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相聲的“捧哏”嗎? “捧哏”在相聲里處于什么樣的地位? 俗話說:“三分逗七分捧”,這是怎么回事? 在歡樂喜劇人的舞臺上,來自德云社的岳云鵬和孫越著實火了一把。但論誰火的程度大,從每次演出完采訪就能看得出來,基本都是集中在岳云鵬一個人身上,而他的搭檔孫越則被“冷落”了不少。 其實,不光是岳云鵬和孫越這對搭檔,但凡相聲演員,哪個不是如此?我們都知道的郭德綱和于謙,大概也是這樣。之前老郭也對這種情況做了“解釋”:于老師的心態特別好,每次媒體采訪的時候,于老師都是該干嘛就干嘛。而老郭說他的師父侯耀文和石福寬也是這樣。 這么說來,捧哏的地位是不是很憋屈?它到底重要嗎? 賈玲、白凱南《大話捧逗》 捧哏:滑稽,逗人發笑的話或表情。曲藝名詞。對口或群口相聲演出時配合'逗哏'敘述故事情節的演員,現通常稱作'乙'。又稱'量活兒的'。 在對口相聲里逗、捧同樣重要,決不是逗的重,捧的輕,捧逗有捧逗的技巧,一個包袱響了是倆人的力量。衡量捧逗的作用不能從話多話少上看,怎么說呢?有時候越是話少,越是“肩膀”;短一句包袱就響不了。在傳統對口相聲里捧哏的作用非常明顯,不是單口可以隨便改對口;對口隨便改單口,一改那句頭滿不合托了。 像大相聲藝術家萬人迷給剛出師的張壽臣捧哏,張壽臣又給他的學生劉寶瑞捧哏,劉寶瑞又給唐杰忠捧哏;再有,常連安給他兒子小蘑菇捧,常寶華給他的侄子常貴田捧,等等。大概也就是因為這種原因、這種現象,相聲界的老先生才有'三分逗七分捧'一說。 相聲藝術,妙就妙在這一逗一捧。逗哏捧哏配合的默契了,捧哏的穿針引線,幫腔作勢;逗哏的包袱笑料從容打開高潮不斷,才讓相聲更有看頭。很多人覺得捧哏無關緊要,可有可無,其實這是一種偏見。聽聽單口相聲,你就會體會到捧哏的重要性--自己給自己抬轎子,或者覺得單調呆板,或者太過于嘩眾取寵,比對口相聲的可看性大打折扣,這就看出捧哏的價值了。 所以說 捧與逗 誰也離不開誰 體會捧與逗的樂趣 才是最有意思的事 不是嗎 演出劇目:濟南曲藝團——相聲專場 演出時間:2016年4月3日(周日)19:30 演出單位:濟南市曲藝團 演出地點:昌邑劇院 相聲,一種民間說唱曲藝。相聲一詞,古作象生,原指模擬別人的言行,后發展為象聲。象聲又稱隔壁象聲。相聲起源于華北地區的民間說唱曲藝,在明朝即已盛行。經清朝時期的發展直至民國初年,相聲逐漸從一個人摹擬口技發展成為單口笑話,名稱也就隨之轉變為相聲。一種類型的單口相聲,后來逐步發展為多種類型: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綜合為一體。相聲在兩岸三地有不同的發展模式。 濟南市曲藝團始建于1959年,曾有評書泰斗傅泰臣,鼓詞名家謝大玉,北路山東琴書創始人鄧九如,山東快書(楊派)創始人楊立德,相聲大師孫少林、袁佩樓,河南墜子表演藝術家郭文秋,全國八大評書藝術家之一的劉廷廣等曲壇名宿。 濟南曲藝團目前也是國內為數極少,山東唯一曲藝種類最齊全的專業曲藝表演團體。擁有極具保留價值的,富有山東地域特色的曲種,其中山東琴書(北路)、山東評書、山東大鼓、山東說唱為全國獨有,在當今中國曲壇具有較大影響力。觀賞該團具有濃郁齊魯風韻的曲藝精品演出,必將使您感受到一山一水一圣人之厚重文化底蘊,領略到古老黃河之滂滂天簌之聲弘揚我炎黃傳統民間藝術。 濟南曲藝團——相聲專場(已開票) 時間:2016.4.3(周日)19:30 地點:昌邑劇院 優惠票價:全場30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