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章
發文工具
撰寫
網文摘手
文檔
視頻
思維導圖
隨筆
相冊
原創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圖片轉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小篆沒有“劉”字,陳鴻壽依據《說文》從金從留。八字印分三行作“三三二”排列,“劉”“為”兩字最密,恰成對角。“學”“以”與“宗”字較疏,各有留紅,也成斜角對應。“七”字正在印中間,為避免紅塊過大,上下各作轉折。此印妙在留紅的精心設計,如“劉”字卯部下側兩塊、“略”字各部右側、“宗”字寶蓋三角形左右,都留下大小形狀各不相同的紅塊。即使全封閉的兩個田部,四點的紅塊也各有變化。陳鴻壽的印率性自然,于細節處又處處經營,方便其作品耐得細細品味。
四字印“問”“息”以橫筆為主,“梅”“消”以豎筆為主,對角呼應是由文字本身決定的,為避免單調,“梅”字每部作菱形處理,使印中的幾何形狀更為豐富;“消”字的點起筆作尖筆處理,也是浙派朱文的特征。
趙之琛此印為中年力作,取法漢急就章,以切刀體現鑿印的痛快淋漓,線條簡練含蓄,“齋”字下部一組密集的豎線,與“漢”字的繁茂成對角呼應,而中間的留紅恰與“瓦”字上方的留紅相映成趣。“漢”字水旁兩點拎高、“硯”字石部口下沉,都留出錯落有致的紅塊。“當”字為對稱結構,寶蓋向左攲斜,顯得自然隨意,“硯”字右下的石質崩裂,反而增加了金石氣息。
這方“錢唐吳鳳藻詩書畫印”就是錢松采用其獨特刀法刻治的,線條圓渾,蒼勁古秀。九字印橫向最后一排“吳、詩、印”三字似受擠而壓扁,顯得稚拙有趣。從印刷王福庵的觀款可知,此印1897年左右為王所得,王贈予俞序文,后又歸丁輔之。1947年,王福庵在江辛眉、江成之兄弟處又見到此印,“如見故人,欣之為記”。這方錢松的佳作迭經多位西泠前輩收藏,尤為難得。
本條微信節選自《歷代篆刻賞析系列 --清代流派印賞析100例》
李剛田主編;張遴駿編著
該書由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 如需購買 請致電:0791-86566309
責任編輯:朱丹彥
您的轉發與點贊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大鼓勵!
來自: 青木森森 > 《篆刻資料》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篆刻學習----歷代篆刻賞析
篆刻學習----歷代篆刻賞析【歷代篆刻賞析之一】清代流派印之“疁城一日長”、“江流有聲斷岸千尺”、“真水無香”、“下里巴人”“震”...
童大年刻印逾萬
童葉庚學識淵博,詩文鑒賞及金石書畫皆精擅。童葉庚以書畫印自娛的同時,又讓童大年投拜老朋友趙仲穆為師,專攻篆藝。生前,趙仲穆曾輯...
【】趙之謙—書畫賞析(1)
【】趙之謙—書畫賞析(1)趙之謙(1829年-1884年),中國清代著名的書畫家、篆刻家。漢族,浙江紹興人。初字益甫,號冷君;后改字偽叔...
【歷代篆刻賞析】清代流派印之“二十八將軍印齋”、“器父”、“十六金符齋”、“頤山”
【歷代篆刻賞析】清代流派印之“二十八將軍印齋”、“器父”、“十六金符齋”、“頤山”這方五字印,“十六”兩字最簡,卻占了一半空間...
【歷代篆刻賞析】清代流派印之'物常聚于所好'、'震無咎齋'、“逃禪煮石之間”、“二金蝶堂”
【歷代篆刻賞析】清代流派印之''物常聚于所好''、''震無咎齋''、“逃禪煮石之間”、“二金蝶堂”“震...
趙之謙書畫賞析(1)
趙之謙書畫賞析(1)趙之謙(1829年-1884年),中國清代著名的書畫家、篆刻家。漢族,浙江紹興人。初字益甫,號冷君;后改字偽叔,號悲...
“維”所欲為:千秋萬歲
“維”所欲為:千秋萬歲。△“千秋萬歲”原石邊款創作心得:繼鄧石如、吳讓之人“以書入印”的觀念應用于篆刻實踐之后,印人們嘗試“印...
中國篆刻發展史
中國篆刻發展史 快炙背美芹子收藏 2011/7/12 中國篆刻發展史。綜上所述,中國篆刻藝術史的發展歷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
【歷代篆刻賞析】明代流派印之“文彭之印 ”、“七十二峰深處”、“無功氏”、“柴門深處”
【歷代篆刻賞析】明代流派印之“文彭之印 ”、“七十二峰深處”、“無功氏”、“柴門深處”【歷代篆刻賞析】明代流派印之“文彭之印 ”...
微信掃碼,在手機上查看選中內容