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來源 | 文談(ID:cdwentan) 首發 | BBC 作者 | Tom Stafford 譯者 | 張飄洋
“謊言重復夠多次,就成了真理。”——這是納粹黨人約瑟夫·戈培爾(Joseph Goebbels)的宣傳準則。心理學家們則通常將類似的事情稱作“真相錯覺”效應(illusion of truth' effect,又稱“重復成真”效應)。 該效應的典型實驗操作如下:參與者需要對一些冷知識的真實性進行評判,比如“李子干是風干的李子”。有時這些條目是真的(如上面提到的李子干那條),而有時參與者則會看到平行觀點下的虛假說法(如“椰棗是風干的李子”)。 經過一段短則幾分鐘、長則幾周的暫停休息之后,參與者重復以上過程。這一次他們所需要評判的條目中,有些是新的,有些則是在第一階段出現過的。該項實驗中有一個關鍵性發現,那就是不論所給條目真實與否,人們傾向于認為自己之前看到過的便是真的,他們拿來判斷事物真實性的唯一理由便是熟悉程度。 實驗室發現的這個現象,似乎就可以用那句'謊言重復夠多,就成了真理”來闡釋。環顧四周,你可能會開始思考,從廣告商到政治家,或許每個人都在利用這一人類心理來獲利。 但是實驗室中得出的可靠效應,在現實世界中不一定能有相同的效果。如果你真的可以通過重復來弄假成真,那些用來勸服他人的技巧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其中一個阻礙就是,你的已有知識。即使一個謊言聽起來貌似有理有據,但只是因為它在你耳邊不斷重復,你就會把自己本來知道的真相拋至一邊嗎? 近日,范德比爾特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的麗莎·法齊奧(Lisa Fazio)建立了一個小組,旨在測試真相錯覺效應與我們的現有知識是如何相互影響的。它會影響我們已有的知識嗎?他們將真實與非真實的陳述進行配對,同時根據參與者了解真相的可能性劃分了條目(如“太平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海洋”是一個“已知”條目,恰恰也是真實的,而“大西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海洋”是一個不真實的條目,且人們很可能知道實際真相)。 結果表明,真相錯覺效應在已知和未知條目上的影響同樣強烈,這說明已有知識無法阻止重復錯覺動搖我們的合理判斷。 為了做到全面分析,研究人員進行了另一項研究。他們先是要求參與者評估每條陳述在六點量表(非常贊同/比較贊同/贊同/不贊同/比較不贊同/非常不贊同)上的真實度,然后又讓他們簡單用“真”和“假”進行再次評判。結果發現,重復提升了六點量表上每個條目的平均得分,也提高了陳述被評判為“真”的幾率。不管陳述是真實還是虛構,已知還是未知,重復都讓它們看起來更加可信。 乍看,對人類理性而言這似乎是一個壞消息,但我必須充分強調的一點是——在解釋心理科學時,必須研究實際數據。 法齊奧和同事們實際發現的是,一條陳述能否被判定為真實的最大影響因素是……它究竟是不是真實的。重復效應無法掩蓋真相。不管有沒有重復,人們依然更相信事實而非謊言。 這從根本上說明了我們是如何更新現有知識的。的確,重復擁有讓事物聽起來更加真實的能力——即便重復的內容與現有知識相悖,但最終,重復還是無法超越知識。 我們的思想被真相錯覺效應所影響,因為我們會本能地通過捷徑來判定一件事情的合理性。這個方式通常都很有用。但有的時候,它也會誤導我們。 一旦我們了解了這個效應,就能加以防范。首先,便是我們要復核自己為什么會相信我們所做的事,如果一些事情聽起來很合理,究竟是因為它本來就是真的,還是因為我們被重復告知呢?這也是學者們極度推崇提供參考資料的原因——這樣一來,在某人提出某一主張時,我們就能追蹤其來源。 其次,防止產生錯覺的另一點就是我們有責任停止重復虛假。我們生活的世界里,真相很重要,也應當是重要的。如果沒有驗證事情的真偽就不斷將其進行重復,你就是在幫忙制造一個真相和謊言更容易混淆的世界。因此,在重復一件事情前,請三思而后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