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構(1107-1187),字德基,宋徽宗趙佶第九子,欽宗趙桓弟。15歲封為康王,北宋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攻陷宋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徽、欽二帝做了俘虜,北宋滅。其時,康王趙構受命為河北兵馬大元帥,擁兵萬人在外。宋舊將臣便擁戴他為皇帝。翌年(1127)五月初一日,21歲的康王構在應天府(河南商丘,當時稱南京)正式即帝位,改元建炎,史稱南宋,構即為高宗。為南宋第一個皇帝。趙構即位初年,尚能起用一些抗戰派將領。但他不是力圖北進收復中原,而是一心想討好金人,南遷后建都臨安(今浙江杭州)。他為政是“直把杭州作汴州”,只知道向金納貢稱臣,茍且偷安,在位三十六年,成偏安之局。 趙構政治上昏庸無能,然精于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入神韻,明代陶宗儀《書史會要》稱:“高宗善真、行、草書,天縱其能,無不造妙。”其書法影響和左右了南末書壇,后人多效法其書跡。 趙構行書《白居易自詠詩》全貌 ![]() 放大了看: ![]() ![]() ![]() ![]() ![]() ![]() ![]() ![]() ![]() ![]() ![]() ![]() ![]() ![]() ------------------------------------------------------------------------------------- 趙構精于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灑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著有《翰墨志》,傳世墨跡有《草書洛神賦》等。
從個人的氣質來講,趙構實際上是一位藝術家。他精通詩詞與音樂,擅長書法、繪畫,志趣一直在筆墨方面,是一位相當勤于學習書法的皇帝。他最初是學黃庭堅,中年學米芾,紹興七年(1137年)書的《賜岳飛手敕》是典型的米芾筆法。后來又學“二王”,他的《賜岳飛批劄卷》是書法風格轉向“二王”的重要標志。他尤其喜愛《蘭亭序》,“自晉、魏以來至六朝筆法,無不臨摹”。他還把大量臨摹的作品分送給朝廷中的大臣。由于他身份的關系,他的喜好也影響到南宋的書風。南宋楊萬里在《誠齋集》中說:“我高宗初作黃字,天下翕然學黃;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學米;最后作孫過庭字,故我孝宗與今上皆作孫字。”馬宗霍在《書林藻鑒》中也說到了這一情況:“高宗初學黃字,天下翕然學黃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學米字,最后作孫過庭字,而孫字又盛……蓋一藝之微,茍倡之自上,其風靡有如此者。”上行下效,投當權者所好,其結果是以權貴的好惡左右了書體的盛衰,影響了南宋書法的發展方向,宋高宗對南宋書壇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宋高宗在《翰墨志》中說:“凡五十年間,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筆墨,故晚年得趣,橫斜平直,隨意所適。”趙構的傳世墨跡有《草書洛神賦》《正草千字文》《賜岳飛手敕卷》《賜岳飛批劄卷》及《光明塔碑》等。 ![]() 趙構楷書《徽宗文集序》(局部) 趙構楷書《徽宗文集序》(局部) 他還在身體力行的基礎上,提倡大眾研習書法,對南宋書壇的興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時間,以宋高宗為中心,南宋朝廷上下掀起了一個學習書法的高潮。南宋紹興初年,趙構和皇后吳氏給太學書寫了課本,包括《周易》《尚書》《春秋》《論語》《孟子》和《毛詩》七部,趙構在書寫這些經書時,非常認真,每天都要寫到手腕發酸、感到“翰墨稍倦”時,就讓吳皇后接著“續書”。為了防止出現誤傳或遺失,皇帝還令人將他和吳皇后書寫的經書銘刻在巨石之上,被稱為《南宋太學石經》。《南宋太學石經》的書體以小楷為主,夾以行楷,把儒家經典以書法的形式表現出來,影響廣泛而深遠。如今太學石經僅存86片。殘存的太學石經都佇立在杭州孔廟大殿里,大多已殘破不堪。 書畫理論 宋高宗不僅有實際的書畫創作,對書法理論也很有研究,著有《翰墨志》一卷,是他在退居德壽宮以后談論書法的語錄,在書法理論上有很精辟的見解,這是南宋前期書法理論的重要著作,也有人將它稱為南宋書法理論的代表著作。 ![]() 節南山之什圖題詩 節南山之什圖題詩 收集法帖名畫 詩詞作品宋高宗趙構與宋徽宗趙佶,是北宋與南宋之交的兩位皇帝。他們又都是卓有成就的藝術家,其繪畫、書法、詞作,在中國藝術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作為詞人,他們存詞不多而藝術性都較高。趙構有《漁父詞》十五首,其序云:“紹興元年七月十日,余至會稽,因覽黃庭堅所書張志和《漁父詞》十五首,戲同其韻,賜辛永宗。”這些詞,表現了他對江湖詩酒生活、隱退天涯的向往與迷戀:他看到的是“水底閑云片段飛”(其二)、“睡起棚窗日正中”(其十一),他追慕的是“有意沙鷗伴我眠”(其四)、“但愿尊中酒不空”(其五),他完全看破了紅塵,以“江漢獨醒人”(其九)自居。趙構的《漁父詞》,在歷史上也是好評如潮。[16-17] 《東皋雜錄》云:“水涵微雨湛虛明,小笠輕簑未要晴。一深于情景,一善于意志,即操觚專家不過如是。”(《古今詞話·詞話》上卷引)如是等等,評價不可謂不高;贊賞之情,不可謂不真。此外還有《詩四首》《文宣王及其弟子贊》等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