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是封建社會中執掌日常朝政的大 臣。在我國殷和西周時,總攬朝政的官員 稱冢宰,冢是最大的意思,宰是主持之義。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相繼設立了丞相或相 國職務,同樣是一種百官之首的官職。秦 始皇統一中國后,任李斯為宰相,但當時 正式的官名叫丞相或相國。 漢朝、隋朝、 唐朝時,先后改百官之首的丞相為三公 (相國、太尉、御史大夫)、三司(大司 徒、大司馬和大司空)、三省(中書省、 門下省和尚書省)主持政事。 南宋考宗 以后,又恢復丞相職務。以后的遼代、金 代、元代都設有丞相或宰相職務。 明代開國后,廢除丞相,設立內閣,掌管國事。內 閣長官稱大學士,相當宰相。 清代同樣設內 閣,大學士們行宰相職權。到雍正時,朝庭 內設軍機處,由首席軍機大臣行宰相職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