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為全身之首領,諸陽之會聚其中。 練成肉頭硬如鐵,撞破頑石萬千層。
練 法 1.用厚棉巾包頭,或者用棉帽也可以,里邊放1~2層軟鐵皮,帶在頭上,向磚墻碰撞。每日習練幾十次至幾百次,甚至千次以上,逐漸增加,由輕到重。練習時要提元氣充于腦,初撞時不要用猛力頂撞 (頭蓋骨因為初練不堅, 最容易出現損傷, 所以要用棉巾包頭, 或者墊軟鐵皮最為適宜)。 隨練習時間長久, 慢慢換成薄棉巾或薄帽,去掉軟鐵皮。 2.頭上包薄布或薄帽,向磚墻頂撞。練時需冥心靜氣,掃除雜念,腦海如外界大自然,常稱之為“修心養性”,然后練功, 則不難臻于佳境。 再經過一段時間的苦練, 可以慢慢除去棉布薄包巾撞墻。 3.頭上去掉薄布、包巾或薄帽, 光頭向磚墻上頂撞碰擊, 初撞時感到頭痛,練至日久時逐漸不覺疼痛, 頭硬可與磚頭相比。接著再頂撞石墻,進一步再頂撞鐵板而不覺疼痛,需6年精心修煉,才能全功告成。 此種功夫并不稀罕,江湖賣藝之流也多有習之,如“油錘貫頂”等就是此鐵頭功。這也是自衛防身之術,習之定有益處。 功法闡釋 1.鐵頭功為少林正宗七十二藝的硬功外壯功法, 屬于陽剛之勁, 又兼內壯之氣, 是一種專門練習人體頭部的硬功法。 2.少林拳譜云:“頭為一身之首,頭圓象天,又似紅日,諸陽之所會也,儲精髓之大海,統帥全身之氣血,陰陽入扶,全在于此。此首一合,則全身之氣血俱合;此首不合,則全身元氣血俱失。”醫家云:“頭為骨髓之海,并且為君主之官。目光視之, 耳朵聞之,手起之變,足落之穩,無一不發于君師之令,而達至兵率營伍之中。”因此人們把頭比作人體的“總指揮部”。少林拳譜歌訣中云: “頭打起意站中央, 足手齊到人難防。” 就講了“頭” (大腦)的統帥作用。少林拳訣中要求頭項要穩,心平氣沉,也說明了“頭”對于身體姿勢和動作的作用。故拳譜曰: “頭象天合卦屬乾, 仰俯側正自天然, 可陽可陰皆從此, 陰陽入扶非等閑。” 3.少林功法中把“頭”作為全身各部的首領,除了強調頭部是直接關連到整個人體的精神、勁力、靈敏、速度、變化等各個方面的關鍵所在, 又說明了頭部在實戰技擊中起著獨到的撞碰頂擊作用。在進攻對手的面部、肋部、腹部、胸部、背部等要害部位時, 使用頭擊之法更可以發揮出特別的威力。 如少林技擊術中“老和尚撞鐘”的仰首擊面、“頭撞金鐘”的擊胸、“金雞啄食”的擊背、“仙人扣頭”的低頭擊后腦等,完全用在轉眼一瞬間,是重創敵人的玄妙技法。少林拳諺云:“含于尾閭,發于項梗,是為整勁。”“總指揮部”在戰爭中閃電般的出擊,常可以敗中取勝。因此,練習頭上功法的確有技擊的實用價值。要精意磨煉, 銳意苦修, 方可肉頭變鐵頭之硬。 4.頭上的主要結構由顱腦部和面部組成。顱腦部是腦殼所在,內有腦子,外有顱骨。顱骨是由內外兩層骨密質,中間夾著一層骨松質所組成的, 顱骨外面包繞著一層堅密的纖維組織, 好象帽子一樣保護住頭顱,醫學上稱之為“帽狀腱膜”。在長期的“鐵頭功” 功法練習中, 頭部的結構和功能經過一番創立和重建, 頭皮也逐漸增生肥厚, 頭上表皮層的韌性和真皮層的彈性能得到進一步的增強,額部肌也隨之發達肥大,緊張度也大大提高,頭上的帽狀腱膜和肌腱在長期的撞碰刺激下, 漸漸變得堅韌、 厚實和致密,顱骨內、外板不斷增厚,變得非常堅硬,從而提高了頭部對外界暴力襲擊的適應性, 加強了頭部的反作用力, 并增強了本身的防護和技擊功能。少林高僧洪溫禪師善鐵頭功夫,到年80多歲,還能頂起340斤石頭走動,氣不噓喘,能頭撞石碑分成兩斷,被稱為“鐵頭羅漢”。 5.少林拳家有言: “功夫之最深者,頭堅如石,觸石立碎, 觸鐵板也能深陷,功法無敵。” 若用拳法中之頭勢去撞擊敵人, 撞之當場立斃。鐵頭功分為頂門、前額、后腦3個部位,雖然用外壯力量堅強其筋骨, 也須運身內之力與氣,氣與神充滿腦房, 互相為用,殆克有成。否則徒恃外壯之力氣而無有內壯之勁,則雖有成, 也屬下乘之功。 鐵頭功法須持恒,平心靜氣苦用功。 若想堅硬破鐵石,寒熱溫涼熬十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