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早泄的診斷標準差異很大,一個全球普遍接受的早泄定義仍未達成。致使關于早泄的診斷、治療等臨床研究工作滯后不前,或難以科學評價。其中,存在認識和和理解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不能被臨床實踐所接受,甚至與臨床表現相差較大。 1、稟賦不足、腎氣不固、封藏失職。 2、欲念萌發、心腎不交、精宮開合失度。 3、房事過度、耗傷腎精、以致陰虛陽亢,擾動精室。 4、情志不遂、肝疏泄無權、或肝經濕熱、下擾精室。 5、憂思過度、傷心耗血、飲食不節、勞傷脾胃、心脾氣虛、攝斂無權、精失統攝。 導讀:本文收錄了朱良春、李振華、李輔仁、張琪、顏德馨等國醫大師治療本病的驗方5首,頗有可取之處。 http://image101.360doc.com/DownloadImg/2016/10/3017/83391325_1 【功效】溫腎助陽,溫養肝腎。 【主治】早泄、陽痿,腎陽虛衰、下元不固證。 【用法】上藥共研極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每服6g,每日2次。 【經驗】方中蛤蚧性微溫、味咸,入肺、腎二經,為血肉有情之品,功善溫補腎陽,興陽起廢,為君藥,凡是久病虛損之疾,均可配合用之。《本草綱目》謂其“補肺氣,定喘止渴,功同人參;益陰血,助精扶羸,功同羊肉”。 故陽痿、遺泄屬于虛寒證者,均可用之。蛤蚧、肉蓯蓉、菟絲子、金櫻子、巴戟天滋陰補陽,為臣藥;紫河車乃血肉有情之品,大補氣血,峻補腎陰,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補腎填精、固攝下元之功。 朱老指出,蛤蚧入藥以尾部力量最強,故無尾者不用。用時須剔去細鱗,去頭足,以黃酒浸透后烘干研作細粉,宜入丸、散劑。 臨床注意:苔黃舌質紅,下焦有濕熱或相火熾盛者,不宜用此方。 【功效】溫陽補腎,安神寧志。 【主治】早泄、遺精或滑精、陽痿,腎陰虧虛,陰虛及陽,腎臟虧損,心腎不交之腎陽虛證。癥見男子早泄、遺精或滑精、陽痿,伴有精神萎靡,面色白,形寒畏冷,四肢欠溫,少寐易醒,夢多,健忘,夜間尿多,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經驗】本方具有溫補腎陽、兼益精血、扶陽滋陰的作用。方中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山藥、五味子滋補肝腎、養血益精;附子、肉桂溫陽益腎;茯神、棗仁、龍骨、牡蠣寧心安神、鎮驚固澀;炙甘草益氣溫中、調和諸藥。諸藥合用,使陰陽協調,腎氣充足,心腎得交,則諸癥可愈。 【功效】益腎壯陽。 【主治】早泄、陽痿,腎氣不足證。癥見腰酸腿軟,食欲不振,飲食減少等。 【用法】將上藥煎30分鐘,過濾去渣,澄清后,兌入25度白酒500mL。多配藥量類增。 【經驗】李老善借藥酒辛散溫通之功效,防治各種慢性虛損疾患。方中仙茅、仙靈脾溫腎壯陽;威靈仙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炒三仙即炒山楂、炒麥芽、炒神曲,有健胃消食的功效。 枸杞子補腎滋陰;酒性溫,味辛而苦甘,辛散溫通,善行藥勢而達于臟腑、四肢百骸;加上補血益氣、滋陰溫陽的滋補強身之品,有利于更好發揮益腎壯陽功效。 【功效】滋陰降火,澀精止遺,健脾補腎。 【主治】早泄,腎陰虛火旺、兼夾脾虛之證。癥見早泄,自汗出、頭汗甚,尿不盡,小便淋漓,尿黃,偶有陽痿,走路失衡,大便稀溏,舌紅有裂紋、苔白,脈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經驗】腎藏精,開竅于二陰,司二便,腎陰虛火旺,虛火擾動精室,精關不固,因而出現早泄、小便頻、淋漓不盡;腎主骨生髓,腎陰虧、髓少則骨軟無力,走路失衡;虛熱蒸津外泄故汗出,宜補腎滋陰降火、澀精止遺之劑,方用知柏地黃丸合金鎖固精丸加減。 方中熟地黃、山茱萸、枸杞子滋補腎陰;知母、黃柏瀉相火;少佐菟絲子、淫羊藿以期陽生陰長,陽中求陰;金櫻子、芡實、蓮須、龍骨收斂澀精止遺;鹿角膠為血肉有情之品最補真陰。 再加山藥、白術、扁豆、薏苡仁健脾止瀉,更以后天補先天;方中一派滋補之品,為防滋膩阻礙氣機,故加柴胡、白芍疏理氣機。 【組成】西洋參90g,別直參60g,柴胡90g,當歸90g,懷牛膝90g,白茄根90g,紫丹參150g,白芍90g,巴戟天90g,山茱萸90g,澤蘭90g,菟絲子90g,枸杞子90g,潼沙苑90g,仙茅90g,熟地黃300g(砂仁同拌),仙靈脾150g,制首烏150g,玉竹180g,黃芪300g; 杜仲90g,川續斷90g,紅花90g,潞黨參90g,紫河車30g,炙甘草45g,制狗脊90g,靈芝120g,炒知母90g,炒黃柏90g,澤瀉90g,丹皮90g,懷山藥100g,肉蓯蓉90g,黑料豆90g,紅棗90g,芡實90g,黃精90g,炒枳實60g,蓮子肉90g,補骨脂90g,蒼術90g,白術90g,陳皮60g。 【功效】調益肝腎,調其血氣,平衡陰陽。 【主治】早泄,肝腎不足,精關不固證。 【用法】上藥共煎去渣,文火熬糊。西洋參90g,別直參60g二味另煎,兌沖。加入龜甲膠90g,鹿角膠90g,冰糖500g,烊化收膏。每晨以沸水沖飲1匙。 【經驗】顏老認為,勞心者傷神,痹痛者傷形,形神兩傷,精關不固,早泄見矣。經云:“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事關升降出入,升提腎精能固關竅,腎水上濟心神得護,肝木榮茂四肢得養,諸法之用,調其血氣,使之平衡。 膏方以血府逐瘀湯為主軸,配以黃芪、芡實、湘蓮、沙苑提固;佐以肉蓯蓉、巴戟天、菟絲子、仙靈脾、仙茅益腎;胎盤大補精血元氣,知母、黃柏止其真精妄動,使之動靜協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