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這個詞在中國擁有很長的使用歷史,大多數時候是褒義,但不知道什么時候起,這個詞開始成了貶義詞,特別是在和錢扯在一起的時候。 對于老實來說,有兩種釋義,一種是忠厚誠實,善良可靠;而另一種是循規蹈矩,呆板固執。俗話說的好,“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同時又有“富貴險中求”的說法,相比而言,往往“老實”的人更加習慣安逸的生活而厭惡風險。因此,說一個老實人賺不到大錢,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那么,為什么老實人賺不到大錢呢? 一、過于循規蹈矩。 進入社會之后,大家都以自己的方式去奮斗、賺錢。有的人能發家致富,有的人卻始終在小康邊緣掙扎。如仔細觀察,你可以發現,那些掙扎的人都太老實,賺錢的方法過于保守單一。除了工資收入,他們不會研究其他的財富增值渠道,甚至是安于現狀,認為循規蹈矩、努力工作就能升職加薪。 事實上,財富更喜歡投入產出比最大化的變通者。對于那些在自己崗位安分守己,兢兢業業干活的老實人,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但這確實不符合賺錢的邏輯。老實人能夠通過時間的積累獲得一定財富,但是他們賺錢的速度卻比變通者慢太多。 二、膽子太小,不敢嘗試。 太老實的人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膽子小、不敢輕易嘗試。對于理財,總覺得要有錢后才會考慮,那什么時候才有錢,有多少錢才算是有錢呢?所以,可能最后錢要么藏家里,要么存銀行。另外,對于理財他們的觀念就是寧愿利息少,也不要冒風險。銀行定存是最好的選擇,余額寶類的貨幣基金也可以接受,其他的可能就會猶豫了。雖說收益和風險成正比,然而在銀行利率跑不過通脹的時代,太老實的人不敢冒險自然也很難賺大錢。 正如前文所說的,富貴險中求,風險與利益往往相伴而行。對于投機者來說,我們會提醒他們看不到的風險,而對于太過保守老實的人來說,又需要用利益來刺激他們。畢竟錢只有流動起來才能真正稱之為錢。 三、觀念落后,不肯負債 “無債一身輕”是多少老實人引以為豪的一句話啊!但是有一個吐槽中國現象的老梗:窮人到銀行存款,富人到銀行貸款,結果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假如10年前老實人能狠下心貸款買房,現在也不會拼死拼活攢首付了!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欠債還錢,天經地義。我們提倡的是合理負債而非老賴行為,我們需要清楚地了解自身的財務狀況,合理負債,控制債務,積極清債。讓債務成為我們理財路上的助力而非敗筆。 四、只會節流,不懂開源 太老實的人消費習慣一般也是過于保守的,對于開源節流,目光往往只會關注在節流上,認為:省錢=攢錢、省錢=理財、省錢=賺錢。如果開源是往水池灌水,節流是開閘放水,那么節流就是為了適度消費避免浪費,開源才是積累財富的正確渠道。在收入恒定的情況下,節流能決定你最后剩下多少錢,但必定會降低你的生活品質。 省錢并不是一件壞事,但是一味的省錢卻不懂得拓寬收入來源,則是一種不正確的理財觀。只有開源與節流并重,才能真正做到小溪變長江,水池成大海。 事實上,我們并不是詆毀、中傷老實人,也不是反對大家做一個老實人,而是提倡大家做一個“精明的老實人”。在做人做事上,堅守自己的原則,安分守己的同時不迂腐固執,在經濟生活上,則要更加精明的打理自己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