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章
發文工具
撰寫
網文摘手
文檔
視頻
思維導圖
隨筆
相冊
原創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圖片轉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 做最好的中國太極文化推廣平臺
橫跨步時,要仔細體會重心的移動
太極拳的橫跨步,只有“云手”一式。有傳授“云手”者,橫跨左足在先,平移右足靠近或并攏左足在后,這種“并攏”之說有誤。楊澄甫在《太極拳體用全書》中已經說明,“右足由(此字在原書中誤為‘往’字)右側往左移動半步坐實,左足亦即向左踏出一步,成一騎馬式。”《楊式太極》作者楊振鋒釋“云手”式,亦沿此說。楊式父子述說云手,都指明練拳者的左足,是橫跨一步,右足則平移半步,說明雙足移動距離,有一個比例。右足不是靠攏左足。如果右足平移,與左足并攏,兩足掌距離幾近于無,則練拳者的重心即搖晃小穩;如果兩足太近,小于“半步”,其弊也相似。練太極拳者,對此不可略而不察。
練拳者重心的移動,至任何一足掌之內六分之一處,即須回移。其全身重量,始終在兩足之中間的六分之四、即三分之二的范圍內移動;重心左移,則左實而右虛,右移,則右實而左虛。如兩足一前一后,則重心前移,得前實而后虛,后移,后實而前虛。重心在兩足掌涌泉穴連線上移動,是為之“中正”。動而保持重心不過足掌,除單足立式以外,距離任何一個足心,大抵總有雙足距離的六分之一,即行回轉。學拳者動步、移步,出足用滑步,收足用拖步,所為者,保持大體重心始終在兩足連線中部的三分之二部分移動,而得其最穩定態。
如果練太極拳時,每換步必抬足,在空中劃一個或大或小的弧線,再行落地,即使邁步如貓行一般輕柔,其人之重心,已經全部放在未離地面的另-一足,相當于不斷地單足站立,大失太極陰不離陽,陽不離陰之道理,也會致自身重心不穩;在慢練太極拳套路時,此弊端尤其明顯。
當然,如學拳者腰胯已經全部松軟,圓轉自如,而且隨時隨地周身一家,隨心如意,則提足、變步亦未嘗不可。這是另一種高深功夫,即太拳宗師劉仁海名之日:“蹭胯”。
練“云手”常犯的另一毛病,即橫跨平移兩足時,無起無伏,只保持腰胯旋轉,由右向左均勻水平移動。《楊式太極》一書中釋“云手”要點日:“不論是虛實交替,一曲一伸,跨步收步,都要求平平穩穩,式式均勻,不要出現起伏波浪式的現象,應保持在一個水平線上動作。”
練“云手”而邁橫跨步,“不要出現起伏波浪式的現象,應保持在一個水平線上動作”之說,是不對的。
練拳者以橫跨步法練“云手”一式,如果雙腿的“一曲一伸”,“都保持在一個水平線上動作”,則所有的沉勁、反彈勁,都將被完全取消。太極功夫“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之道理,就被“保持在一個水平線上動作”這個要求徹底破壞了。尤有甚者,社會上教、學、練整套太極拳者,竟然從頭到尾,把所有拳式都“保持在一個水平線上動作”,那就更加離譜矣。
“云手”的橫跨步法,正如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所述,“此式之妙用,全在轉腰胯,然后可以牽動敵之根力,應手翻出。”“惟變化虛實交互旋轉時,萬不可露有凸凹斷續之意。”人之腰胯旋轉,至騎馬步時為“無極式”,人體重心恰在雙足距離之中點,如練拳者身體起伏動作較大,其“無極式”亦可不成為“騎馬式”,只要雙膝微屈,達到瞬間平衡,亦無不可。上環的左臂或右臂,均為棚勁;自己的身體如隨腰胯轉動而起伏,其棚勁即含有斜上或斜下之暗勁。“攬雀尾”拳式的“棚、采、擠、按”,四個動作,都有或斜上、或斜下的暗勁,而得前后、左右、上下的旋轉勁道。如果要求練習云手一式,“不要出現起伏波浪式的現象,應保持在一個水平線上動作”,則云手的上下手臂的環形移動,就只有平行于地面的內勁了。
練習“云手”,以腰胯旋轉而帶動大腿、小腿,左腳,向左橫跨出一步,再平移右腳,向左跨出半步,可以多次重復。《楊式太極》一書要求兩足掌落地即內扣,以備下一式“單鞭”,即要求兩足掌差不多互相平行,不成外八字或內八字之立足式。這是正常狀態下,單數重復“云手”的橫跨步法,沿一條直線左移時的足掌位置。如果練“云手”,不自右向左橫向直線移,而要變換橫移方向,則關鍵全在足掌粘地的位置。練習正常橫移步法,腰軸向左或右旋轉,總要超過45度;如果練“云手”卻要改變方向,練拳者仍然以腰胯為中軸,旋轉則超過45度甚至超過90度,而帶動橫跨的右足或平移的右足。
練習橫移步,而要自由變換方向,難度比前進步與后退步都要困難,耐心琢磨,久練自知,亦能自如也。
楊式太極的“云手”,是由右向左橫跨步,腰胯旋轉帶動雙臂分別上、下環狀運動,上環為擁勁;下環無論用左臂或右臂,手掌的虎口向前,朝向對手,防其足踢,或者出手握住對手踢起的足踝,或變向變勢,或由虛變實,全在于“得機得勢”這四個字。
練習“云手”;還可以變換全套楊式太極拳的動作方向,練習由左而右;正如“攬雀尾”式,本為右掌、右足在前,左掌、左足在后,則可改為左掌、左足在前,右掌、右足在后。在下名之為“反向太極拳”,練之可為練習各家太極拳之助。
拳式之間的連結,如“云手”后接“單鞭”,本已編定,照套路程序練習,也就可以練出功夫。練太極拳五六年,通體松軟、周身一家已成功夫,則須單式久練,并更換聯結的拳式。因為太極拳體用要訣,是“舍己從人”;任何拳式,都可以有半招,有變招、有續招、有隱招。“云手”拳式用于防守為主,環環相扣,綿綿不絕,上中下盤均被上下交替不絕的環狀動作籠罩無遺,當對手的臂、肘、拳、掌,接觸到自己的上環或下環的臂、肘、掌,即要變招、變勁、變向、變勢,此時,太極十三勢,無一不可為用。所謂之“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須知陰陽相濟,知為懂勁”,就是這個意思。
金庸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飛狐外傳》中,寫了一位太極名家,位列紅花會四當家的趙半山,用太極“云手”,把對手的雙臂鉸斷,“喀喇喀喇之聲”不絕,文字精彩,活靈活現。然而,這只是小說的幻想情節,實際情況是不可能的。太極拳“云手”的手臂上、下環動作,是同方向運動,不可能有反向絞斷力;連用“云手”,致敵臂斷臼脫,是完全說不通的。用“野馬分鬃”,拳式,倒確實可能致敵之肘關節脫臼,甚至折斷其小臂。
當然,小說到底是小說,對太極功夫渲染有誤,亦不足奇,不必責備。在這里提到太極拳“云手”之棚勁為用,不能斷敵之臂,不過是為了加深學拳者的印象,求得實事求是之意。
傳統陳氏和楊氏太極拳養生班現在開始接受報名,新班開課,從頭學起。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通過電話或微信來咨詢課程情況,以及報名。 咨詢報名電話:13501252378,18500388612咨詢報名微信:steven_wang1201
傳統陳氏和楊氏太極拳養生班現在開始接受報名,新班開課,從頭學起。
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通過電話或微信來咨詢課程情況,以及報名。
咨詢報名電話:13501252378,18500388612
咨詢報名微信:steven_wang1201
來自: 羅青山tz3z2bix > 《文件夾1》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粘連粘隨,動步為先
我跟隨王成老師學習太極拳十余年,雖然天性愚鈍,但尚存韌性,習練不懈,拳架和對練也算熟練,但以前每與同門師兄弟們打手演練,仍是手忙腳亂,心意不合,處處被動,距老師常說的引進落空更是相差很遠...
4)最高境界的格斗術--張志俊解密太極拳(轉載)
其次是肩胯等關節的放松,肩、胯是人身體活動自由度最大的兩處關節,我們講的節節分家主要指此兩處關節難掌握,所以此兩處關節放松會圓活,但是只放松并不能成為高手,練不出太極拳獨到的功夫,完全不...
太極拳的變步與單足站立
太極拳的變步與單足站立。初練各個任意方向的變步,當以太極拳原有程式的變步為基礎,再變足掌轉動的角度,由小角度而發展為較大角度動轉足掌。在一般情況下,練太極拳者都把以上的單足站立的拳式放在...
《身體各部之名稱與功用》
《身體各部之名稱與功用》《身體各部之名稱與功用》---吳圖南2010-07-14 20:30:29 來源:中華武術網 瀏覽:1794次 摘自——《吳圖南太極拳精髓》。或一腿前伸,一腿下坐(為樁步)。如左(或右)腿前進...
練好太極步
練好太極步。如不能正確走好太極步是打不好太極拳的。以向前走為例,兩膝微曲,調整好高低(初學者可站的高一些)邁步時須緩緩將重心移向前腿,其胯根內收,腹部充實,用腰帶動,緩緩提起后腿,后腿由...
太極拳四法,眼、手、步、身/顧留馨 - 天下武林網
太極拳四法,眼、手、步、身/顧留馨 - 天下武林網。太極拳四法,眼、手、步、身 太極拳整體動作之眼法。太極拳的步法和手法同樣地須走弧形,劃圓圈,決無直來直往,直上直下的動作,腿部的動作又須和手...
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三字經
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三字經。(四)身法講身法,上中下;⑤保持力點與重點的平衡,這是太極拳扌朋法的作用;身法正,襠暗轉。另一圈,八...
陳式太極拳怎樣移重心重心轉內弧怎么轉
陳式太極拳怎樣移重心重心轉內弧怎么轉請使用支持腳本的瀏覽器!后來,李亦畬在《五字訣》中進一步強調了虛實學說:“一身之勁練成一家,分清虛實。”還說,“要開合有致,虛實清楚。”為此,李亦畬畫...
《太極拳論臆解》洪均生
《太極拳論臆解》洪均生。陳式十六代后裔陳鑫先生(字品三)在所著的《陳式太極拳圖說》中提出:"兩 手各管保護半個身體,以鼻為界。"這就比王宗岳的《太極拳論》講得清楚些。但是在拳法上怎樣...
微信掃碼,在手機上查看選中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