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重才艾灸,此為下等人! 小病即艾灸,此為中等人! 無病也艾灸,此為上等人! 灸法則不問虛實寒熱,都可以使用灸法。只是施灸的穴位和方法有所區別罷了。 艾灸在中國古代是主要治療疾病的手段,用中醫的話說,它有溫陽補氣、祛寒止痛、補虛固脫、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 灸法尤其對一切寒濕痹痛,或久病體弱者,具有促其產生溫熱,發揮溫通氣血、宣經活絡、回陽補虛、祛寒逐濕的作用。 艾灸廣泛應用于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對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頸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其次,艾灸具有奇特養生保健的作用。用灸法預防疾病,延年益壽,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1調理宮寒,痛經
最常用的穴位就是小腹部的氣海、關元和中極穴。
痛經:月經來潮前2天,取關元、 氣海、曲骨、外陵、三陰交穴,連續 艾灸4天。 手腳冰涼:多是因為陽氣不足導致的。取足三里和大椎這兩個穴位,堅持艾灸兩個月,對通經脈、補虛祛寒很有幫助。 宮寒不孕:取中脘,神闕,關元,子宮,歸來。 2乳腺增生
灸乳房部及腋下部,能溫通乳房及其乳絡,使氣血疏通,重灸乳房腫塊處,能促進郁結消散; 灸內關與足三里,能疏通臟腑經絡,調和陰陽,陽氣充足,能促進乳房腫塊消散,增強體質,有利乳疾恢復。 3調節內分泌
皺紋:取百會、陽白、印堂、下關、神闕、阿是穴。 色斑:取四白、迎香、肝俞、脾俞、氣海、足三里、三陰交、太溪及色斑局部。 暗瘡:中醫認為,過食肥甘厚味,以至脾胃濕熱內蘊上蒸;或肺經蘊熱,外受風邪;或其他原因致使血熱蘊結,均能釀成痤瘡。艾灸取穴:曲池、合谷。 瘦身:取三焦俞、陽池,配合大椎、命門、三陰交、地機。 更年期:取神闕穴,腎陰虛,加灸太溪穴(雙側);肝郁氣滯,加灸太沖穴(雙側)。 產后風:取神闕穴、足三里。
男性的一般來說,主要是兩種,一種是前列腺問題,再一種就是性功能低下。前列腺問題可以灸中極,如果身體弱的,氣很虛的,一般要加灸氣海穴。正常情況下,就是關元、中極用的多一些。 對于性功能低下的人來說,關元是必灸的。從量上來講,可以灸大些,然后堅持長期灸,對功能的恢復很好。 1、遺精 臨床特點:夜不安寐,陰莖易舉,夢擾遺精頻作,伴頭暈耳鳴,腰酸神疲,體倦無力,尿黃赤。 艾灸穴位:腎俞、次髎、關元、大赫、心俞、神門、然谷。 2、陽痿 臨床特點:臨房陰莖萎軟不舉或舉而不堅,精液清冷或射精障礙,伴頭暈目眩,腰酸耳鳴,畏寒肢冷,面色眼圈暗黑,精神萎靡不振。 艾灸穴位:關元、中極、心俞、腎俞、腰陽關、神闕、三陰交、太溪。 3、酒精肝 臨床特點:酒精肝早期無明顯癥狀,但肝臟已經在慢慢受損,當肝臟病毒積蓄到超過自身承受范圍時,因肝臟引起身體在短期內有明顯變化,如體重減輕,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全身倦怠乏力,發熱,腹痛及腹瀉等現象。 艾灸穴位:大椎、肝俞。 4、性冷淡 臨床特點:缺乏性高潮,對性生活淡漠,對性生活沒有正常的需求甚至厭惡。 艾灸穴位:關元、腎俞。 專家提醒: 1、在艾灸期間減少飲酒、熬夜 2、規律飲食,晚上7點后不進食 3、飲食以清淡為主 4、保持情緒的舒暢 ![]()
小孩子艾灸沒有歲數的限制,只要有需要,新生兒也可以放心艾灸。《萬病回春》就記載“剪臍落地,猶恐臍竅不閉有傷嬰兒之真氣,隨用艾火熏蒸,外固臍蒂之堅牢,內保真氣而不漏……壯固根蒂,熏蒸本原,卻除百病。” 風寒感冒:表現為惡寒重,發熱輕,頭痛無汗,流清涕,痰稀白等癥狀。 艾灸取穴:百會、大椎、風門、肺腧。
咳嗽:表現為發熱,畏寒,流涕,咳嗽,咳痰等癥狀。 艾灸取穴:大椎穴、風門、肺俞。 如果咳黃痰,流黃膿鼻涕表示為:風熱咳嗽,可配合清熱止咳的藥物治療; 如果咳清痰,流清涕為風寒咳嗽,可口服解表祛風的藥物配合治療。 腹瀉: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排稀便,腹痛,口渴等癥狀。 艾灸穴位:神闕,關元和足三里。 注意:腹瀉期間由于排便次數增多會造成脫水,一定給孩子多喝水。
厭食:長期食欲減退或食欲缺乏為主的癥狀 小兒厭食取穴:中脘,天樞,神闕,足三里,身柱。 慢性鼻炎 艾灸取穴:迎香、鼻梁、印堂、攢竹、陽白、太陽、肺俞。 艾灸方法:每次每穴1-2柱。 小兒哮喘:咳嗽,喘息,運動后喘息加重等 艾灸取穴:風門、肺俞、膏盲穴、大椎、身柱。
個子矮小,發育不良:身高比同齡孩子低很多,面黃肌瘦,牙齒稀疏等 艾灸取穴:大椎,身柱,中脘,神闕,胃俞,四縫等。
小兒夜啼:夜間啼哭不止,白天正常,或陣陣啼哭,通宵達旦,或面赤唇紅;或陣發腹痛:或腹脹嘔吐;或時驚恐,聲音嘶啞。 艾灸取穴:勞宮,中沖,神門,神闕。 用艾炷隔姜灸,在勞宮、中沖、神門穴施以隔姜灸,各灸1-2柱,于每日臨睡前施灸,每日灸1次,中病即止。 用艾炷隔鹽灸,取適量食鹽納入臍窩,上置艾炷,每次灸2柱,于每日臨睡前施灸,每日灸1次,中病即止。 ![]() ![]()
每晚臥前,端坐,灸光明、足三里及上肢養老穴,每穴一次1-2柱。 此法能疏肝養血,健身明目。此法老年人尤宜多用。 心絞痛患者常伴有心慌、胸悶等癥狀,纏綿不愈、反復發作。 艾灸穴:膻中、膈俞、內關、心俞穴。 對于慢性心衰患者可配合肺俞穴。 灸法:每次每穴一柱,每天一次,6天為一療程。 注:心絞痛病程較長患者,一般灸感會入心,膈俞、心俞穴先按壓兩側,如果有壓痛點則重點艾灸壓痛點一側。每隔一月即做心電圖進行檢查。 冠心病的病機多以心腎陽虛引起水濕瘀血內停,可配合艾灸進行預防、康復。 主穴:神闕、足三里。 灸法:每次每穴一柱,每天2次。連續治療4周。對于冠心病導致的慢性心力衰竭、水腫、心悸等均有較好的效果。 高脂血是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中老年患者進行預防至關重要。 主穴:心俞、肝俞、脾俞、巨闕、天樞。 配穴:神闕、大赫、足三里。 灸法:將丹參、山楂、澤瀉、何首烏各等份打成粉,用醋調均勻,制作成直徑為2~3cm,厚度為1cm,重為2.5g的薄餅。放在相應穴位上,每次每個穴位一柱。每天一次,30天為一個療程。 本方可有效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對心腦血管疾病有很好的預防效果。 每晚睡前俯臥床上,選腎俞、命門穴,每穴一柱。 此法能補腎益氣聰耳。 將愛艾貼貼在白癜風處,一般每晚1次,10次為1療程。 此法能疏風養血通絡。 阿是穴,每晚每次一柱,10次為1療程。 此法能溫通氣血,適用于凍瘡初期未潰者,此法對預防凍瘡有明顯效果,故對易患凍瘡者,從初冬凍瘡未發時開始施灸,效果最佳。 常常會出現關節腫脹、疼痛、嚴重關節會變形、肌肉萎縮,以預防為主。 配穴:大椎、風門、腎俞、阿是穴、足三里、陽陵泉。 每穴每次1-2柱,15次為一個療程。 禁忌:關節灼熱疼痛、伴有發熱、口渴等癥狀,慎用艾灸,及時就醫。 配穴:肺俞、腎俞、大腸俞、腰陽關、命門。也可以使用隔姜灸。 配合藥物敷貼效果會更好。每次艾灸20分鐘后,采用姜汁、威靈仙、干地龍、獨活、桑寄生、杜仲、當歸、防風、秦艽、、川芎、人參、茯苓、細辛、甘草粉,敷貼于上述穴位上。7天為1療程。 本病多因風寒、濕熱、體虛、肝腎虧虛、勞筋傷骨等原因所致。 配穴:阿是穴、環跳、殷門、陽陵泉、足三里、委中、承山、懸鐘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