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妙手回春 ![]()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姬姓,秦氏,名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由于醫術高超,被譽為“神醫”,世人借用黃帝時期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一日,扁鵲路經虢國,發現全國祛邪求福的祭祀超過了其他事務,便來到虢國宮門下,向喜好方術的中庶子詢問。中庶子告知說,太子患了氣血不能按時運行的疾病,氣血郁結,內臟受損,正氣不能抗邪于外,邪氣聚積于內,最后導致陰盛陽衰,半夜的時候突然昏厥而死去。扁鵲問明詳情,得知其尚未入殮,隨即表示他能夠使太子活過來。中庶子不相信,扁鵲答道,“我決斷病情的方法很多,而且不會出錯。您可以入宮去診察太子,一定會聽到他耳有鳴響,看到鼻翼翕動,順著他的兩條大腿往上摸,直到陰部,仍然是溫的。”中庶子聽后驚訝不已,這才通報了虢君,把扁鵲請進宮。診察過后,扁鵲認為太子患了“尸厥癥”,并沒有死。他讓弟子子和磨礪針石,刺百會穴,不久太子便蘇醒過來。扁鵲又讓弟子子豹運用能溫入人體五分深淺的藥熨與八減方的藥劑混和煎煮,煎成后交替在脅下熨敷,太子竟然很快坐了起來。而后他繼續調補陰陽,僅服用湯藥二十日,太子便完全恢復了健康。從此,世人皆傳扁鵲能“起死回生”,扁鵲卻說自己并不能使死人復活,只是幫太子恢復健康而已。 扁鵲醫術高超卻不神化自己,這樣實事求是、謙遜平和的態度非常值得在當今社會中繼續發揚,只有正視自己才能更好地提高醫術,發展中醫。 扁鵲舍身揚醫藥 ![]() 上古時代,神權高于一切,巫術占統治地位。古人多求救助于鬼神以治病,故巫、醫往往并提,到了戰國時代,巫、醫已經開始分業。 扁鵲在醫學研究道路上完全拋棄巫醫那條死胡同,曾明確宣告:“信巫不信醫”是“六不治”之一。為了捍衛祖國醫藥學,他不惜豁出自己的生命。當時,秦武王有病,召請名聞天下的扁鵲來治。太醫令李醯和一班文武大臣趕忙出來勸阻,說大王的病處于耳朵之前,眼睛之下,扁鵲未必能除;萬一出了差錯,將使耳不聰、目不明。扁鵲聽后非常氣憤,將治病用的砭石摔在地上,對秦武王說:“君王同懂醫術的人商量治病,又同無知的人一道討論,破壞治療。僅憑這件事我便可以了解到秦國的內政,如此下去,秦國隨時都有亡國的危險。”秦武王聽了只好讓扁鵲治病。結果太醫令李醯治不好的病,到了扁鵲手里,卻化險為夷。在這場技術高低的較量上,扁鵲徹底戰勝了李醯。李醯自知不如扁鵲,就產生嫉妒之心,使人暗下毒手,刺殺了扁鵲。 醫人和治國雖然不同,但在聽取專家意見,又不胡亂采納紛擾的意見上是一致的。扁鵲不迷信神權,不畏懼強權,不受干擾,潛心鉆研,以正確篤定的態度發展中醫、捍衛中醫,實在值得后世之人尊敬和學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