)湖貝張氏祖脈源流考記”的紅牌匾,上書:“深圳市羅湖區(qū)水貝村、向西村、湖貝村、黃貝嶺村之張氏源于一脈,定居于深圳已六百四十一年(1369年~2010年)。中華大地,河山錦繡,民族長河,源遠流長,人之有祖,猶水之有源,木之有根。張氏出自姬姓,軒轅黃帝子少昊青陽氏之第五子揮能制弓教民,帝命為弓正,賜姓張氏,封之尹城(即現(xiàn)河北省清河縣),至今已約五千年。” 據(jù)介紹,湖貝村的歷史始于明朝成化年間(1465年~1487年),當時第十三祖張懷月和弟弟張念月在湖貝開基立村,這一脈張氏族人最早可以追溯到從北方輾轉(zhuǎn)遷徙而來的始祖張揮和太祖張良、張衡、張九齡、張九皋等人。張煒良說,歷史上村子南邊有一片叫作田浸湖的水面,村子從最早的“三縱八橫”轉(zhuǎn)而向西東擴張,相繼形成了西坊和東坊。擴張后的村子猶如一枚打開的貝殼,“湖貝村”也由此得名。 20世紀80年代,為了滿足村民建設住房的需求,湖貝村在舊村東面和北面相繼獲得了宅基地,東面建成了湖貝新村,北部則稱北坊。無論是西坊、東坊,還是北坊和湖貝新村,一開始建成的都是二三層的貼面瓷磚小樓,后來經(jīng)過一到兩次的重建,才變成現(xiàn)在七八層高的樓房。南坊則還是老屋模樣。這是現(xiàn)在寸金寸土的湖貝舊村的奇跡,也是現(xiàn)在各種文化學者極力想保存下來的古村建筑文化群落。 古村在哪里,人就在哪里,根也就在哪里。湖貝舊村的保留,也是深圳人對自己記憶之根的保留。不管外來人群如何變化,古村仍舊存在。(深圳晚報記者 張少瓊) 來源:深圳晚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