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育兒問題,作為家長的您有沒有遇到過呢? Q:孩子任性、脾氣大,不聽話,我應該怎么辦? 【困惑描述】:女兒畫畫或者做手工的時候,如果弄不好,就會非常生氣,她會把東西狠狠地砸到地上,好半天都不開心。怎么辦? A:這個問題看似是個小問題,但確實當今孩子普遍存在的問題,類似的問題還有比如: 1、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就亂發脾氣、哭鬧。 2、受不了一點批評,光愛聽表揚的話,一批評就不高興,甚至哭鬧。 3、自尊心較強,好勝心強,好面子,承受不了失敗。 4、怕困難,遇到一點問題或困難就退縮,不是想找大人幫忙就是想放棄,或怨天尤人。 5、特別嬌氣,做錯了事,家長一說就哭。 6、不愿意承認錯誤,老用哭來推卸責任。從不尋求解決困難的辦法、分析失敗的原因。 7、只愿做自己會的、擅長的,對于全新的、不擅長的總是逃避,不愿嘗試,不想失敗,表現出明顯的不自信、膽怯,甚至是抗拒等等。 【自身因素】:當前,日益競爭的社會使得家長對孩子過分重視智力開發和掌握學習技能,忽視非智力因素培養,使他們缺乏起碼的生存能力和奮斗精神,缺乏獨立精神,缺乏必要的知識、經驗的準備,這是孩子容易受挫的最大原因。孩子自身的原因包括生理、心理兩方面。 【家庭因素】:隨著獨身子女的日趨增多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孩子大都從小就生活在幸福安定的環境中,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缺乏“逆境教育”。 (1)包辦代替:家長習慣對孩子的事務包辦代替,恨不得替孩子完成所有事情,孩子沒有了任何實踐的機會,使得孩子的多種能力得不到良好的發展,“自己對自己負責”的意識也難以培養起來。 (2)責怪孩子:孩子做事缺乏經驗,遭遇挫折是難免的。大人不應嘲笑孩子,或責怪孩子這錯那錯,而是應該平時多注意培養孩子養成勝不驕、敗不餒的品質。 (3)不幫孩子總結敗因:孩子做不好或失敗后,哭是種自然發泄,也是要求上進的表現,家長不能說“沒關系”,否則會助長他無所謂的心態,而應幫他分析失敗原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同時也告訴他摔東西不能解決眼前的狀況,而且我們這樣也傷害了玩具。然后轉移孩子注意力,等孩子情緒穩定后,可以和孩子一起,讓他再次嘗試,鼓勵。告訴他多嘗試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也可以講講愛迪生發明電燈的故事。
(5)家長的處處遷就:對兒童的需要極力滿足,又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凡是他想達到的目標,總是可以一帆風順地實現。 (6)剝奪孩子嘗試的機會:許多家庭出于對孩子的愛護之情,在生活中盡量避免讓孩子受挫。當他們預見孩子可能碰到困難時,他們總是自己挺身而出,為孩子掃除障礙。家長這種“可憐天下父母心”的舉動和認識,對孩子的成長有百害而無一利,當孩子碰到問題和困難經常會不知所措,無能為力,不敢去面對,還容易產生畏懼、退縮、抑郁、失落等情緒。 【外界原因】:此外,還存在一些外在原因使得孩子受挫。比如:孩子去參加比賽,總會有輸有贏,輸了的孩子必定會受挫,這并不是因為孩子不努力,而是因為冠軍只有一個。 對于自尊心較強的孩子,通常都比較好面子,父母對這類孩子切不可過多的埋怨和批評,而是點到為止,多加鼓勵。 對于自卑的孩子,本身就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父母要盡量避免對孩子指責,而應該對他們多加安慰,要善于發現他們的優點和長處,給機會表現,以增強他們的自信。 對于抗挫能力較強的孩子,在遇到挫折時,父母要重在啟發孩子,讓他們發現受挫的原因,并放手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問題。 對于能力較弱的孩子,父母可以幫他確立附合實際的目標,制定由低至高、由簡至難的計劃,在教育理論上叫“最近發展區”,通俗來講,就是“跳一跳,夠得到”,使孩子既能避免產生恐懼的心理,又能不斷地看到自己的進步。 (1)批評。現在的孩子承受能力極差,聽不得一點批評,即使做錯了也不能批評。孩子長大之后,怎樣承受來自批評的壓力?因此,父母要給予孩子必要的紀律約束和適當的批評,如果錯誤比較嚴重,批評還可更嚴厲些。但是批評要對事不對人,就事論事,而不是批評孩子的人如何不好,這樣孩子即知道了自己的錯誤所在,又不至于讓孩子因錯誤而自卑。這樣有助于他們心理的健康。 (2)懲罰。對于孩子犯的大錯,給以適度的處罰,可以是物質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比如:站一個安全的地方,讓他自己反省;或是不給孩子買他想要的玩具等等。讓他體會受挫折的感覺,學會自我調節。 (3)忽視。適當的忽視他。我們總是一味的以孩子為中心,無論是在哪種環境中,主角都是他。事實上,一旦所處環境發生變化,他就很有可能,由主角變為配角,甚至是不被重視,那么怎樣讓孩子適應其中角色的轉變,調整心態以適應新環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4)饑餓。在教養孩子方面,父母們首要關心的就是孩子是否吃飽、吃好。事實上,適當的讓孩子有饑餓感,能幫助孩子正確對待正餐,吃得更香,并且養成少吃零食的好習慣,也能調節腸胃功能。 (5)吃苦。適當的吃點苦,現在的孩子幾乎與勞動絕緣。即使小學的孩子,父母或爺爺、奶奶輩都是伺候著。早上怕孩子上學遲到,還要幫忙穿衣服,天天接送,使得孩子吃苦能力差,肢體懶惰,肌肉無力,不僅阻礙身體的發育,還會影響智力發育。所以,父母要有意識地鍛煉他們,讓他們參加一些野營活動,比如冬令營、夏令營,接受挑戰,戰勝自我;或者平時在家適當的分擔家庭勞務。 (6)等待。從孩子七八個月開始,就需要讓孩子學會在有要求時要“等待”,如喝奶要等涼了才喝;吃糖要自己耐心剝皮等。學會等待是對付逆境的一大能力。要訓練寶寶的忍耐力,在等待中學習克制。 (7)延遲滿足。不要因為孩子委屈、哭鬧,而心疼地輕易滿足孩子的要求,要讓孩子明白,想得到一個東西,必須自己努力,比如通過力所能及的勞動換取想要的玩具。只有經過自己努力獲得的東西,才是最好的,最值得珍惜的。 Q:我和老公的教育理念經常不一致,怎么辦? 【困惑描述】:我因為個人成長的經歷和這些年學習的結果,認為對孩子應該比較寬松,要尊重孩子。老公的觀念比較傳統,認為對孩子必須嚴格管教。因為價值觀上還存在差異,所以我們雖然經過了一些溝通,但幾乎沒有效果。比如我認為可以給孩子吃點零食,老公認為處于健康考慮,絕對不可以。有時候當著孩子的面,我們倆都能吵起來。后來我想與其在孩子面前吵架,不如讓著老公,但長此以往我又認為不利于孩子的成長。我該怎么辦? A:我國某區教委發布曾經做過一個《社區家庭教育現狀的抽樣調查數據報告》,這個調查歷時三個月,覆蓋全區17所小學,調查對象為一年級小學生的媽媽,共發放問卷920份,回收有效問卷802份。結果顯示:近半數家庭存在教育分歧。 所以教育分歧是正常的。首先要正確的看待這些,兩個完全不同的人,無論從思想上生活上,追求上都是有不同的,無論兩個人多了解彼此,都會有分歧和摩擦,所以兩個人因為這個有分歧之后,不要覺得這就很嚴重,甚至覺得無法理解或者干脆過不下去了,這個是不對的,要正確看待這個事情。 1、 出發點都是好的:當兩個人因為孩子吵起來,絕對不是說其中有一個人是因為要害孩子,都是因為兩個人都在愛孩子,只是考慮事情的角度和需要孩子達成的目標的不同而有了不同的教育方案,所以才會有分歧。 2、 孩子是兩個人的紐帶而不是吵架的源頭:要知道孩子是兩個相愛的人愛的結晶,無論什么時候都要知道,兩個人要一起呵護的不止是孩子,還有面前這個和你一起生孩子的這個人,所以有了爭執后,盡快要和好,別傷害夫妻的感情。 3、 沒有合理的溝通:兩個人要經常溝通,什么事情說出來才是最好的,比如說兩個人可以一起商量給孩子怎樣來教育,或者兩個人如何對孩子的生活來負責,包括怎樣對孩子的教育比較好,應該要讓孩子成為一個什么樣的孩子,都可以互相探討和溝通,不要各持己見,爭持不下。 4、 不愿尊重對方的決定:對于孩子的教育,是一項很復雜的工程,同一件事情不能兩個人都管也不能兩個人都不管,孩子是一個小小的外交家,很會鉆空子,有可能兩邊意見都問,然后自己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一方,所以會造成夫妻間的矛盾,所以同一件事情要商量,誰的方式好就聽誰的。 5、 沒有分工合作:對孩子的各方面的教育可以分工合作來管理,這樣就有一個明確的分工,各自對孩子來進行教育,父嚴母慈是可行的,但都要有度。我們要從孩子的表現中判斷父母的做法是不是好!嚴格或是寬松,很難一口咬定哪個絕對比較好。也許有的父親很嚴格,但孩子卻跟他很親,這表示父親的分寸拿捏的還不錯。或者,因為父親的嚴格,孩子跟父親非常疏遠,父親就要意識到自己需要調整,這對父親來說也是一種學習。或者母親也一樣,給孩子空間當然是好的,但如果讓“寬松”變成一種“縱容”,孩子的行為變得沒有邊界,同樣是需要調整的。所以這是一個互相學習的過程。 當夫妻間有沖突時,應該予以正視,不要敵視也不要漠視。給自己機會,也給另一半機會,針對問題好好溝通。千萬不要輕忽小問題,否則日后會愈演愈烈。 教育孩子,力量只能合,決不能分。那么“合”在什么地方?應該“合”在正確的教育思想與教育方法上。這就要求家長認真地回顧一下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有沒有不妥之處,謙虛的態度和必要的學習是不可少的。同時,也應認真回想其他長輩的教育行為有沒有可取之處,自己的問題在什么地方。 雙方各自都認為自己才是對的,很容易發生爭執。這時,控制自己的情緒就顯得很重要了。當你認為對方不對時,最好是能夠心平氣和地商量。如果你覺得自己無法控制情緒,最好就暫時避開,把孩子帶到另外的地方,等事后再好好交換意見。否則,孩子容易糊涂,不知道聽哪一方的好。在孩子面前爭論會降低長輩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所以在出現雙方鬧矛盾時,最好有一方以冷靜委婉的口吻勸說對方暫停教育,協商之后再進行教育。 孩子是受教育的對象,對家長的教育行為有最直接的感受。孩子往往能很客觀地評價爸爸、媽媽和其他長輩教育行為的優點與不足,這對我們改進家庭教育是大有好處的。也可以使孩子有自我的判斷與檢測,也提高了孩子的“事情管理”能力。 如果倆人都覺得有道理,去網上搜搜別人是怎么做的。如果倆人誰也說不過誰,當夫妻感覺問題確實無法解決時,不妨向外界尋求援助。可以都去看一下專家的書籍,或者去網上看看別人是怎么樣做得,倆人都研究一下,最終再坐在一起協商討論。也可以咨詢家庭教育專家,通過討論與反省,希望能夠化解夫妻之間的矛盾。或是請親朋好友幫忙,讓夫妻之間都能坦然面對問題。 不要覺得什么都是應該的。例如老公回家后主動陪著孩子玩,你就應立刻稱贊他。承認另一半的優點,多包容他的缺點。另外,夫妻雙方各自準備一張紙,寫下對對方最滿意和最不滿意的地方,有助于了解彼此的想法,這個方式真的很好,不妨去嘗試哦。 當一方不能用“道理”來說服對方時,讓事實來說話吧。要增加說服力,生動的事例是不可少的。平時要多看看書,多收集幼兒教育方面的成功案例,也可以在你們都熟悉的范圍內多留意他們的成功經驗和做法。 如果你確信自己是對的,而對方還在懷疑或猶豫時,你也可以說服他照你的觀念來做。只要你有理論或實際的依據,目標明確,考慮周密,對方一般會考慮配合你。而一旦你的做法取得了好的效果,對方也就會信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