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誠軒2016秋中國書畫拍賣會 預展:2016年11月8日至10日 拍賣:2016年11月11日 地點:北京昆侖飯店 立軸 設色紙本,76.7×32.5 cm, 約2.2平尺 徐悲鴻的水墨人物畫,多寫現(xiàn)實中的人物肖像,或取自歷史故事,神話傳說題材極少,宗教人物則更為鮮見。此幅《紫竹觀音》是為友人祈福而作,應繪于徐悲鴻在重慶時期,即1942至1946年之間,是其為數(shù)不多的流傳至今的宗教人物畫作之一。 徐悲鴻并不信仰佛教,但他虛懷若谷,與佛教界人士保持友好的往來。旅居星洲期間,徐悲鴻愛到佛教居士林與人酬酢,而最廣為人知的,則是與廣恰法師的交往,他甚至在贈廣恰的畫竹圖中以“方外弟悲鴻”自稱,更曾受其所囑,為弘一法師造像。從中皆可見徐悲鴻對佛教人士的禮遇之心,所作觀音像,亦是極盡虔敬。 據(jù)資料顯示,1939年2月19日,即觀音生日時,徐悲鴻曾作三幅白描觀音大士,這也是目前所見他最早的觀音畫作:一幅贈廣恰法師,一幅贈黃曼士夫婦,一幅自留。之后便罕有關于徐悲鴻作觀音像的記載。由此可知,觀音大士屬偶一為之的題材,畫家并不輕易為人作,故殊為難得。他在創(chuàng)作時懷抱虔誠之心,三幅觀音像皆用白描法,沒有背景渲染,觀音取站姿,側身赤足立于蓮座上,手持竹枝,衣袂飛揚,題款亦恭謹。 是幅《紫竹觀音》畫面重心偏左,觀音側身交腳坐于蓮座上,一改常見的站姿樣式,手中的竹枝易為凈瓶,身后是一叢幽篁,周邊以水氣充足的淡墨渲染出坡地,營造出一方超逸凈土。觀音采用白描法,僅頭發(fā)、雙眸、蓮座略點染;衣紋線條靈動波磔,刻畫出服飾的寬博與輕飄的質感;面部和雙手的刻畫以西畫技法,人物具有典型的徐氏開臉,英氣中透出淡然,似乎來自于現(xiàn)實,又恬淡出塵。竹叢用紫、青、墨色涂抹,兼以濃淡顯出透視,竹枝搖曳婆娑,似有清風微拂。據(jù)稱徐悲鴻極為喜愛佛教居士林的竹子,曾在那里對竹作畫,他將觀音置于竹林中,或許也與此經(jīng)驗相關。 上款“楷元”即王楷元(1911-1980),湖北黃陂人,1943至1945年底任重慶《新民報》資料社主任兼副刊編輯,徐悲鴻在此期間多次在該報發(fā)表文章,此作亦應是當時的饋贈。 張青蓮舊藏。張青蓮(1908-2006),江蘇常熟人,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執(zhí)教于西南聯(lián)大等校,為中國穩(wěn)定同位素學科的奠基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